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我真的會哭:養寵物的人,養的哪裏是寵物,分明是小時候的自己啊

2024-01-10寵物

文 | 唐 糖

楠楠 是我養的第四只貓,一只路邊撿到的流浪無尾加菲貓。撿到的時候4斤,現在6斤。 最近它因為急性膽管肝炎,差一點見了上帝,好在自己爭氣,在住院治療半個月,花掉我半部蘋果手機的重金之後,終於出院,目前在家繼續吃藥養病中。

每天打理4只貓,大概要占用我1/3的日常時間,尤其是逐漸步入初老期的貓,大病小病不斷,屬實有些熬人。

我的工作包括但不限於:清理貓砂、換糧換水、餵藥、餵日常保健品、餵罐頭、整理梳毛、每日清潔、定期消毒等。

楠楠生病之後,在我和它的共同「努力」下,除了未痊愈的膽囊炎,它還患上了"吃飯要餵,不餵不吃"的公主病,經過多輪博弈,均以我慘敗收尾 。

楠楠一天要吃七八種藥,為了保證更好的藥效,我會在淩晨2點起來拿掉所有水食,6點餵第一種要求嚴格空腹的保肝藥,接著,7點開餐,餐後半小時開始,陸續餵一天的藥。 除此之外,它因為拉稀和肛門括約肌松,要經常洗屁股、吹毛,算下來我差不多成了它的全職保姆。

除了它,還有其他3只貓,情況略好卻也都不容易。

經常尿閉的公貓胖子,需要密切觀察它的動態,它常在頭一天還尿很大的泡,第二天就突然舊病復發。

慢性腎衰的皮皮,也讓我殫精竭慮過很長一段時間,好在經過一年的照顧,前兩天復查時它的指標已全部正常,體重也長了足足一斤。雖說腎衰這病不可痊愈,但能延緩發病、減少痛苦到什麽程度,「全看主人怎麽照顧。」(醫生語)。

即使是年齡最小、身體最棒的田園貓小橘,前段時間也時常嘔吐,最近吃了藥才有所緩解。

一來二去,考慮到巨額的治病成本,我自己都想再考一個獸醫牌照了。

從我養第一只貓開始,就不斷有人評價:「你太有耐心了」、「你是我見過最有愛心的人」、「你真的是超有責任心」、「也就是你,才有這份精心,換我早煩了」........ 對於這些聲音,我曾捫心自問:我真的是這樣人嗎?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很清楚的知道,我養的不是寵物,而是我自己。更準確的說,是 小時候未被滿足的自己

正如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上,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以各種方式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彌補小時候的缺憾,為曾經的「未完成事件」買單.....

這些就是每個人隱秘的「 命運指令碼 」。

01 療愈

阿德勒所說的不幸,並不是真的遭遇了什麽重大事故,而是心理的創傷。而心理創傷也不像字面上看上去那麽可怕,可能只是很小的事,卻能留下傷疤。比如小時候遺失了一個洋娃娃,就可能會成為一生的 情意結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或多或少的創傷生活在世界上。而治愈這些創傷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養寵物。

嚴格的說,療愈童年創傷有4種方式:

  • 第一,由父母以恰當而非傷害性的方式,重新養育一次。

  • 第二,遇到一個情緒穩定,能向下相容的理想伴侶,獲得療愈

  • 第三,自我成長,自我療愈(內在小孩)

  • 第四,養育孩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療愈自我

  • 養寵物算是第四種方式的變異,不能完全和養育孩子相提並論,但性質類似。

    不過,縱觀這四種方式,你會發現「療愈自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種實作的概率幾乎為零,因為理想父母不存在,時光也無法倒流。

    第二種也幾乎是鏡花水月,大概只存在於言情小說裏。

    第三種的確是最根本的自我和解之道,但也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有卸下防禦、面對真相的勇氣,猶如鳳凰涅槃,成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劇烈的陣痛。

    第四種方式看上去最簡單,但依然難度很大。因為心理上未愈合的創傷,並不會因為做了父母就自動痊愈,而大概率會以不自覺的方式,沿襲過去,把自己的創傷經歷 復刻 給下一代。

    02 信任

    為什麽養育孩子/寵物能有療愈功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孩子/寵物身上,你能感受到 全然的信任和依戀 ,這會幫助一個人修復和重建自我。

    孩子天生忠誠於父母,孩子愛父母,其實遠多於父母愛孩子。

    以前心理老師講過一個事情。 一個被父母虐待到遍體鱗傷的孩子,在畫出的「房樹人」的畫面上,全是黑色的傷疤,這些黑色的樹疤和他內心的傷疤一樣令人心情沈重。但即便如此,當心理老師問他如何看待媽媽時,他沈默許久,眼泛淚花,依然回答:「我想媽媽,媽媽只是有病了」。

    孩子的愛如水晶一般純凈,是世間最具療愈功能的良藥。

    寵物類似。網上有一個影片,狗主人為了換點錢,把年老無用的老狗賣掉,老狗眼淚汪汪卻依然聽話,乖乖的被狗屠夫牽走,場景令見者心酸。

    寵物和孩子最相似的部份,就在於純粹的情感回報。 他們對傷痕累累的成年人表現出來的無條件的信任和接納,足以讓飽經創傷的心得到治愈

    如果說信任別人是一種能力,那麽被無條件信任,就是一種幸運。 只有被充分信任過的人,才能滋長出愛的血肉,重新獲得愛的能力。

    03 投射

    情感關系的本質,是 投射 。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投射。 我們眼中的世界,從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每個人心裏投射出的世界

    養寵物也是投射。而投射,會讓自己給自己加很多 內心戲

    我投射性的認為,楠楠很可憐,命運多舛。 剛來時它只有4斤,很小一只,但醫生告訴我,它不是幼貓,而是一只成年貓,我猜它一定因為流浪營養不良,所以才發育的如此袖珍。 每每想到一只毫無生存能力的寵物加菲貓曾在外流浪,和戰鬥力爆表的田園貓爭搶吃食,挨打受氣,我就心疼不已,於是更心生憐憫。

    相比人類,動物本身其實更為單純。它們基本遵從生物本能,餓了就吃,渴了就喝,發情了就去交配,沒有那麽多戲。

    人投射給它們的情感,它們雖並非毫無覺察,但終歸不能與人完全相提並論。

    投射的結果,是我們會因此產生很多 行為

    比如我渴望獲得無條件滿足和寵愛,但有缺憾,所以把它投射給楠楠,對它無盡寵愛。 比如我渴望做一個蓋世英雄,有能力保護我所愛的人,所以我成了毛孩子最勇敢堅強的媽媽。

    弗洛伊德說,夢是潛意識的表達,其實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具行走的沙盤。

    從這個角度,或特許以理解,有些只養寵物,但不和人打交道的人,可能是因為內心對這個世界十分絕望和恐懼,喪失了對人的基本信任;而有些為了流浪動物完全放棄自己生活的人,可能在內心深處,把自己全部的憐憫、價值、期待,都放在了具象化的動物身上。

    而這些,和雞娃上癮的媽媽,本質上並沒有什麽不同

    04 修行

    如果能看清自我的投射,也就是 完成潛意識向意識化的轉化 ,那麽養寵物,應該是一條通往自我發展的路徑。

    比如 責任心 的建立。

    責任心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最基本的標配,一個從小被溺愛長大的孩子,長大很難成為有責任心的成人,多數會成為自我中心的巨嬰。

    比如那些跟風養寵物的年輕人,喜歡時為寵物買這買那,覺得麻煩時就隨手丟棄,他們缺少對生命最起碼的敬畏,由此也可以推論,他們具有將一切「 物化 」的人格特質——所有人、所有物,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滿足自己的 工具 而一個缺少責任心的人,大概率不會獲得幸福。

    再比如 勇敢 。在自我成長這條路上走的越長,我越意識到勇敢的重要性。心理屆比較風靡的書籍,也大多包含「勇」字,比如【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等等。

    羅翔老師在十三邀中講到勇敢時說:

    「在我的詞匯中,我覺得勇敢是一個最高級的詞匯」

    「在人類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當命運之神把你推向勇敢的時刻,希望你能夠像你想象中那麽勇敢」

    我堅持認為, 成長,是勇敢者的遊戲,成長後獲得的智慧和幸福,是命運獎勵給勇敢者的徽章

    養育一個生命,其實是最需要勇氣的事情。 這是一種 願意為另一個生命負責的勇氣 ,你需要 對自己承諾 :在遇到困難時不拋棄不放棄;在面臨生死考驗時,有接受分離和死亡這兩個人類最難承擔的話題的勇氣。

    除此之外,還有 耐心

    我本來是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但這一課在養育寵物的過程中被補上了。對待動物和對待小孩一樣,你必須有非凡的耐心。

    要學會等待,尋找時機,在他們放松的時候做一些他們不愛做的事,比如吃藥。 要學會忍耐,忍耐他們遵循生物本能時,所犯下的「錯誤」,比如用撒尿占領地盤。 要不怕麻煩,耐心教導它們,掌握新技能。

    事實上,只要你足夠愛它,就自然會有耐心。 耐心和愛,往往成正比

    最後,是 智慧

    這一點,和養育孩子很相似。如果一個家長和孩子生氣,那大概率是因為ta缺少足夠的智慧引導孩子。對待寵物也是一樣,在耐心的基礎上,需要動腦筋,想辦法,一點一點的引導它們。

    對待無法交流的生物,不管是小孩還是動物,你都需要 增長智慧,才能向下相容

    【寫在最後】

    人生是一場終生修行,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因緣起,結識很多關系,而每一段關系,不管是不會說話的寵物,還是朝夕相對的伴侶,抑或是擦肩而過的路人,甚至是讓我們惱火的敵人,本質上,都可以提供修行的養分。

    所謂修行,就是 更清晰的內觀,更有力的覺察,和更敏捷的行動

    人生不止,修行不停。

    從這個角度,養育寵物的過程,當然亦可成為療愈自我的方式。

    在養育四個性格各異的毛孩子的過程中,我真的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共勉吧,所有的鏟屎官~

    -END-

    唐 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全網15w粉絲心理學博主

    出版【做情緒穩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認知思維|方法論|行動派

    話題 個人成長|家庭教育|兩性關系

    圍觀 唐糖咨詢師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