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藍莓的藍色是假的?一個由無序結構產生的結構色

2024-02-10科學

藍莓是一種很美味的水果,也是一種很健康的食物,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但你有沒有想過,藍莓為什麽是藍色的?它們的皮裏面有什麽特殊的物質嗎?或者是它們的表面有什麽奇妙的結構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看看物理學如何幫助我們解釋這個自然現象。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藍莓的皮裏面並沒有藍色的色素。事實上,它們的皮裏面含有的是一種叫做花青素的物質,它的顏色是深紅色的,和藍色相差很遠。那麽,為什麽我們看到的是藍色呢?這就要歸功於藍莓的表面,也就是它們的蠟層。

藍莓的蠟層是由很多微小的晶體組成的,這些晶體的形狀和排列都是隨機的,沒有規律可循。當光線照射到這些晶體上時,它們會發生散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光線都會被同樣地散射,而是取決於光線的波長。我們知道,可見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線組成的,從紅色到紫色,波長依次減小。而這些晶體的大小和形狀,正好和藍色或紫外光的波長相當,所以它們對這些光線的散射效果最強,而對其他顏色的光線的散射效果較弱。因此,當我們看到藍莓時,我們主要看到的是它們表面散射出來的藍色或紫外光,而不是它們皮裏面的紅色色素。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結構色,也就是說,顏色不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而是由物質的結構決定的。結構色在自然界中很常見,比如孔雀的羽毛,蝴蝶的翅膀,甚至彩虹,都是由結構色產生的。結構色的特點是,它不會隨著物質的老化或損壞而改變,而且它可以產生很鮮艷的顏色,比色素色更加吸引眼球。這對於一些動物或植物來說,是很有用的,因為它可以幫助它們吸引配偶,或者警告敵人,或者吸引傳粉者。比如,藍莓的藍色,就可以吸引一些對藍色或紫外光敏感的鳥類,讓它們來吃藍莓,然後把藍莓的種子帶到別的地方,從而幫助藍莓的繁殖。

為了進一步理解藍莓結構色的產生機制,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的論文對其表皮進行詳細的光學和結構分析。

研究人員首先對其表皮進行了反射光譜的測量,發現它們的反射光譜都具有一個藍色或紫外的峰值,而沒有其他的顏色。這說明它們的顏色是由結構色產生的,而不是由色素產生的。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用乙醇溶液去除了蠟層,發現它們的顏色都變成了深紅色或黑色。研究人員還用顯微鏡觀察了表皮的形貌,發現它們的蠟層由許多不規則的微小結構組成,這些結構的尺寸在幾百納米到幾微米之間,與可見光波長相當。這些結構的形狀和排列都是隨機的,沒有明顯的周期性或對稱性。這表明蠟的結構色是由無序結構產生的,而不是由有序結構產生的。

為了進一步理解蠟的結構色的產生機制,研究人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計算了蠟層的散射特性。研究人員用隨機球堆模型來模擬蠟層的結構,即假設蠟層由許多隨機分布的球形結構組成,這些球形結構的大小、位置和方向都是隨機的。研究人員用有限差分時域法(FDTD)來求解蠟層的散射場,然後用散射矩陣法(SMM)來計算蠟層的反射光譜。

研究人員發現,當球形結構的大小在0.5到1.5微米之間時,蠟層的反射光譜可以很好地與實驗測量的光譜相吻合,而當球形結構的大小超過2微米時,蠟層的反射光譜就會出現明顯的偏差。這說明蠟的結構色是由球形結構的散射引起的,而球形結構的大小必須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才能產生藍色或紫外的反射峰。

研究人員還用散射理論的方法分析了蠟層的散射機制,發現蠟層的散射主要由形狀因子(form factor)和結構因子(structure factor)兩個部份組成。形狀因子描述了單個球形結構的散射特性,而結構因子描述了球形結構之間的相幹效應。

研究人員發現,形狀因子對蠟層的散射貢獻更大,而結構因子對蠟層的散射貢獻較小。這意味著蠟層的散射主要由單個球形結構的散射決定,而球形結構之間的相幹效應可以忽略。這與有序結構色的情況不同,有序結構色通常需要考慮結構因子的影響,因為有序結構的相幹效應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