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三個顛覆認知的理論,卻被科學證明,讓你重新認識宇宙!

2024-01-09科學

科學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揭開這些現象背後的奧秘,試圖用數學和邏輯來描述和解釋自然規律。這並不意味著科學理論是錯誤的,相反,它們往往是經過了嚴格的實驗和觀測的檢驗,才被認正確,為啥我們的直覺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呢?

物質可以 無中生有

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它們是有質素的,有形狀的,有位置的,它們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無緣無故消失,這是我們從小就學到的常識。但是,當我們進入到微觀世界的時候,這個常識就不再適用了,因為在微觀世界中,物質可以 無中生有

這個驚人的現象,是由量子力學這門科學揭示的。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誇克等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它是二十世紀初誕生的一門革命性的科學,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也催生了許多新的技術和套用,如激光、核能、半導體等。

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它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同時被精確測量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最小的不確定度,這個不確定度是由普朗克常數決定的,它是一個非常小的數,約為 6.626×10-34 焦耳秒。這個原理意味著,微觀粒子的狀態是不確定的,它們只能用概率來描述,而不是用確定的數值。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叫做量子漲落。它是指在真空中,不斷地有一些微小的粒子和反粒子出現和消失,這些粒子被稱為虛粒子,它們是由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造成的。虛粒子的存在會對周圍的物質產生一些影響,比如給它們施加一些力,這些力就是由量子漲落產生的。

量子漲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它發生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包括真空。是的,你沒有聽錯,真空並不是 的,它其實是充滿了量子漲落的,它是一個不斷湧現和消失的物質的海洋,只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罷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但是,這個現象已經被實驗所證實了。

量子力學的奇妙規律 產生了 虛粒子 它們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暫,所以我們平時感覺不到它們的影響,但是它們卻能對物質產生一種微弱的力, 這就是卡西米爾力,量子漲落的直接證據。

卡西米爾在 1948 年提出了一個實驗思路,來檢驗量子漲落的存在, 他的實驗方案非常精妙,如果我們在真空中放兩塊非常靠近的金屬板,那麽在金屬板之間的空間,只有波長小於板間距的虛粒子才能存在,因為它們才能符合邊界條件,而在金屬板之外的空間,沒有這樣的限制,任何波長的虛粒子都能存在,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壓力差,金屬板之間的壓力會小於金屬板之外的壓力,這就會使得金屬板受到一個向內的吸重力,這個力就是卡西米爾力。

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他並沒有親自做出這個實驗,直到 1996 年,美國的科學家才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實驗,並且測量出了與理論值相符的卡西米爾力,從而證實了量子漲落的存在。

空間可以彎曲

我們都生活在三維的空間中,我們以為空間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舞台,它只是讓物體和觀察者在上面表演,它自己沒有任何變化。 這個觀念在上個世紀初被一個天才的物理學家所顛覆,他就是艾拔 · 愛因斯坦,他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科學理論,他說,空間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可以被物體的質素和速度所影響,它可以彎曲,它可以扭曲,它可以伸縮,它是一個相對的存在。

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繼牛頓的萬有重力定律之後,對重力現象的又一次深刻的解釋和預測的理論。

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思想是,重力不是一種物體之間的力,而是一種物體對空間和時間的影響,物體的質素和速度會讓空間和時間發生彎曲,而彎曲的空間和時間又會影響物體的運動軌跡,這就形成了一種相互作用,這就是重力的本質。

廣義相對論的這個觀點是非常反直覺的,因為它與我們的日常經驗完全不同,我們很難想象空間和時間是如何彎曲的,更不用說如何測量它們了。但是,愛因斯坦並不是憑空想象出這個理論的,他是基於一些實驗和觀測的事實,以及一些數學和邏輯的推理,才得出這個理論的。

而且,他還給出了一些可以驗證這個理論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光線的偏折。

愛因斯坦的想法是,如果空間是可以彎曲的,那麽光線,作為一種電磁波,也應該受到空間的影響,也就是說,光線在經過一個質素很大的物體附近時,它的路徑會發生偏折,而不是直線前進。這個偏折的角度,可以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來計算,而且,這個角度應該比牛頓的萬有重力定律所預測的要大一倍。

為了驗證這個預測,英國的物理學家亞瑟 · 斯坦利 · 愛丁頓,於 1919 年利用一次日全食的機會,組織了一次著名的觀測。

他帶領他的團隊,分別在非洲的普林西比島和巴西的索布拉爾,用望遠鏡拍攝了日食期間的太陽和周圍的恒星的照片,然後將這些照片與日食前後的照片進行對比,看看恒星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

如果沒有光線的偏折,那麽恒星的位置應該是不變的,但如果有光線的偏折,那麽恒星的位置就會有一個偏移,而這個偏移的大小,就可以用來驗證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經過了精心的測量和分析,愛丁頓的團隊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 恒星的位置發生了偏移,偏移的 結果同 愛因斯坦的 計算幾乎一致 而與牛頓的預測相差很大。這就是人類首次證實了空間可以彎曲的實驗,也是愛因斯坦成為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的契機。

在這之後,廣義相對論又被多次驗證,它不僅能夠解釋一些牛頓的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如水星的近日點進動、重力紅移、重力波等,還能夠預測一些新的現象,如黑洞、重力透鏡、宇宙膨脹等。廣義相對論是一個非常優美和強大的理論,它讓我們對空間和時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們對宇宙的奧秘有了更深的探索。

時間可以變慢

我們都有一個直覺,那就是時間是一種均勻的流動,它不會因為任何外界的因素而改變,它是一個絕對的存在。但是,這個直覺也是被愛因斯坦所打破的,他提出了另一個革命性的科學理論,他說,時間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可以被物體的速度和重力所影響,它可以變慢,它可以變快,它是一個相對的存在。

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被稱為狹義相對論,它是在 1905 年提出的,比廣義相對論早了十年,它是研究沒有加速度的勻速運動的物體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假設,與牛頓的力學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是相矛盾的,因為在牛頓的力學中,速度是相對的,而在麥克斯韋的電磁學中,光速是絕對的,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就是邁克爾遜 - 莫立實驗的結果。這個實驗是在 1887 年進行的,它的目的是測量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速度,以太是當時物理學家假設的光的傳播介質,它應該是一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而地球則是相對於以太運動的,因此,地球的運動應該會影響光的傳播速度,這就是所謂的以太風效應。但是,邁克爾遜 - 莫立實驗的結果卻是,無論地球如何運動,光的傳播速度都是不變的,這就與牛頓的力學相矛盾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悖論而提出的,他認為,光速是一個不變的常數,而不是一個相對的變量,這就意味著,無論光源或者觀測者如何運動,他們都會測量出相同的光速,這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但是,這個原理的代價是,其他的物理量,如長度、質素、時間等,都會隨著運動的狀態而發生變化,而且這些變化的規律,都是由勞侖茲變換來描述的,勞侖茲變換是一種數學公式,它可以將一個慣性系中的物理量,轉換為另一個慣性系中的物理量。

根據勞侖茲變換,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反直覺的結論,其中之一就是,時間會隨著物體的速度而變慢,這就是所謂的時間膨脹效應。時間膨脹效應的意思是,對於一個運動的物體而言,它所經歷的時間,會比靜止的觀測者所經歷的時間要少,而且這個差別,會隨著物體的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時間膨脹效應的一個經典例子,就是雙生子佯謬,它是這樣描述的:假設有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乘坐一艘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向一個遙遠的星球,然後再返回地球,而另一個則留在地球上,等待他的兄弟回來。

根據狹義相對論,飛船上的雙胞胎所經歷的時間,會比地球上的雙胞胎所經歷的時間要少,也就是說,當飛船回到地球時,飛船上的雙胞胎會比地球上的雙胞胎年輕,而且這個年齡差,會隨著飛行的距離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這個例子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但是,這個例子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思想實驗,它在現實中也有對應的情況,比如說,我們經常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衛星導航系統的原理,是利用一些在地球軌域上執行的衛星,向地面發送一些包含時間資訊的訊號,然後地面的接收器,根據這些訊號的到達時間,計算出自己的位置。

但是,由於衛星的速度很快,而且它們所受到的地球重力比地面要小,這就導致了衛星上的時間,會比地面上的時間要慢,而且這個差別,每天會累積到幾十微秒,如果不進行校正,那麽每 12 小時,衛星導航系統就會出現大約 7 米的誤差,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衛星導航系統都會借助愛因斯坦的理論,來對衛星上的時間進行校正,從而保證導航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