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講科普、聊經典,品質閱讀送到城市家門口

2024-07-04科學
日前,「科學與中國」上海行——「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走進大零號灣系列巡講活動在大零號灣圖書館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以「智能時代與未來產業」為題展開演講。
作為第二屆大零號灣國際人才月、江川人才周活動之一,講座有關如何發展低碳技術的內容,為江川建立零碳示範園區的未來圖景提供了技術參考,助力江川實作華麗蝶變,推動產城文一體化發展。
講座中褚院士透過對前三次工業革命發展脈絡的回顧,帶領讀者走近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時代。「智能化時代最大特點就是智能化系統,其在人工智能中套用廣泛,核心就在於智能制造。即時感知技術和智慧分析技術是智能化系統的兩大核心內容。」褚院士詳細講解其原理和套用。能源和環境也是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原因之一,發展低碳技術,實作雙碳目標,解決能源環境問題,才能實作人類可持續發展。
有讀者問:「人機共進已成為時代趨勢,作為企業改如何做好長遠規劃?」褚院士建議企業可以將人工智能引入部份產業線,讓機器人完成一些對人體有傷害的工作內容,提高企業效能的同時對員工也做到有效保護。人工智能大規模運用之後,對城市整體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在褚君浩看來,隨著人工智能進入更多行業,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會有新的變化,調整學科人才比例、建立合理人才結構,以適應城市整體規劃將成趨勢。
他認為,未來產業將聚焦能源、材料、健康、空間、資訊、制造六大行業。比如太陽能、分布式能源系統等智能制造領域套用將成為焦點。能源墻、光儲充一體化系統等新興技術,將為未來能源系統發展提供新思路。家庭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數碼物流、教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成為智能制造發展新亮點。大數據的獲取和智慧分析在這些領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今年4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勁松,以「從複制到半複制:技術進步引領科學發展」為主題的演講,拉開「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序幕。科學院士走進公共圖書館,將科普送到公眾身邊,對共築全民族科學根基有著重大意義。未來,「科學與中國」上海行——「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走進大零號灣系列巡講將面向公眾舉辦四場院士科普講座。
據悉,此系列巡講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科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承辦,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中國科學】雜誌社、【科學世界】雜誌社、【大學科普】雜誌社、上海圖書公司協辦。
漢唐儒家的特點是什麽?明代「心學」階段,「理」與「心」有什麽關系?日前,虹梅街道攜手鐘書閣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院教授楊念群攜新書【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亮相漕開發園區,與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洪彬以對話形式,與近百位青年黨員、白領解讀儒家思想史的演變。
北京華章同人策劃、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問道】,提煉出天下觀、正統論、儒法思想、老莊智慧、新儒學、中國佛教世俗化六大主題,從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提綱挈領地闡釋了天下、周禮、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終始說、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公與私、逍遙遊、齊物論、禪宗公案等概念,這些歷史觀念或歷史現象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以及人們日常思想行動產生著深遠影響。
「梁啟超、錢穆等人寫的思想史都是300年,但這時間還不夠長,需要再往前上溯,用貫通的眼光來研究思想史。一般思想史研究太註重文本,文本與文本之間缺乏歷史文化聯系,呈現不是出思想史的真實脈絡。」楊念群認為,思想是歷史現實的產物,是現實政治的反映,所以【問道】一書將思想史的概念擴大,囊括了什麽是中國,什麽是天下,什麽是華夷之辨等。
他分析談到,有的人分不清具體事物中的「理」和那個高懸在空中的「天理」之間到底有什麽不同。比如觀察一朵花,悟性高的人也許模模糊糊地感受到裏面藏匿著「花非花」的真理。可在另一些人眼中,對花的印象僅僅是滿眼絢麗迷人的色彩和形狀而已。
楊念群在【問道】中寫道,宋代新儒學的總體轉型路徑是向內演變,觀點傾向主張由內及外。「如果一個人有機會穿越到中國古代,他就會發現,古人生活在一個由‘五’字打頭的世界裏,古代文獻中經常會出現五服、五倫、五常這類字眼。其中人們提及最多的是以下五個字:天、地、君、親、師。一本中國思想史,按大的方向說,就是要說清楚這五個字的意思,以及這五個字所表達的思想觀念與行為實踐之間到底如何發生互動關系。」
作者:許旸
文:許旸圖:出版方編輯:宣晶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