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早使用鹽的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
大家都知道鹽對人類來說特別重要。在中國,最早用鹽的證據是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考古學家在那裏找到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鹽制品和制鹽用具,證明那時候的人們就懂得用鹽了。
河姆渡的先民們主要是從海水和鹽泉裏提取鹽。他們用陶罐把含鹽的水煮幹,就能得到鹽。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很多煮鹽用的粗陶片和陶罐,這些器具上留下了鹽結晶的痕跡。
不過河姆渡人用鹽可能不只是調味那麽簡單。他們還用鹽來腌制食物,特別是魚和肉,這樣可以儲存更長時間。鹽在當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換物品,對促進早期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貿易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些發現告訴我們,中國人使用鹽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也說明了古人在生活智慧方面已經相當發達。
2. 在古羅馬時期,士兵的薪金有時直接用鹽支付,這就是"salary(薪水)"一詞的由來
你提到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salary"這個詞確實和鹽有關系,但古羅馬士兵並不是直接用鹽來領取薪金的。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古羅馬時期,鹽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不僅用來調味,更是用來腌制和保存食物。羅馬士兵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叫"salarium"的津貼,這筆錢是專門用來購買鹽的補貼。隨著時間推移,"salarium"這個詞的含義逐漸擴大,變成了表示一般性的薪金或報酬。
這就好比現在有些公司給員工發放餐補、交通補貼一樣。後來英語中的"salary"就是從拉丁語"salarium"演變而來的。鹽在古代是非常珍貴的商品,甚至被稱為"白色黃金",它的價值和重要性直接影響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這個詞。
要多說一句,古羅馬軍隊的主要薪金還是用銅幣或銀幣支付的,鹽補貼只是整個薪酬體系中的一小部份。
3. 喜馬拉雅粉鹽的粉紅色來自於其中含有的鐵元素,不是人工添加的色素
喜馬拉雅粉鹽的粉紅色確實很特別,它的顏色完全來自大自然。這種鹽形成於兩億多年前的古海洋沈積,富含鐵離子和其他礦物質。當時海水逐漸蒸發,留下了豐富的礦物質沈積物。
鐵元素在鹽晶體中以氧化鐵的形式存在,這就是讓鹽呈現出粉紅色的原因。具體來說,氧化鐵中的鐵離子與氧氣結合後,會產生這種獨特的粉紅色調。這種顏色的深淺取決於鐵離子的含量,有些顆粒會呈現較深的玫瑰色,有些則較淺。
除了鐵元素,喜馬拉雅粉鹽還含有鉀、鈣、鎂等多種礦物質。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完全不需要人工添加任何色素。現在這種鹽主要在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山脈開采,開采深度通常在地下數百米處,保持了原始的純凈狀態。
這就是為什麽喜馬拉雅粉鹽能保持天然的粉色,完全不同於市面上那些人工染色的鹽。
4. 人體內約含有250克鹽,相當於3-4湯匙的量
人體內的鹽含量大約250克,就跟我們廚房裏放的3-4湯匙食鹽差不多多。這些鹽主要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遍布在我們身體各個部位。血液裏有,細胞間的液體裏也有,連骨頭裏都含有鹽分。
這些鹽在人體裏可忙了,它們幫助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讓我們的神經系統和肌肉正常工作。比如說,沒有適量的鹽分,我們的心跳就不能正常進行,手腳也會抽筋。鹽還能幫助消化道吸收營養物質,調節血壓。
人體每天都會透過排汗、排尿等方式流失鹽分,所以我們需要從食物中補充。不過現代人吃鹽普遍偏多,建議每天攝入量控制在6克左右。過多或過少都不好,最關鍵是要平衡。
5. 死海的含鹽量高達33.7%,是普通海水的近10倍
死海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是地球上最低窪的湖泊。它的含鹽量高得嚇人,達到33.7%,也就是說每100克水裏面有33.7克鹽,比一般海水鹹了將近10倍。
這麽高的鹽分是因為死海四周都是高地,海水根本流不出去,只能靠蒸發。約旦河的水流進死海後,水分慢慢蒸發,但鹽分都留下來了,日積月累就變得超級鹹。
正是因為鹽分太高,一般生物都活不了,連細菌都很少,這也是為什麽叫"死"海。不過這麽高的鹽分也帶來好處,遊客躺在水面上完全不會下沈,漂浮感特別有趣。死海的鹽和泥巴還富含礦物質,對皮膚很好,成了著名的養生和美容聖地。
不過現在死海的水位每年都在下降,主要是因為周邊取水太多,約旦河流入的水量越來越少。科學家擔心,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死海可能會越變越小。
6. 鹽晶體的形狀是立方體,這是因為鈉離子和氯離子在空間中的排列方式決定的
鈉離子和氯離子在鹽晶體中的排列非常整齊,就像一個三維的井字棋盤一樣。每個鈉離子都被六個氯離子包圍著,同樣每個氯離子也被六個鈉離子包圍著。這是因為帶正電的鈉離子和帶負電的氯離子互相吸引,它們要找到一個最穩定的排列方式。
在這種排列下,正負電荷的力量達到了最佳平衡。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大小比例也很合適,所以它們能夠緊密地挨在一起。這種規則的排列在三個方向上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偏差,所以最後形成的晶體就是完美的立方體形狀。
如果你把鹽晶體放大很多倍來看,就會發現它內部是由無數個小立方體組成的大立方體。每個小立方體的八個頂點上,鈉離子和氯離子交替出現,形成了非常穩定的晶體結構。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看到的鹽晶體總是立方體的形狀。
7. 世界上最大的鹽沙漠在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裏
烏尤尼鹽沼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安第斯山脈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沼,面積高達10582平方公裏,相當於100多個杭州西湖的大小。這裏曾是史前湖泊,後來水分蒸發形成了鹽沼。鹽層厚度一般在幾米到十幾米之間,儲鹽量估計超過100億噸。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雨季,雨水會在鹽沼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水膜,將天空完美倒映,形成著名的"天空之鏡"奇觀。在幹季,鹽沼表面會形成六邊形的鹽晶體圖案。
這裏也是世界最大的鋰礦儲藏地之一,蘊藏著豐富的鋰資源。現在烏尤尼鹽沼已經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當地人也在這裏收集鹽塊用於生活和貿易。
8. 古埃及人用鹽進行木乃伊防腐,這是最早的鹽用於防腐的記載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時大量使用鹽來防腐,這個做法真的特別聰明。他們把死者的內臟取出來後,會用純鹽和碳酸鈉的混合物把屍體完全包裹起來,差不多要用上70天時間。鹽的作用是抽幹屍體裏的水分,讓細菌和微生物沒法生存,這樣屍體就不會腐爛了。
有意思的是,古埃及人用的主要是天然礦物鹽natron(瀉鹽),這種鹽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很容易找到。他們還在屍體的腹腔裏塞入鹽塊,再用瀝青和香料一起處理,這樣屍體就能保存很久很久。
這種防腐技術太厲害了,讓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幾千年前的木乃伊。後來人們發現鹽確實有很強的防腐能力,就把這個方法用在了食物保存上,比如腌制肉類和魚類。這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發現並系統使用鹽來防腐的例子。
9. 在非洲部份地區,鹽塊曾被用作貨幣,甚至可以用來購買黃金
在非洲歷史上,鹽塊確實當過一種重要的貨幣。特別是在西非地區的馬里帝國和加納帝國,鹽塊的價值甚至能和黃金相提並論。這是因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鹽資源特別稀缺,而人體又需要鹽分來維持生命。
當時從撒哈拉沙漠北部開采的鹽塊,會被商隊用駱駝運到南部的黃金產區。在那裏,鹽塊可以直接換取等重量的黃金。鹽商們從北方運來鹽塊,用鹽換取黃金後再運回北方,賺取巨大差價。
這種用鹽換黃金的貿易方式,在8世紀到16世紀間特別普遍。鹽不僅是貨幣,還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富有的人會囤積鹽塊,窮人則會把鹽塊切成小塊當零錢用。這種以物易物的貿易方式,對推動非洲中世紀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0. 鹽在零下21.1℃才會結冰,這就是為什麽撒鹽可以除雪的原理
撒鹽除雪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純水在0℃就會結冰,但是當水裏溶解了鹽,就會降低水的冰點。這就像在水裏加了"防凍劑"一樣。當我們在結冰的路面上撒鹽,鹽會溶解在冰面上的水膜中,形成鹽水。這種鹽水的冰點比純水低得多,最低可以到零下21.1℃。
所以,當氣溫高於零下21.1℃時,路面上的冰雪遇到鹽就會融化。融化的過程中,鹽會不斷溶解到新形成的水裏,繼續發揮作用。這樣一來,道路上的冰雪層就會逐漸變薄,直到完全融化。
不過要註意的是,如果氣溫低於零下21.1℃,撒鹽就沒什麽效果了,因為這時候就連鹽水也會結冰。而且鹽對道路和車輛都有腐蝕作用,所以現在很多地方也在使用其他除雪材料,比如砂石或者專門的融雪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