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各大廠商紛紛押註AI大模型:AI手機將帶來哪些顛覆性功能?

2024-02-21手機

央廣網北京2月20日訊息(記者 萬玉航)2024開年,AI大模型的風還是吹進了手機圈,各大廠商紛紛押註AI手機,期待大模型套用引爆下一輪「換機潮」。

2月18日,魅族高調宣布停止傳統智能電話專案,轉向「All in AI」,打造全新AI終端。

同一天,OPPO創始人、行政總裁陳明永也釋出內部信稱,AI手機將成為繼功能機、智能電話之後,手機的第三階段。「OPPO已做好充分準備,並專門成立了AI中心,將資源向AI集中。」陳明永表示。

業內人士把2024年稱為「AI手機元年」。事實上,AI手機的戰火早已點燃。2023年下半年至今,AI大模型席卷手機圈。除了今年年初釋出的三星Galaxy S24著重提及了「AI手機」的概念,華為、小米、OPPO、vivo、榮耀等新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AI功能。

那麽,AI手機到底會帶來哪些「顛覆性」功能?它是否將成為大模型落地的首選硬件產品?當下制約AI手機的因素有哪些,手機廠商將如何開啟技術競賽?

AI手機將帶來哪些顛覆性功能?

面對大部份手機使用者,AI大模型手機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能帶來哪些便利?

華金證券此前在研報中指出,AI大模型可增強手機處理影像、語音、NLP(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的能力。此外,AI大模型擁有龐大的語言數據庫作為訓練資源,在算力和演算法的支持下,手機可以理解復雜的語意和語境。基於準確的自然語意理解,外加龐大的知識和數據庫,手機可以給出準確和快速的回答。

「我相信AI手機會成為大模型實作套用的首選終端,因為它具備多個方面的顛覆性。」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IT產業分析師梁振鵬對央廣網記者表示。「AI大模型可以幫助手機增加即時互動的能力,比如更自然、流暢的語音助手;提供更精準化、個人化的資訊和服務,比如圖片辨識、智能推薦等。」梁振鵬認為。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也向記者表示,相較於市面上其他硬件產品,手機的伴隨性和普及性更高,具備獲取使用者數據並提供分析處理的條件,因此是AI落地的理想平台。「隨著人機互動愈發頻繁,AI手機將真正意義上成為專屬數碼助手。」王鵬說。

榮耀CMO郭銳曾給出一個打車的例子來解釋「專屬數碼助手」的功能:使用者和朋友對話,約好一起吃飯,但朋友推薦了另一個距離較遠的餐館,並希望換另一個時間去。傳統情況下,使用者需要理解、定位這些資訊,再調取相關套用。而AI手機則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語意拆解,來了解使用者的意圖,調取意圖對應的服務,給到相關的應用程式上。

陳明永曾給出這樣的論斷:「透過AI,我們可以把手機的體驗重新做一遍,幫助使用者實作更高價值。顯然,這輪由大模型支撐的AI技術,正在重構手機行業的未來。」

起跑發令槍響,新一輪技術競賽開啟

根據市場追蹤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2023年生成式AI智能電話市場份額將占4%,預計2024年這一數據將會翻倍。IDC預計,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占智能電話整體出貨量的15%。中國市場AI手機份額也將迅速增長,到2027年將占比超過50%。

「新一代AI手機將帶來儲存、螢幕、影像器材的硬件升級和成本提升,也會推動智能電話ASP(平均銷售單價)帶來進一步上升。」2月20日,IDC中國區總裁霍錦潔在OPPO AI戰略釋出會上說。

這給處在銷售低迷期的手機市場帶來了新的希望。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2023年下半年起,華為釋出HarmonyOS 4作業系統融入大模型能力;小米釋出澎湃OS並正式宣布將AI大模型植入系統;vivo釋出了自研的AI「藍心」大模型,包括3個不同參數量級的5款自研大模型,其中,端側70億參數大語言模型已落地。

進入2024年以來,OPPO首款70億端側大模型手機在Find X7系列上落地;榮耀則釋出了平台級AI計劃,並推出Magic 6系列成為首批搭載榮耀大模型的產品;三星釋出了旗艦Galaxy S24系列,將影片AI處理、AI聊天機器人、影像畫面處理、通話即時轉譯等功能作為釋出的重點。另外,除夕當天,OPPO還將超過100項AI實用功能推播至多款機型。

不過,AI手機的技術競賽剛剛開啟,廠商「All in AI」仍存在一些考驗。「魅族等廠商的表態,讓大家看到了它們對於AI手機大規模普及的信心。但是,當下與之匹配的高效能芯片仍是一個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算力達不到,很難支撐AI功能的執行。」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告訴記者。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此前,高通推出驍龍8 Gen3 號稱「全球首款生成式AI移動芯片」,AI引擎總算力較上代產品提升近一倍;聯發科天璣9300的整數和浮點效能也較前代提升兩倍。但這些芯片對於特定AI計算的專用單元還有所限制,處理AI任務的效能還有待提高。

「短期內,從演算法效率與準確性、芯片算力的提升和硬件的能耗等方面來看,AI手機都面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更長期來看,數據私密與安全的問題,也是AI手機普及的一個比較大的考驗。」王鵬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