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華中農業大學在黑水虻富集鈍化活性汙泥重金屬調控機制研究

2024-03-13科學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農業生物質增值利用技術與裝備團隊袁巧霞教授課題組在環境學科領域知名國際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Biotransformation of Pb and As from sewage sludge and food waste by black soldier fly larva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metalloregulatory protein scale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借助16s rRNA和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黑水虻無害化處理汙水活性汙泥過程中蟲體腸道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基因對重金屬Pb和As遷移轉化的調控機制,闡明了Pb、As重金屬在蟲體、蟲沙中的賦存形態、演化規律及遷移轉化路徑,該研究成果為黑水虻無害化、資源化轉化處理活性汙泥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每年各類汙水活性汙泥年產生量超7000萬噸,尤其是富含Pb、As等相關重金屬,不僅環境風險高,而且處理難度大。黑水虻是一種生長速度快、重金屬耐受性高、有機廢棄物轉化能力強的食腐昆蟲,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已被成功用於汙水活性汙泥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但截至目前,汙水活性汙泥黑水虻無害化處理技術還未能大規模推廣套用,其中關鍵性制約因素是黑水虻轉化處理活性汙泥過程中相關重金屬的遷移轉化路徑及其演變鈍化機制有待進一步明確。

針對這一關鍵問題,袁巧霞教授團隊聚焦Pb和As兩種典型的活性汙泥重金屬,設計了黑水虻重金屬梯度閾值養殖試驗,並借助16s rRNA和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深入研究了Pb、As重金屬在轉化過程中的形態轉化和遷移路徑,重點解析了成熟幼蟲的腸道微生物群落和金屬調控蛋白的作用規律與調控機制。結果表明,黑水虻轉化降低了重金屬的遷移性,蟲沙中的鉛和砷主要是殘渣態(31%~51%),同時幼蟲還可以將32%~48%的鉛和砷富集在體內。16s rRNA分析表明鉛和砷脅迫降低了幼蟲腸道中Firmicutes, Romboutsia和Lactobacillus的豐度(6.3%~92.0%)。宏基因組測序發現在金屬反應轉錄因子 CadC 的的調節下,鉛脅迫刺激P型ATP酶ZntA和受質結合蛋白EfeO的表達,從而實作對鉛的結合、轉運和排泄。幼蟲腸道中多種功能蛋白協同調節As (III)的遷移,ArsD 是一種金屬伴侶,可將 As (III) 傳遞給 ArsA,從而提高對 As (III) 的親和力。ArsA 結合催化 ATP 對 As (III) 的吸收,並透過砷外排系統(例如ArsB、ArsJ、ArsR和ArsK)排出砷。

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鄧波為第一作者,袁巧霞教授和曹紅亮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科技創新計劃等課題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405

責任編輯:宋瀟

校對丨稽核:張陽 王農

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向農業環境科學投稿宣傳團隊科研成果!請您聯系郵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時請確保您擁有論文的轉譯、編輯、轉載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