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8月2日報道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站7月25日報道,根據新的研究,早期人類可能在最具標誌性的古代物種之一——猛獁象——以及其他類似物種的消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早期原始人類在大約80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出現後,曾導致長鼻目物種的滅絕率出現5倍增長。長鼻目物種是哺乳動物分支非洲獸總目下的一個分目,其中包括唯一存活至今的動物家族(現代象)以及多個已滅絕的物種,包括猛獁象。
研究人員稱,他們在利用人工智能模擬化石檔案的過程中發現,當智人——即現代人類——在大約12.9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之後,長鼻目物種的滅絕率出現了大幅飆升——達到原先的17倍。
論文聯合作者、瑞士佛立堡大學和瑞士生物資訊學研究所生態學家托爾斯滕·豪費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記者,自早期人類和現代人類出現以來,已經有大約27個長鼻目物種滅絕。
該論文稱,這一模型考慮了與人類的相互影響,包括早期人類的出現,其研究結果暗示人類活動「非常強烈地」影響了長鼻目物種的滅絕。
論文聯合作者、馬德裏西班牙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前進演化古生物學家胡安·坎塔拉彼德拉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記者,對長鼻目物種的獵殺很可能是其族群衰落和最終滅絕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
豪費說,可追溯到40萬年前的化石檔案顯示了尼安德特人食用長鼻目動物的肉以及剔出其身體中的骨骼的證據。
論文聯合作者、佛立堡大學生物學家達尼埃萊·西爾韋斯羅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記者,尼安德特人還獵殺其他種類的哺乳動物,如食肉動物。
他說:「而且,這是一些在自然界通常不會遇到天敵的物種,因為它們自己就是掠食者。」
豪費稱,這項研究還暗示了與早期人類出現有關聯的較高溫度。他補充說,長鼻目物種的衰落也恰好遇到某個「強烈」冰川期之後的暖化階段,但這些溫度變化的影響相對於其他因素而言微不足道。
研究人員說,論文的結果表明了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長期有害影響。
坎塔拉彼德拉說,狩獵和對生態系的嚴重幹擾在現代仍有影響物種衰落的可能。這種情況曾出現在2019年,當時澳洲的叢林大火曾消滅了大量動物並導致樹袋熊族群的大幅減少。
研究人員指出,造成某些物種衰落的最大原因包括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以及導致動植物喪失棲息地的開發。
西爾韋斯羅說:「今天生物多樣性正在經歷近代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或損失。」他補充說,當樹木被砍伐的時候,動物、真菌以及從昆蟲到兩棲動物的各類物種都將受到影響。
論文作者們指出,與地理分布和牙齒形態學因素一樣,飲食的適應力和靈活性很可能也是推動物種形成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在大約300萬年前的新近紀末期。
研究人員稱,盡管化石檔案中包含了關於物種形成和滅絕千百年來如何影響生態系流動的線索,但在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之前,這些影響被證明很難進行模擬。
根據該論文,研究人員用了屬於3500萬年前到1萬年前的175個長鼻目物種的2118塊化石的既有資訊對這一模型進行「餵養」訓練。
論文作者們說,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前,以往的建模嘗試只能納入單一的預測指標,例如某種環境變化或某種單一特征的獲得,這無法反映出前進演化的多面性。(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