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大學選地理,上學順便旅遊是真的嗎?

2024-07-18科學


各地高考成績將於近日陸續公布 ,又到了一年一度緊張刺激的 填報誌願 環節。

聽說很多網友都很好奇,地理人是不是可以上學順便旅遊,今天地理君主打一個專業對口,帶大家了解地理專業中最令人激動和期待的 野外考察

用地理視角看世界

橫斷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

植物繪圖/李茜

鳥類繪圖/肖白

制圖/蕭關

通常來說,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度與其生境條件的復雜性呈正相關。在橫斷山地區,高山、深谷、大河縱橫交錯,復雜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這裏成為研究生物物種分化和適應輻射的理想場所。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 「地方」 的學問,而「地方」是由地質、氣候、動物、植被、土壤等要素錯綜而成的 綜合體

因此地理學工作者需要深入野外考察,並將觀測和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帶回室內整理分析,撰寫各個考察領域的報告。

而後將這些不同放面的要素綜合起來, 縱向深入 橫向鳥瞰 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再加以推測和想象,才能盡可能重新恢復這個地方的 總體風貌

見證洪荒時代的遺存

野外考察是對話遠古、思考求證的過程。

板塊推移,海陸更替,地殼升降,嶺壑變換,盡管人類很難察覺地球這種永恒不斷的運動,但經過億萬年地質時代的累積,地球表面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的。

而這種演化的歷史,正是透過我們能看到的各種巖石、地層以及賦存於它們中的古生物化石來解讀的。這些巖層多在地下深處形成,地殼上升以及風雪流水的侵蝕使它們得以暴露,並形成一個個天然的斷面,這就是地質學中常說的 剖面

延慶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腳印化石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9月

攝影/楊孝

比如燕山,作為橫亙在中國版圖的咽喉要道,袒露著環太平洋地史中的一個斷面。 這裏的巖石、流水、小道,無一不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攜帶的資訊,將我們帶回數百、數千以至數十億年前。

漫步於此,可以看到跨越30多億年地質歷史的巖石序列,從沈積巖、巖漿巖到變質巖,僅沈積巖,就包括了石英砂巖、碳酸鹽巖、含煤碎屑巖、紅色砂頁巖等類別;可以看到經歷構造運動後的巖層形態,從水平、傾斜、直立以至倒轉;還可以看到侵蝕改造下的地貌景觀,白雲巖的巖溶峰叢、砂頁巖的赤壁丹崖、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以碳酸鹽巖為主的海相沈積巖層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9月

攝影/楊孝

如果這些尚不足以引發你的思緒,那些至今仍保留在其生長地的巨大樹樁、谷地兩旁清晰可辨的恐龍足跡,還有那保持著垂死掙紮姿態的孔子鳥化石,一定會讓你覺得在地史面前,人類的存在只是一瞬。

贊嘆萬千生靈的神奇

野外考察是探索未知、發現秘密的過程。 走進自然的懷抱,你會發現廣闊的天地之間,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無盡奧秘。

世界上的植物,人類已經探知的有35萬種之多。像動物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存習性和分布規律。

植被帶隨海拔及緯度變化模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9月

繪圖/蕭關

在平原地區,從赤道向極地進發,緯度增加,植被也隨之變化,從熱帶雨林的高大喬木到北極地區的苔原,植物學家把這種分布規律叫作 植被的水平地帶性

在山地或者高原上,植物隨著海拔高度導致的氣候變遷,又會有另外一種被稱為植被 垂直地帶性的規律

海南的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4月

繪圖/張曉鷗

被眾多雪山所環繞的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因復雜多變的地形、氣候和特殊生態環境,形成了獨特多樣的植被群落及其與眾不同的分布規律。

從雨林到苔原,從千果欖仁到喜馬拉雅高原芥,在東喜馬拉雅南坡,更是分布著世界上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青藏高原以分布其上的百余種植物打破了人們頭腦中荒原的印象。

波拉山口怒放的杜鵑花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4年4月

攝影/陳業偉

在瀾滄江源區,地質構造形成的特殊生境造就了這裏豐富的 生物多樣性 。這裏地處青藏高原東部腹地,岡底斯地塊之上,經歷過漫長的海底沈積階段,孕育了大片的紅砂巖,這種巖石非常容易被風和水這些外力侵蝕。

瀾滄江源區支流眾多,對巖石的侵蝕作用明顯,河谷和山脊的海拔高差有時達上千米,形成了石山、高原草甸、高原濕地和河谷森林……這裏多樣的生境為各類動物提供了豐富而廣袤的棲息空間,使瀾滄江源區擁有豐富的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

雪豹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6月

攝影/董磊

雪豹是一種美麗而神秘的大型貓科動物,起源於青藏高原,現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群山之中,是這裏山地生物多樣性的旗艦種,位於食物鏈頂端,雪豹族群的健康也標誌著整個生態系的健康和穩定。

喜馬拉雅旱獺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6月

攝影/董磊

喜馬拉雅旱獺,這種體態肥胖的高原嚙齒類動物在瀾滄江源區遇見率極高,是生態系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

白唇鹿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6月

攝影/董磊

白唇鹿是瀾滄江源區一種重要的食草動物,它們喜歡成群在林間空地和林緣活動,嗅覺和聽覺都非常靈敏。由於蹄子比其他鹿類寬大,適於爬山,有時甚至可以攀登裸巖峭壁。

科考之極,探訪「世界屋脊」

一部自然演化史,一部科學探索史 ,進展於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工作,堪稱史詩級別的宏大敘事。

盡管就體量而言,以一兩百年的時間去解讀五六千萬年以來大高原的前世今生確實缺乏可比性,但可貴的是,人類擁有探索未知的勇氣。

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0月

供圖 張榮祖

1966年的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中,地質學家們考察珠峰地區的地殼構造。

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0月

供圖 張榮祖

1966年的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中,測繪人員測量珠峰的海拔高度。

作為晚新生代以來最重大的地質事件,青藏高原的演化史,已成為國際地質界的研究熱點。同時,青藏高原演變的意義,也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地質之謎。

學術界多認為,高高聳立於對流層的青藏高原阻擋了行星環流,形成了以高原為主的季風環流,即高原季風,它深刻地改變了亞洲乃至全球氣候。

在高原隆起之前,中國的自然地理很簡單,僅僅因為緯度原因,氣候南熱北冷,西部並不幹旱,東部也不濕潤。高原強烈隆起之後,中國因此形成了東南季風區、西北幹旱區和高原高寒區三大自然地理類別,可以說 青藏高原重塑了中國現代地貌

明凈高遠的珠穆朗瑪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第三極特刊

攝影/旦增尼瑪曲珠

如下一些重大事件與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相關:中國東南地區避免了沙漠化命運,成為雨量充足氣候濕潤的魚米之鄉,但代價是亞洲中部變成了雨量稀少的幹旱中心,分布著幾個廣闊的大沙漠;來自西北的氣流將當地黃土漫天刮往東部,從而在中國中部偏北堆積起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形成了長江、黃河等大型水系的目前格局。

從黃河、長江、黃土高原、西域、江南這些充滿感情的地理名詞可以看出,科學家所進行的青藏高原隆升研究並非一個冷冰冰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 探究中華民族生存空間之形成

青藏高原已被科學家走遍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第三極特刊

地圖編輯/陳雲

有關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路線已然覆蓋了青藏高原全境,截止到2018年,中國科學院在青藏高原及「泛第三極」地區所布設的地面野外觀測台站也已達到37個(其中中國境內19個,在境外布設了18個),這張地圖只標註了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青藏科考路線,以及截止到2018年在青藏高原中國境內建設的地面野外台站。

每種偉大文明的誕生,都需要一個友善的地理容器,它們鼓勵或限定人類智慧的發展,使之呈現不同的精神面貌。

也許我們該感激青藏高原壯麗的擡升:天旋地轉,風雲殊途,山川重組,日後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才成為孕育中華民族的理想搖籃——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河流深遠,萬物虛席以待。

一篇微信文章的體量

無法將「野外考察」 介紹完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自然的演化史與人類的探索史

就讓中國國家地理為你深度解讀吧

點選按鈕檢視雜誌電子版

人類科考史

大遺產專輯

發現中國

林線中國的大風景

賞雲時代

潮汐森林

濱海濕地

第三極特刊

還想看更多雜誌電子版?

點選下圖

進入「中國國家地理暢讀」小程式

你錯過的經典這裏能看

別錯過哦

編輯:小罐


從敦煌到伊吾,美得義無反顧


火車窗外的風景,

你認出是哪裏了嗎?


5處夏天不能錯過的風景,

哪一處讓你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