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球到底要去哪?秒速630公裏向一個方向狂奔,我們卻渾然不覺!

2024-06-28科學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在地球上面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陸地生物、有兩棲生物和微生物等等,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類的演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球上的人類是從哺乳類動物-靈長類動物當中的某一脈演化而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起源是一個群體,並不是單獨的某個男性或者是女性,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的前身就是猿類,和人類最為親密的就是南方古猿,此前人類曾還利用現代的技術手段,找到了所謂的「人類之母」。它是科學家當勞·約翰森在1974年於埃塞俄比亞阿法爾谷底,發現的一具阿法南方古猿的骨架,標本名稱叫做AL 288-1,更多時候人們稱其為露西少女。科學家對露西少女的骨骼和腦容量進行研究之後,就認為它結合了現代人類與黑猩猩的基本特征,所以把它當成了「人類之母」。

人類從誕生以後就開始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現在人類已經能夠走出地球探索宇宙,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地球在太空中以每秒630公裏的速度狂奔,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地球在宇宙中運動的速度如此之快,為什麽我們感覺不到?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是因為我們和周圍的一切物質都在跟隨著地球在轉動,地球存在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引起地球自轉速度時快時慢的主要原因是:海水的上升和下降,當海水平面上升時 地球質素分布半徑便增大 傳動慣性自然也會增大自轉速度變慢,海水平面下降 地球質素分布半徑就減少 轉動慣性便減小 自轉 速度加快。

人體對於運動的感知,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參照物的視覺對比,因為地球太大了,地球上的一切都在隨著地球旋轉,我們唯一的參照物是天上的繁星、月亮和太陽,然而由於距離的原因,我們很難清楚地看到地球旋轉時它們的運動過程,所以我們平時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處於相對靜止的情況下,二是來自人們身體對於力的感受和體內淋巴液的平衡,當我們乘坐飛機的時候,由於慣性和離心力的影響,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移動,但是一個幾十公斤的成年人站在地球上,地球對人類產生的離心力非常微小,再加上地球不會突然停止轉動,人類的慣性也無法得以體現,這讓我們很難感受到地球的運動。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太過於渺小,而地球太大了,我們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在運動。

雖然我們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但是我們在地球上透過這些現象就能夠知道地球在運動,比如說晝夜更替,地球的公轉是分為四個季節的,自轉一天大約是24小時,白天就是正對著太陽的一面,另一面就是夜晚,晝夜交替說明地球在運動,第二個就是水流的旋轉,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湖面上會發生一些旋渦的現象,一般就是上面的水塞可能被拔了的緣故,又或者是積水到一定地步之後開始發生泄漏了,那麽這個漩渦就跟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系,看地球這時間是從南半球順時針轉,還是從北半球逆時針轉,就看這個漩渦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從這也能夠看出,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自轉了!

第三個就是看河面的垃圾,一般河面上都會漂浮著一點垃圾,湖面上的垃圾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也會有一種力慢慢的將這些垃圾沖刷到岸邊,假如我們在北半球的話,那麽就會受到一個南半球的偏向力,相反亦是如此,看這個垃圾在哪邊也能夠看出地球的自轉了!地球除了在不停的自轉之外,還在隨著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雖然我們肉眼看到的夜空是有限的,但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在拖拽著大量的星系,墜落到未知的重力源中,在距離太陽系大約2.6萬光年的區域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這個黑洞被稱為是人馬座A*,這就是銀河系的中心,在它的附近還有很多質素小的黑洞和一些大量古老的球狀星團,這些聚合體被統稱為銀河系的質心,它們的重力束縛著周圍20萬光年的銀河系。

目前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宇宙中重力最大的天體就是黑洞,黑洞的名字起源於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當時他用星子這個詞來形容一種可能存在的天體,後來經過美國科學家的提出,從而正式確定了黑洞這個名字,雖然黑洞看起來並不是一個黑暗的洞穴,但是它的高度重力使得光線都無法逃離,然而,黑洞自身也散發出明亮的光芒,比太陽亮度還要高出很多倍,這是因為當物質被黑洞吸入時,會產生巨大的摩擦和高溫,從而釋放出強烈的光芒,形成所謂的吸積盤,由於黑洞強大的重力場作用,這些光線被束縛在黑洞附近,無法傳播出來,盡管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這些光線,但是科學家經過分析和模擬得出的黑洞樣子和實際觀測到的黑洞照片之間的差距並不大。

黑洞的奇異點是一個極其神秘的概念,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在黑洞內部的奇異點處,時間和空間的規律都會失效,這意味著物理學的定律會在奇異點處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無法預測奇異點中會發生什麽樣的事件,因為在那裏,物質的密度和彎曲程度都達到了無限大的程度,在每一個星系的中心區域都存在一顆超大質素的黑洞,而銀河系也在圍繞更大的重力源轉動,透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位於半人馬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2.2億光年,其強大的重力以驚人的速度將星系吸引向它,巨引源的規律之大,令人難以捉摸,它跨越了數億光年寬的太空區域,包含著龐大的星系團、超星系團、甚至可能是我們現在還無法看到的宇宙結構,從長遠來看,銀河系本身只是這個宇宙網中的一個小斑點。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個巨引源到底是什麽?有一些科學家推測,它可能是一個超級星系團,由數千個星系組成的龐大組合,這些星系因重力而結合在一起,或者它可能是暗物質的集團,「暗物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是由瑞士天文學家弗裏茨·範·邦德提出來的,用來解釋在星系中,一些星星的運動軌跡,遠比我們觀測到的物質質素所形成的重力應該強的現象。而在那之後的幾十年中,有關於暗物質的研究更是被逐漸深入,但是暗物質本身卻是無法直接被觀測到的,那麽,暗物質究竟是什麽?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是一種在宇宙中存在的物質,但是現在我們還無法觀測到,其存在也是目前由於對宇宙的研究的一些規律。

暗物質的存在最早是透過研究星體的運動規律進行間接推測的,根據牛頓的重力定律,一顆處於星系中的恒星,其運動速度應當是隨著距離星系中心的遠近而發生改變的,處於星系中心的恒星,受到其它恒星的重力作用會更加明顯,從而使其運動速度更快,而處於星系邊緣的恒星,受到其它恒星的重力作用就會更小,從而使其運動速度更慢,正是這種重力作用下,才使得星系的運動規律,符合牛頓的重力定律,而且暗物質的存在還得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證據支持,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的余輝,它誕生於大爆炸後的數十萬年,由於大爆炸形成的高溫等因素,使得宇宙中的原子分子不斷被撞,從而使得宇宙中光子無法自由傳播,形成了一個光學厚的「霧」層,而這個「霧」層也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的兩位天文學家,透過建造了一個特制的接收器之後,意外發現的。

這個接收器的接收範圍,包括了可見光、無線電波等等,它所接收到的訊號,都會轉化為電訊號輸出,而他們最初所建造的接收器,是用來接收可見光的,這就導致,當它接收到的訊號,都是可以被人眼所看到的,不過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接收器都無法接收到的訊號,這樣科學家非常震驚,後來科學家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中,發現了宇宙中除了有可見物質之外,還有一些暗物質和暗能量,甚至它們比可觀測的物質還要多,達到了宇宙物質總量的百分之85左右,暗物質的存在,還得到了星系中星體的運動速度證據支持,所以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神秘的巨引源可能就是暗物質的集合體。

除此之外,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這個神秘的巨引源可能是一個黑洞,黑洞是形成於恒星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天體,黑洞中的物質聚集的非常密集,所以黑洞就像是一個吸塵器一樣,吸收著附近的物質,黑洞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恒星內部的塌陷。在恒星主序階段,恒星的內部是高溫,高壓的,這樣就能夠保持恒星的穩定狀態,如果恒星內部的溫度或者是壓力下降,就會造成恒星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就會使恒星內部的物質不斷的收縮,從而使內部的密度不斷的增加,最後形成黑洞。第二階段是恒星內部的爆炸。在恒星內部的物質不斷的收縮的過程中,會消耗非常多的能量。

如果內部的能量耗盡後,恒星的物質就會發生爆炸,這種爆炸就是著名的「超新星」爆炸,如果超新星爆炸後,恒星內部的物質沒有全部耗盡,那麽就會形成一顆非常巨大的恒星,這種恒星就是黑洞。第三階段就是物質的聚合。如果恒星內部的能量耗盡後,恒星就會變成一顆非常巨大的恒星,這種恒星就是黑洞。恒星變成黑洞之後,黑洞內部的物質還會繼續聚合,從而使黑洞內部的密度不斷的增加,最後會形成一顆非常巨大的黑洞。不過像銀河系中心這樣的黑洞,不可能是恒星死亡以後形成的,科學家猜測,這些神秘的巨大黑洞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形成的,而科學家一直研究的巨引源也可能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直接形成的,雖然現在人類還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是科學家正在積極的研究當中。

不過站在宇宙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地球、太陽、銀河系的運動其實沒有一個確切的終點,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中心到底在哪裏,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和地球都顯得非常渺小,我們的星球也僅僅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即使我們的地球生命終結,也不會影響宇宙的執行,人類作為地球在最有智慧的生命,人類一直都想要解開宇宙誕生的奧秘,不過宇宙的神秘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多,探索宇宙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小編認為,只要人類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或許能夠解開宇宙的全部奧秘,小編希望人類能夠早日實作自己的夢想,對此,大家有什麽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