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歷史上的今天: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裏希·歐伯斯首次發現了竈神星

2024-03-30科學

1807年3月29日,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裏希·歐伯斯首次發現了竈神星,這是主小行星帶中體積第二大的小行星。竈神星平均直徑約為525千米,是在羅馬神話中代表家和壁爐女神Vesta而命名的。它被認為是巖質行星剩余的原行星,形成於一、二億年前的一次撞擊事件。竈神星是從地球上可見的最亮的小行星之一,其軌域完全位於谷神星的軌域內。

黎明號航天器拍攝的竈神星灰階合成影像

NASA的黎明號航天器於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進入環繞竈神星的軌域,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之後前往谷神星。這次探測旨在更好地了解竈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在IAU 2006草案上,竈神星是列在表中的一顆行星候選者[50]。竈神星位在下排從左邊算起的第四顆

海因裏希·歐伯斯在1807年發現竈神星之前,曾於1802年發現了智神星。他認為這兩顆天體是被摧毀行星的殘骸,因此建議在谷神星和智神星軌域交會處附近搜尋更多的碎片。在1807年3月29日,歐伯斯在室女座發現了竈神星,這一發現使他成為第一個發現兩顆小行星的人。

北半球(左)和南半球(右)。「雪人坑」在左圖的頂端;維納尼亞盆地(藍色)和雷亞希爾維亞盆地 (綠色)

歐伯斯將為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的榮譽給了德國數學家高斯,他的軌域計算協助證實了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的存在。高斯決定以羅馬神話中的竈神Vesta命名這顆小行星。

在1807年發現竈神星之後,長達37年的時間內沒有發現其他小行星。在這段時間裏,四顆小行星被發現,並且它們有各自的標誌。竈神星的標誌具有壁爐邊的風格。

艾麗婭坑

竈神星是主小行星帶中質素第二大的小行星,但質素只有谷神星的28%。它的表面積大約與巴基斯坦相當。竈神星的形狀接近於橢球體,但在南極有巨大的凹陷和突起。由於質素小於5×1020 kg,竈神星未被認定為矮行星。

竈神星的南極地區,顯示雷亞希爾維亞盆地撞擊坑

竈神星的自轉周期約為5.342小時,自轉方向是順時針。其表面溫度在正常白天和夜晚分別為-60℃和-130℃,冬天時,極點溫度可低至-190℃。這些數據是在1996年5月6日,當竈神星非常接近近日點時完成的。

竈神星的地殼、地幔和核心的切面示意圖

在黎明號航天器抵達之前,哈勃望遠鏡和凱克天文台已經解析出了一些竈神星的表面特征。黎明號抵達後,展示了更多關於竈神星表面的復雜細節。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註+點贊+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