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別被「谷歌效應」愚弄

2024-08-30科學

曾經,我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是能記住上百個親友的電話號碼。而現在,不要說一個11位的手機號了,就連同事間的短號也記不準。除此之外,我還經常有提筆忘字的現象,不得已,只得用手機透過拼音輸入法打出要寫的字,才能記起筆畫。

為什麽我會笨得這麽快?我在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的著作【知識大遷移】中找到了答案。他說,這是「谷歌效應」惹的禍。

「谷歌效應」是指能輕易透過搜尋引擎獲取到的資訊,就容易被大腦遺忘的一種現象。這個效應是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韋格納提出來的。

2011年,丹尼爾·韋格納做了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誌願者被分成兩個小組。每個誌願者分別被要求看40個小短句,然後把句子輸入電腦中,根據輸入內容的多少和準確度進行打分。第一小組中,一半的誌願者被要求記住這些短句的內容,而另一半則沒有被要求;第二小組中,一半的誌願者被告知短句將被儲存於電腦,可以查閱,另一半的誌願者則被告知任務完成後,輸入的內容會被立刻刪除。

實驗結果是,四組誌願者中,那些被要求記住短句的人,得分並沒有比其他人高多少,反倒是那些知道自己的記錄很快就會被清空的人,得分是最高的。所以,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大腦會努力記憶不能透過搜尋引擎獲取到的知識,也就是說,大腦會自動遺忘可以在網上查到的知識,這就是「谷歌效應」。

除了便捷的搜尋途徑,讓我們的大腦慢慢地處於消極怠工狀態的還有各種智能機器,尤其是手機。威廉·龐德斯通在書中還舉了另外一個例子。2013年,費爾菲爾德大學的琳達·亨克爾在其大學的貝拉明藝術博物館進行了一個實驗:一群學生被要求欣賞一幅指定畫作,一些人可以拍照,而另一些人不可以拍照,只可做筆記。第二天,琳達·亨克爾隨機考查這群學生關於畫作資訊的記憶情況,不出意外地發現,拍照留存的學生在辨別畫作、回憶細節等方面的表現都不如透過筆記記憶的學生。

看到這段內容的時候,我不禁開啟手機相簿,裏面有96張我上個月在一場觀摩課活動中拍攝的課件照片。我回憶起活動當時的盛況,講課的專家金句叠出,課件精彩紛呈,整個會場的參與者都是各種拍,甚至還有人站起來或者走到靠前位置拍攝,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月了,我卻從沒回頭看過。

細想,拍照這個舉動蘊藏的一個潛意識是:我已經拍下來了,聽不聽隨便,日後有需要找起來也方便。大腦在無形中得到這個指令,便也懶得運轉了。

關於「谷歌效應」,威廉·龐德斯通還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當你覺得所有東西都可以「谷歌一下」的時候,有一樣東西你永遠都搜尋不到,那就是你需要的關鍵詞!

這句話,讓我心驚。

所以,現在的我不斷告誡自己,讀書要用心,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能用大腦去記憶的就盡量不要「勞煩」其他電子工具。但願自己被「谷歌效應」影響得再慢一點,不要笨得那麽快!

來源:【莫愁·小作家】、【閱讀時代】2024年08期

作者:邰 霞

編輯:潘茜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