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十年磨一劍,邁向科技強國|徐文東: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2024-07-03科學
訪談人物:徐文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案第一完成人)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不僅是一名外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外科醫學科學家。要知道,這兩種身份兼顧著實不易,這份「難得」,也體現在最新揭曉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上:6月24日,由徐文東團隊領銜的「建立外周-中樞通路修復肢體運動障礙的重大技術突破及理論創新」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是近10年來唯一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外科專案。過去20多年來,徐文東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領銜團隊緊盯肢體功能恢復這一方向研究,最終提出屬於中國源頭創新的偏癱治療方案。
此次在北京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徐文東倍感振奮。他對其中的一段話印象深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尤其是‘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這是大勢所趨,更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徐文東說。
把曾經的「世界首創」推向新高度
中樞性偏癱是指由於腦卒中、腦外傷等一側大腦損傷造成對側肢體偏癱的一類嚴重致殘性疾病。中國現有這類患者超過3000萬,每年經濟負擔在1000億元以上。恢復這類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決的醫學難題,全世界此前都束手無策。
此次徐文東教授領銜團隊摘獲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案,就是針對這個難題。團隊頗具創意地提出並在研究中證實:一側大腦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由此提出中樞癱治療的全新策略,即透過手術將健康側的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線,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恢復癱瘓上肢功能。
這一創想實際上是把顧玉東院士在1986年世界首創的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業界,很多人形象地說,這一華山醫院全球首創技術,相當於「給‘癱瘓手’換大腦」。
記者與徐文東聊起關於「左右互換神經」的科學妙思,他提及一個詞——機遇。那是在他的博士後階段,大約2000年左右,時逢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並,校方提出Med-X計劃,選拔優秀的臨床醫生與基礎學科融合,徐文東入選了。
「科學研究向極綜合交叉發力,我就受益於此。」徐文東這名手外科醫生就此遇到了神經科學,「神經科學極其嚴謹,給我註入了很多科研新思維。」
時年的徐文東,外科技術已近巔峰狀態,他博士論文做的「全長膈神經移位術」於2002年在國際手外科頂刊發文。到2005年,相關專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顧玉東院士是第一完成人,徐文東是第三完成人。這年,他35歲,因突出的表現破格晉升為正高、博導。
2006年左右,徐文東博士後已出站,並初步完成了「一側腦可以管兩個手」的手術論證。而與此同時,學科交叉融合的思維已在他內心埋下了種子。
「念念不忘」,回響等了17年
徐文東管當時的這種感覺叫「念念不忘」。「那時,我已經發了兩篇SCI論文,拿了國家科技獎,但總感覺這個問題沒完全解決,沒有解釋透。發現了新規律、新現象之後呢?怎麽能對臨床有更大幫助、更好地讓患者用上?」
成為博導的徐文東開始帶學生了,同時,他也繼續琢磨如何推進這一研究。
人類醫學史上的很多個顛覆性成果,回看時人們會感嘆「想法太妙了」,而作為拓荒者,煎熬是常態。徐文東與團隊親歷過這份煎熬。
「隨著學生開始做相關研究,他們要面臨發文了,但是沒雜誌收。」徐文東感慨,從事原始創新的困難在於,首先是研究的不可預見性,因為「可預見的就不叫原始創新了」;與之同等痛苦的是在交叉地帶「源頭創新」,因為一時間難找同行評議。
「等著等著,有的學生幾乎絕望了,因為他們發不出文章、沒辦法畢業。作為老師,我們還得有一些‘庫存’,準備其他的研究方向,讓學生能至少完成學業。」徐文東坦言,此後十多年,他們的研究成果投給全球期刊,面臨至少五六十次的拒稿。「被拒十次以上後,我們也會反問自己:這條路要不要走下去?要麽,換個方向?但內心裏,我們認定這是一個好東西,於是,就會逐漸以平常心來推進這個研究,並同期做些其他方向。不然,大家可能要崩潰了。」徐文東說,放眼全世界的科學實驗室,可能多少都面臨類似的問題。
這個「念念不忘」,回響最終等了17年。該團隊的標誌性成果在2018年登上國際醫學界最高級別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成為該刊第一篇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外科新技術原創論著。NEJM每年評選10篇「顛覆性的、具有最重要醫療意義」的「最受矚目研究」。該成果位列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榜」榜首,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醫學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繼續帶領團隊突圍全新科學命題
復盤過往的科研歷程,徐文東笑言:「開拓科學世界的新大陸得有心理準備,得咬咬牙堅持,因為沒有現成的觀眾,給你鼓掌的觀眾你得自己培養。」
「我們很幸運,因為從‘開山鼻祖’顧玉東老師這裏接過來持續研究頸7這根神經,一茬茬的研究生,到現在算把這根神經嚼透了。與此同時,還發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現象,原本只是想讓癱瘓的手擡起來,沒想到接了神經後,手部可以更靈活了,進而發現‘腦可塑’。好像原本只是想接一根電線、開一盞燈,沒想到,點亮了大腦裏的一片區域。」徐文東感慨這段十多年的研究歷程,讓他更理解什麽叫「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用現在的流行詞說,徐文東團隊已開辟了一個新賽道。這個團隊已不僅僅是傳統的手外科醫生。他們開辟了一個新學科,臨床上叫「肢體功能重建中心」,已成為上海「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
話鋒一轉,談回此次的「科技三會」,徐文東說,現在距離實作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需要「只爭朝夕」的幹勁,也需要「十年磨一劍」的氣概。他將繼續帶領團隊突圍全新的科學命題,培養「下一批為自己鼓掌的觀眾」。
作者:唐聞佳
文:本報記者 唐聞佳圖:采訪物件供圖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