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百年孤寂:駕馭成熟,命它靈活穿越兒時的自由與成年的孤獨

2024-02-07寵物

書中有愛,以愛照亮一個方向。今天,又是獨立思考的自己。

這裏是 [桃睠藝讀] FM文字頻道。

今天,聊聊「孤獨」。

我們家現在有兩只貓 ,都已經前進演化成了貓公公。和我經常生活在一起的這只貓咪,它出生在春天。

它的性格活潑、調皮、貪玩、忠誠……妥妥地白羊座性格。

我管它叫 「あにき」 ,是日劇 【我是大哥大】 中的那個 大哥大 的意思,粵語語境中 「dei佬」 的意思。小名我姑且簡稱它為 「阿K」 ,是優雅又憤怒的 K君

順便一提,它是一只黑白貍花貓,自小長的醜,從我把它撿來第一天,就在給它找領養。

但是它不夠幸運,沒有人想要領養它。當然,和我社交圈過分狹窄也有關系,最後索性我自己收養它了。

說起它的長相,因為它胡須周圍有兩塊圓潤的花紋色斑,它長得很像抗日神劇中的 「小八嘎」

不過K佬是一只很粘人的貓咪,很像狗子的性格。只要我在家,我的身影是一刻也不能偏離它的視線,頗有點胡子警長的味道。

我作為一個水瓶座,照星座博主們的說法就是生性爛漫愛自由。我想我此生,能縱容另外一個生命可以對我施展如此這般的掌控欲,也僅限對方是只可愛的小臭貓了。

和K佬做室友一年有余時,恰巧那段時間,我有點雜務傍身,就將它寄養到了同樣有在養寵物的同事家去小住幾日。

同事一家給它起了新的名字叫「鐵頭」,也就是不撞死南墻不回頭的頭鐵大王。那段時間,它做了很多令同事家貓飛狗跳的壞事,比如爬高踩底跳到同事家3米多高的空調箱上咬爛空調的排氣管道。

不過說起它這個執著的性格特質,倒是對我這個行動力多有不足,不夠越挫越勇的人很有標兵師範的意義。 臉皮變厚這一點,我確實向它學習了不少,也改變了不少。

它日常喜歡與我一起做的事情有三件,分別是:

一是當我在屋子裏走動時,它會突然出現在我腳邊,並伸出小爪子挑釁地輕拍一下我的小腿,然後迅速跑開,並一步三回頭,那圓溜溜的小眼睛中洋溢著讓我在房間裏追著它 「跑酷」 的渴望。

第二個遊戲則往往發生在我久坐電腦前辦公的時候,每當我思緒卡頓,將視線短暫的從電腦螢幕前抽開,去尋覓下我K佬的身影時。

在地板上坐姿板板正的它,那個小眼神會瞬間閃過一絲狡黠,好像在對我說:「嘿,小樣,本警長已經盯你很久了,你居然這才留意到本警長。」

這麽看來,它已經在三米開外靜候我多時。

每當此刻,一只優雅坐立的小貓咪就會漸漸變成一只四腳抓地的頑皮貓咪,它的前半身會急不可耐的往前拱起,但是它的理智又會告訴它還應該克制,畢竟好戲還沒開場呢。

隨之,一場遊戲就此展開。當我視野再次回歸電腦時,它就會迅速地前進,當我再轉頭看向它時,它便迅速地停下來。

這場遊戲,它最喜歡的就是在最後那一步,猛地跳到我書桌旁側的紅椅子上,並伸出它的小爪子向我招呼過來。

它很擅長借用我們倆書桌和椅子間高低差的視野盲區,打我個措手不及。

這就是人與貓貓版本的「1、2、3木頭人。」

說起來,我們家最貴的這把椅子,還是我註重生活品味的老媽,高價買回來,原打算自個兒讀書喝茶時一邊享受一邊坐坐的。結果,成了K佬的禦用寶座。

每當我在書桌前辦公,它就躺在那裏翻來滾去。

寬敞的椅面空間,對一只小貓咪來說,可真是太舒服啦。不過,我和它半斤八倆,我放電腦的這張書桌其實也是我家餐桌來的,不知不覺就被我霸占用來讀書辦公了。

再說到第三個遊戲,那可就簡單了,這就是久負盛名的「躲貓貓」。 我小時候管這遊戲叫「捉迷藏」。不過我養貓之後啊,我就更加明白了「捉迷藏」為什麽還被叫做「躲貓貓」。

K佬是我們家第二只喜歡和我玩「躲貓貓」的貓貓。

不過小貓咪嘛,畢竟三歲小囡的智力水準,所以這個遊戲我和K佬的玩法也很簡單,我先趁它不註意,躲到某個房間的門後,然後小聲呼喚下它的名子,便趕緊噤聲。

之後靜候幾秒,K佬便會從門板後面悄悄地探出它的小腦袋。但這個遊戲一定得趁它雅興正濃時開始玩,如若它正在吃飯和貪睡,它一定對我愛答不理。

畢竟,吃飯和睡覺可是一天中的頭等大事和第二等大事,所以此刻逗弄它它會覺得我好煩。

盡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在它睡覺時,時不時地逗弄它一下,就像我在做正經事時它撩撥我那樣。

不過照我媽的話講

「人睡的好好地,你非要把人抱起來。」

可不是嘛,我不僅要把它抱起來,我還要抱著它在客廳裏瘋狂的 「愛的魔力轉圈圈」

關於此,K佬的脾氣確實不錯,我能感受到它雖然有點害怕,但是還是完全信任我的,即使它不喜歡,也會順著我的心意在高空中轉啊轉。

絲毫不掙紮。

每當我們魔力轉圈的時候,我心裏就會洋洋得意,自以為我的詭計得逞:

‘我看你一會兒暈不暈’

此刻我抱著還在空中飛舞的K佬,我想象起K佬一會兒腳踩地板時東倒西歪的畫面,我就想暗自發笑,但是已經進入暈眩極限狀態的我,必須先把它先輕輕的放回地面,但我還來不及開心,就已經天旋地轉,頭眼昏花。

但是K佬卻巋然不動,甚至用一種清澈的眼神關照下我,看我和傻子一樣東倒西歪,而它還可以在地板上優雅地踱步。 (此處不建議有貓的朋友們模仿,貓和貓不一樣。鋒利的爪子對主人來說也是很危險的。別問我怎麽知道。)

天旋地轉中的我,此刻,我的內心,我……

此時,我突然就想起我媽那句話 「人睡的好好地,你非要把人抱起來。」

‘不是,媽媽,您看看這是人嗎?這分明是一只貓。是我才是那個可憐的人好伐?’

總而言之,和一只貪玩的小貓咪度過的時光總是疲憊而又充滿趣味的。當然,疲憊只是因為我可能比它更貪玩。

在貓咪面前的我又做回了小孩子。這個簡單的狀態讓我特別開心。

那逐漸長大的我們,在慢慢社會化後為什麽很難找回這種純粹的快樂呢?

螢幕前的你對這個問題有過自己的思考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讓我們互相碰撞彼此的生活體悟。

於我而言,隨著朋友越來越少,我越來越習慣於和貓咪間地互相陪伴。隨著成長,我也越發理解了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這句話。

20歲之初也許我是被迫進入了人際中那種孤獨的狀態,以前多少有點心酸,現在的我反而開始越發享受這種獨處時孤獨的狀態。

有時候,動物能給我們的愛比人給我們的多。

也許一個人變復雜的過程必然意味著他與他者的悲歡不再相通,必然意味著他開始逐漸地擁抱孤獨。

當我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時,我腦海中突然閃過了我最近看過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百年孤寂】

關於孤獨,不知道你們生活中是否有過孤獨的瞬間?

【百年孤寂】這本書,它的文字就像這個名字一樣,它闡述了百年來一個家族間 七代人 生老病死的傳奇故事。這個家族叫做 布恩迪亞家族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

它的作者叫馬奎斯,他來自於哥倫比亞。在創作這本書時,他在其中融入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這些元素。書中將現實和虛幻進行雜糅,充滿了極致的想象力。

它何嘗不是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呢?

這個故事中,明明就有七代人,但是照馬奎斯的寫法,他只給這七代人中的男性主角們起了同樣的兩個名字,巧合的是,這兩個名字就像兩個詛咒一樣,盡管是七代人,他們之間卻因為相同的名字有著相似的性格展現。

一個展現暴虐,一個展現博學。

這種創意,馬奎斯他究竟想表達什麽呢?文壇甚至定義這本書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甚至這本書,它影響了我們一代大作家,譬如莫言、余華,老師們的作品其實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

我覺得這裏面的深意或許這就像 莫泊桑 曾說過的那句話:

「有的人25歲就死了,但到75歲才埋葬。」

一個停止成長的人,相當於一生一世只過一天,他的生命乏味到在慢慢枯萎。

這是否有點像我們這代躺平的人呢?

我們生活中還有多少人和父輩、祖輩一樣,當下正在過著這樣復制貼上般的人生。

即使是三代人,或許我們生命活力的血液卻早已凝固。

人類族群之初,一定渴望透過血脈的延續來代領人類從火種時代走向電燈時代。

但當我們進步到了科技時代,過量的生產卻把人變成一顆又一顆的螺絲釘,我們盲目的忙碌以掩蓋著人類社會還在進步的假象。

當三代人的生命軌跡陷入同樣為吃飯而氣喘籲籲的死迴圈中時。即使有三代人,我們卻過著相似的人生。

當人類這個主體面對時間時,我們是不是從來沒有走出過這個迴圈,這何嘗不是一種孤獨呢?

當我有了這樣的閱讀感受,我聯想到了我喜歡的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名字叫 【逃離方塊】 。此外,我還想起一個動漫,這個動漫就是 【黑執事】

這三個不同的文藝作品,在某些方面讓我下意識的覺得它們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有一些共性。

而【逃離方塊】和【黑執事】作為遊戲和動漫,它們是有直接的畫面來呈現視覺氛圍的。這兩者的美學表達,使我對【百年孤寂】這個純文學的作品有了更豐富的畫面遐想。

以下我想圍繞這三個作品來聊聊,為什麽我會覺得這三者間給到我一種相似的情感表達?

這種感覺就像一枚硬幣的暗面,有一種悲傷的、沈默的復雜性。而和貓咪玩耍時的我,那份快樂更像這枚硬幣的正面,積極純粹。

兩種情緒互為對立,兒時,我們或許只能看到這枚硬幣的正面,而只有當我們逐漸的長大,才會同時看清這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當我對這兩種情感的體會變得更深,便會對童年的美好感到越發珍貴,那這種感覺是什麽呢?

那這種悲傷的、沈默的復雜性有沒有一個詞可以總結出來呢?

我思來想去,我想到的這個詞,就是開篇我提到的 「孤獨」 一詞,就像開篇之初我講述了我和貓咪玩耍的趣事一樣。

快樂的根部是我獨居大城市工作、租房生活的孤獨。

小孩子的快樂簡單純粹。

成年人的快樂卻巢狀著他的孤獨,那種快樂更像是一種阿Q般自娛自樂的精神。

不過因為我現階段的閱讀和經歷有限,這三個作品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我還沒有沒有看明白的地方,所以我更多的會分享一些我當下對這三個作品的體會和一些感受。

我先來就美學的視角來分享一下我對這三個文藝作品的思考。

前面提到的【百年孤寂】中的這兩個名字,一個叫阿爾卡蒂奧,一個叫奧雷裏亞諾。

小鎮馬孔多上的這個家族可太有意思啦,他們每出生一代人,他們都會給其中的一個人或者兩個取名為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裏亞諾這兩個名字。

這也是很多讀者無法深入閱讀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同樣的名字,居然講了七代人,然後每代人裏面還可能有多個阿爾卡蒂奧或奧雷裏亞諾,我初看的時候,也是有點懵的。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樣,初代的阿爾卡蒂奧他是一個狂妄好鬥,沒有智慧,好色,卻又具有冒險精神的人。

那初代的奧雷裏亞諾,他是一個好學嚴謹的人,他喜歡鉆研書本上的知識,也比較有智慧,同時善於謀劃。

在之後的故事中,每代人中只要有被賜予這兩個名字,他們的性格就總會與初代的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裏亞諾有本源上的相似之處。

但每一代人也確確實實都沒有完全照搬、復刻父輩們的生活模式。簡單而言,就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不一樣,但是其實內核兒都是一致的。

或許這便是布恩迪亞家族的 命運詛咒 吧。當我在閱讀【百年孤寂】時,閱讀到一半的時候,這樣一個古怪家族的故事內核,讓我自然而然地就聯想到了【逃離方塊】這個遊戲,它裏面有一個關於「銹湖」的地域故事。

【逃離方塊】它是一款密室逃脫類的遊戲,註重推理和策略。裏面的推理邏輯都非常的日常化。知乎上有很多關於這個遊戲解讀的有趣文章,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這個遊戲它有一整個系列,每一部都會參照新的敘事視角來闡述這個家族故事,只有把整個系列遊戲通關後,我們才可以從這個裏面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而關於「銹湖」這一篇,它是圍繞 長生、永恒、獻祭、印度教 這些元素展開的,這種神秘的基調和【百年孤寂】如出一轍。

在我看來,它講述了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愛恨糾葛,就是一部倫理大劇,長生和邪術成為了囚禁整個家族的牢籠。

【逃離方塊】這個遊戲的畫風,它給我一種 哥特式 的感覺。哥特風,它的主要表現是在建築上、文學上和音樂上,它的元素很多,譬如像 「魔鬼」、「宗教」、「死亡」、「龐克」 ,都是哥特風美學的靈感展現。

哥特風的風格縈繞著黑暗、陰郁,但同時又很美艷。

整體而言,哥特風給我的感覺很像黑洞,它在吞噬著周圍的一切,但哥特風美學的本質其實並不主張我們這樣去生活。

在我看來,哥特風它其實更像是一種反諷,它不主張暴力,一種叛逆精神反而更像是它內在的氣質,比如很有名的電影作品【亞當斯一家】,裏面的家庭成員們各有各的可愛,只是穿的暗黑一點。

那關於美學部份,除了【逃離方塊】讓我感受到了哥特風的美感外,【百年孤寂】這本書它 魔幻現實主義 的文風,也讓我聯想到了美術史上 超現實主義畫派 的繪畫風格。

比如說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畫家達利 ,他最有名的一張畫叫做 【記憶的永恒】

一個扭曲的鐘表,有一種生命在面對時間時,生死進入到了一種模糊的邊界,那種感覺非常像夢境。

關於 超現實主義 ,它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社會思潮和文藝運動,它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

它的發展領域有涉及到文學、美術、戲劇、音樂等各個領域。

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它受到了 弗洛伊德 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心理學家。

當時的很多作家、畫家,他們將一些現實觀念 與本能、與潛意識、與夢境 這些經驗相結合,意求以達到絕對的和超現實的空間連線的情境表達。

那這種美學觀念它往往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的約束,非常的天馬行空了,充滿了自由的臆想。

再說回哥特風的畫面質感,它讓我又自然聯想到了【黑執事】這個動漫,說到這裏,多少有點暴露年齡了,【黑執事】可以說是我們 90 後的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動漫作品。它的作者是日本的漫畫家樞梁。

簡單分享下【黑執事】的故事,它發生在 19 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主角 夏爾 來自當時一個英國名門的貴族家族, 凡多姆海武 家。

這個家族它談不上像【百年孤寂】和【逃離方塊】中那樣延綿了幾代族人。它只是聚焦於兩代人身上,講述他們的故事。

那作為這個家族唯一的繼承人夏爾少爺,他和【百年孤寂】和【逃離方塊】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一樣,至少在我看來,他們的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認為從夏爾出生那刻起,他便背負著家族的命運,他的身體裏同樣也攜帶著一些 家族命運中的詛咒

說起夏爾,其實他本來是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的。他的家世綿渺,父母和睦,但是夏爾的父母作為當時執政者的走狗,在英國那段黑暗的時期,配合英女王做著一些壓榨勞苦大眾的生意,廣集民憤。

再加上他們一家身份顯赫,樹大招風,樹敵太多。

所以夏爾的童年過得異常悲慘,那個時候,他的父母慘遭暗害,一家人中只有他僥幸存活了下來,在這之後他便背上了為父母復仇的心願,並為了復仇不得已借助了惡魔的能力。

因此作為交換他與惡魔塞巴斯蒂安簽訂了惡魔協定,惡魔塞巴斯蒂安幫他找到仇人,而他必須出賣靈魂給塞巴斯蒂安。

至此,復仇的故事拉開帷幕,惡魔和少爺這對奇怪的組合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順利地遊走。他們兩個便以少爺和執事這樣的身份、這樣的關系來進行偽裝。

當我將這三個故事聯系起來去思考的時候,我便發現這三個故事都給了我一些 命運、叛逆、時間、永恒、夢境 之類的意象展現,

而我總結之後的那個共通點就是 「孤獨」

那說到孤獨,以我目前對「孤獨」一詞的理解,我覺得或許它的內涵是有這樣三個維度的。

第一個維度是我覺得我們的生命可能總是在一種無意識的指引下,讓我們每個人導向的結果都是「被迫孤獨」,它是一個被動的狀態。 這裏面體現了一個有關生命的迴圈過程。

說起「迴圈」這個概念,我們 一代一代人 似乎都在找尋一種獨屬於我們自己的時代銘印,我們存在過的痕跡。

雖然我們這代人,人人標榜個性。時不時會覺得跳廣場舞的爸爸媽媽們、爺爺奶奶們是不是有點太土了?

但其實他們年輕時穿著喇叭褲、高墊肩,在那個西方文化剛湧進新中國的時代,跳探戈、跳拉丁……,當把這些放在爸媽年輕的時候來看,他們確實是當時時代的弄潮兒啊。

我們這代人可能更多的受到了一些韓流文化的影響。比起跳探戈和跳拉丁,我們可能就更喜歡跳街舞、跳女團或者跳男團的舞,這種才是大家公認更潮的感覺。

僅就跳舞這件事而言,我感覺這兩代人追求時尚的情感在本源上是保持著一致性的

就像是【百年孤寂】中,只要是誰被賜予了阿爾卡蒂奧和奧雷裏亞諾這兩個名字,不管他們是去流浪也好,征戰也好,皈依基督教也好,還是做個商人也好,等等這些表象的行為其實都不會影響到這兩個名字所攜帶的那種原始性的性格特征。

看啊,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我們個體的命運顯得是多麽的微小,而我們每一代人,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被時代牽扯著往前走的。

我覺得這種東西也許就是一種迴圈的體現,那從原始社會到我們今天,即使時代更叠數次,但我總覺得時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我們人類社會看似一直在前進,但組成時代的人群,其實本質上我覺得就是一直在迴圈。

因為只要是作為人,那人的情感的需求它就不會改變,只是換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可是特別遺憾的就是即使我們身處同一個時空下的兩代人或三代人,即使抒發著同樣的情感需求,抒發著同樣的情感表達。

但是因為我們的這種情感,它所寄托的表達形式不同,我們這幾代人往往在情感上無法相通,無法共鳴。

那這種規律是什麽呢?

是否是隨著血脈的傳承,縱使時代變遷,但我們都一直完好的繼承了那份孤獨呢?

並讓它可以不斷地在我們的血液中進行迴圈。

這讓我想起我小學的時候在 【兒童文學】 上看到過的一個故事,那個故事講述了一個 複制 的概念,大概原文我記不大清楚了。

大概原意是,曾經前在一個屋子裏生活著一個爸爸和一個孩子,他們每天都一起吃喝拉撒睡,並進行情感交流,他們過得很幸福。 直到有一天爸爸出門去上班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而這個孩子非常的著急,緊接著這個屋子裏迎來了一個比他小的孩子,從此這個小孩就帶著這個小小孩每天在一起吃喝拉撒睡,並進行情感交流,他們過得也很幸福。 然後直到有一天,這個小孩收到一個通知,讓他到一個工廠中去,他應邀而往,之後他就被邀請參與一套流水線工程,等流水線工程結束,他也變成了一個小孩子,並被抹去了大部份記憶。 而當回到了那個屋子時,他和之前的那個小孩,已經長成大人模樣的小孩,每天生活在一起,吃喝拉撒睡,並進行情感交流,他們過得也非常幸福。

關於這個故事,初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其實沒有看懂這個故事。

直到後來有一天我突然就想起這個故事,那一瞬間我突然就想明白了,我想,哦, 這不就是一代又一代我們的人生嗎?

這種感覺很像我們去 自然博物館 恐龍 ,雖然作為人的時候,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生命迴圈過程中的參與者 ,但是其實這種迴圈的感覺有時候我們也是可以站在一個 跨物種的觀者角度 去感受的。

比如說,當我們觀看恐龍時,或許恐龍時代,它們也是一代又一代龍,它們也是在這樣經歷著這種迴圈的生命更叠,一天又一天。

直到某天,等來一場宇宙的風暴將它們全部帶走。

然後再很久的現在,出現在我們這個物種的眼前,讓我們感受震撼和唏噓。

這種感覺就特別像【百年孤寂】結尾描述的那個樣子,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卷走了他們生活的小鎮馬孔多。

至此,【百年孤寂】的這個故事看似發生過,但是好像又沒有發生過。難道這不是一種「迴圈」嗎?

全文有點長哦。16000字左右。

螢幕前的你看累了可以先收藏一下,短暫休息再來繼續。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幫我點個贊哦。你的鼓勵就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

此外,再繼續前言我提到的孤獨的三個維度的第二個維度。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被迫困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份裏吧。

就像一句古諺語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子隨父業是大概率的事,有的是職業延續,有的是階層延續。

這和家庭潛移默化看世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難脫聯系,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特例當然有,但這裏只討論大多數情況。

一般來說,隨著醫療的發展,雖然我們的壽命可以延長到八九十歲。

但我們的認知其實往往很難跳出家庭和所處環境的這個範圍,縱使世界千姿百態,我們可以體驗生命的時間有幾十年這麽長,但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往往還是攜帶著這些環境帶給我們的 資訊素

我們一生所能探尋的新的能量,也就因此變得有限了。

比如說【黑執事】中的夏爾,他出生在名門之家,他不缺錢。

資源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但是如若他的父母沒有慘遭不測的話,如果他的家庭美滿幸福的話,他也不過是子承父業,然後娶一個名門的小姐,繼續延續家族的血脈,延續家族的生意。

說白了他走的還是他父母迴圈的這條老路。但是很不幸,他的家境衰亡了。

從此,復仇變成了他人生的新軌跡,但這種改變其實並沒有打破他這個家族環境對他的掣肘,他依然還是困在 凡多姆海伍 的這個身份裏。

正因為他是凡多姆海伍的繼承人,所以他必須復仇,也只能是他才有復這個仇的欲望,並且有資格去復這個仇,所以他拋棄了對現實一切美好的期冀,去擁抱塞巴斯蒂安這個惡魔,與他做起了交易。

比起復仇,他可以連最珍貴的靈魂都割舍掉。

從此做好了徹底走向孤獨的覺悟,完全的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復仇的工具。那這種受限於自我身份的主動為之,或者也是一種不得不為。

我覺得合成它不是一種孤獨的體現呢?

以上是我當下能想到的關於被迫孤獨的兩個點,一個是迴圈,一個是每個人都會受限於環境的狹隘,被迫困在自己的身份中。

那除了被動孤獨,其實第二點我覺得我們作為人這族群體性生物,我們一個個體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是很害怕孤獨的。

從我的觀察來看,其實生活中 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別人可以多多少少關註下自己

就是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可以獲得別人的矚目,或者是認同,或者是希望我們可以是被需要的,可以是被肯定的。

但是我覺得這個好難啊。

當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這麽想的話,那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它其實總是會有一塊不願意自我背棄的這種意識,哪怕將它放在潛意識的層面,也依然無法割棄。

如果我們都沒有發展出同理心時,讓我們去傾聽別人的自我需求,我覺得應該挺難做到的。

這種感覺就還蠻像賣產品的

我有限的工作經歷讓我觀察到現在的市場上,一部份產品開發的背後,其實創造這個產品的人,他們其實並沒有在認真地做使用者調研,有的時候往往是為了效率,為了迅速地推到市場上,可以快速地賺錢。

那這部份產品它或許只是滿足了這個專案團隊的情感訴求,但是它未必真正的滿足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再說到生活中來,我覺得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希望尋求一種被認同感,和親人、愛人間最親密的關系更是如此。

比如說父母、夫妻、子女之間,其實這些人可能是與我們相處時,最不會去計較 時間成本 的人群,比起社會上的大多數人, 他們是更願意傾聽我們聊些廢話的人

但是顯然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對我們的一些言行感到不耐煩。

就更別說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離去,其實我們都是一個人赤條條來,赤條條的走。

誠然生命中有幸的話,能有一個人原意 100% 的理解和支持我們,以達到我們理想的生活狀態。但是無數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人他是不存在的。

或許我覺得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只有自己才能給我們自己足夠的肯定和依靠。所以我說嘛,人是會被迫孤獨的。

再說回我們都害怕孤獨,現實往往是最魔幻的,就像 「三人成虎」 的故事含義, 即使沒有老虎,有時候我們真不知道是該相信自己看到的,還是相信由那三個人說出來的「真相」。

這一類的事情,只要當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那個瞬間,那我們也是孤獨的呀。

有了以上兩點對孤獨的感受,我越來越明白人其實只要出生, 孤獨才是生命的本質和常態。

那怎麽辦呢?

或許我們更應該學會擁抱孤獨。

我個人認為,絕對的孤獨是會相伴絕對的自由的。

但是生命中、生活中應該是沒有絕對的孤獨的,就算是我們不缺錢,不用去上班,不愛社交,當我們關起門來,自我獨處時,我們依然還需要吃飯,即使我們叫個外賣,我們也需要和外賣員打個招呼。

即使在平台上下單,雖然是隔著手機操作,但是背後這套系統的搭建也是仰賴一個人類團隊的搭建和維護的。

我發現其實只要我們需要和人交集,那我們就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孤獨,也就談不上絕對的自由吧。

我們的生活它就是需要被各種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規則和秩序來約束,來管理, 生命中的自由它就是有邊界的

不過大多數意義上來看。我覺得這是個好事,這是文明推進的必然結果嘛。

關於這個部份,隨著我閱讀量的不斷增加,而我發現很多文學家、藝術家他在一定階段都會對自由這個問題進行靈魂發問,就像 【藝術的罪與罰】 這本書中提到的,有一個作家向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

「美元就是對我的詛咒,最能驅動我寫作的東西是被禁的,沒法讓我賺錢,但是換一種方式我又寫不出來。」

我發現很多搞藝術創作的人,當他們的藝術探索進行到對絕對自由的思考時,對這類問題的發問往往繞不開宗教的任督二脈,關於宗教的文化我理解的不深,所以我就不展開多聊了。

但是各種宗教精神多在藝術品上有所體現,譬如繪畫和雕塑。

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哥特風美學和超現實主義美學,一個和暗黑死寂的意象高度繫結,一個和夢境放空的氛圍高度糅合。

也許在對 人類世界 異時空 那種交叉地帶的架空暢想中,當時間開始停滯,萬物變得永恒,所有的秩序瞬間消散,一切會變得平等和絕對的自由,我們的思想可能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中心的遊船一樣。

我們可以四處張望,無邊無界,但是隨之相伴而來的肯定是長存的孤獨感。我認為絕對的自由,它應該是和絕對的孤獨高度繫結在一起的吧。

遙想一下,當我們航行在一片絕對的自由之海的時候,雖然我們不會再有任何規則的約束,但也不會再有和任何生命情感的聯結,那是獨屬於一個人的漫長黑夜,想想確實令人害怕。

是不是恰恰因為此,我們人類的潛意識中才那麽害怕孤獨呢?

我仔細回想了下,我這些年的內心成長,就是從一個害怕孤獨的階段逐漸走到了擁抱孤獨的階段 ,這種感覺主要來自於我在人際相處中的一些碰撞。

我是一個i人,獨處時我會感覺到充滿能量,可是一到人群中去的時候,時間太久,我就會身心疲憊 ,因為涉及到的人,總是需要有我有妥協的地方。

比如說和朋友一起去逛博物館這件事,我呢,是一個喜歡慢慢看,然後邊看邊提問,邊看邊思考的人,一去逛的話就會逛很久。

但目前我周遭能約出來的人,他們並不像我一樣能在這個事情上投入這麽強烈的熱誠。

所以我為了能滿足自己逛博物館時那種充分的沈浸感,久而久之,我更喜歡由我自己一個人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我會更舒心。

直到最近我都在保持著大量的獨處時間,只是偶爾與熟人出門去玩耍一趟。

之前我與別人出去玩耍的時候,一般都是由我先提出來的。

我現在想一想,我之前的那個階段可能就是害怕與別人長久的不聯系,然後我擔心這種長久的失聯就會讓朋友們離我一點點遠去。

因為我內心還是一個蠻重感情的人,所以我的內心深處應該是會害怕因為自己長期獨處而導致朋友們與我關系變淡的。畢竟大多朋友是喜歡從交流中增進彼此的情感的。

但是最近我逐漸想明白了,兒時的夥伴們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改變,新認識的朋友也並不一定就和我們合拍,我意識到每個人他其實都有每個人獨特的自我追求,大家和而不同已然不易。

其實我也沒必要強求別人跟我一樣,追求一樣的內心狀態。

那我呢,也不願意為了別人的內心狀態而妥協自我內心,所以現在的我更願意追求一種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相處方式。

當想明白這件事情之後,我的內心便不會再受困於因為做自己而失去別人。

人各有誌嘛,對我的朋友們來說,如果他們真心覺得我是個能長久相處的人的話,那即使我們長久不聯系,再聯系的時候我覺得他們依然也會尊重我。

那如果我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情緒清倒的垃圾桶的話,那這段關系我覺得對我來說也確實沒必要去討好別人,用這樣的方式去和別人相處。

不過當我開始學著接納孤獨, 如何與孤獨快樂的相處便成了我需要新思考的問題。

目前我找到的方式是 讀書、看電影、逛展

以前在人際相處中我真的非常情緒消耗,浪費了太多的時間。那些時間如果可以用來看書和思考,我在想是不是會更好呢?

以前我總想透過積極社交與周圍的朋友建立情感的連線。但是我現在覺得如果我喜歡的那些東西、能打動我的那些東西、能讓我有聊天欲望的那些東西,如果這些話題總是讓我和周圍的人在聊天時感到話不投機半句多的話,那我也沒有必要去建立太多這樣的社交。

因為它對我來說是在損耗我的能量。

那對於我來說,現在的我可能相比於這種狀態,我更願意從書本中去尋找一些內心能量的指引。

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美妙,當我在看書、觀影、逛展覽的時候,我反而不再孤獨了,我唯一要對抗的可能就是我看了三五頁書之後的不耐煩和那些老想刷刷手機的沖動。

這種充盈的快樂它導向我最近做了一個夢。

這個夢裏有三個人,一個女性和兩個男性,他們都是年輕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我記得在這個夢中我帶入了一個女性的角色,在夢中我記得的是這個女性和那兩個男性之間發生了一些爭吵。

之後這個女性就沒有跟他們繼續爭辯了。

突然地,就跑出去了他們爭吵的那個房間,當她出了那個門之後,這個女生傾刻之間幻化成了一只紅色的鳥,非常漂亮,緊著她就開始在天空中進行自在翺翔。

就是這個時候,我從這個女性的代入感一下子又代入到了這個鳥的身體裏, 當時夢中的我感覺自己正在天空中翺翔 ,然後飛著飛著就開始遠離城市,飛著飛著就到了一個漫無邊際的藍天裏,我在這個天空中不斷地往前飛,漸漸地,氣流逐漸的變得不穩定。

忽上忽下的氣流讓這只特別小的紅色飛鳥開始在空中顛簸,極有下墜的風險。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當時在夢裏的那種感覺。

因為生活中的我有一點輕微的恐高,尤其是在我坐過山車的時候,那種下墜的感覺,會讓我覺得整個下半身仿佛有一種從腳底板往上走的空心感。

我感覺我的下半身都不是我的了,就是下墜的時候有些人會有的那種感覺。

當時在夢裏當我代入的是這只鳥的時候。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我自己在下墜。不斷地下墜。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恐懼感。

於是,我在夢裏開始給自己不斷地進行暗示,我告訴自己:

「飛翔就像遊泳一樣,你要放輕松,把你的翅膀放輕松的舒展開來,讓它打平,緊貼著氣流,這個氣流自然的會托帶著你,承拖著你往前飛。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放松的時候,你是不會掉下去的,你會飛得越來越遠。」

當夢中的我有了這種心理暗示之後,隨後再來的那幾次顛簸,我只記得那只鳥居然飛得越來越好了。

直到它安全降落到了一個小鎮上,徹底的遠離開了他們之前爭吵的那個房間,那個房間所在的城市。

接著鏡頭一轉,我夢到了這三個人已經變成了中年人,在他們各自變老的這段時間,這位女性加入了當地的一個雜技表演團,她每天在空中進行一些高難度的飛翔表演。

一會兒變鳥,一會兒變成一個女生,那兩位男性這個時候則依然生活在那個小鎮上,不過此時的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場聊天。

我記得大概的意思是他們倆有點後悔當年的沖動,而引發了那次爭吵。聊著,他們便想去找尋一下當年的這位女性朋友,然後看看他們三個人的友誼能不能修補好。

之後畫面再轉,這兩位男性,他們就出發了。

他們騎了一輛類似二八的單車,就匆匆地踏上了去找尋這位女生的旅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起騎著單車,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騎著,他們騎著騎著就從馬路上騎到了天上,再騎著騎著畫面再一轉。

騎在車上這兩位男性,也變成了兩只鳥 ,但這兩只鳥可比那只紅色的鳥大多了。

其中一只是一位強壯的男性幻化的,所以他就是一只特別大的鳥。另一位男性比較瘦小一點,它則是一個想對他而言比較小的鳥。

就這樣,這兩只鳥騎著這輛單車繼續在天上騎或者是飛,就這樣維持著這個狀態。

突然,畫面又進行了轉換,他們很快從天空中摔落了下來。

為什麽呀?

因為他們的年紀太大啦。

之後我就夢醒了。

關於這個夢中的意象展現,我個人感覺就很像超現實主義美學表達的那個氛圍,而當我從夢中醒來回到生活中的時候,那種感覺則傾刻間就消失了。

這種感覺或許是和一點點自由的感覺有關聯的,不過這個感覺誘發了我的一些新思考, 我意識到最近我把自己封閉起來太久了,獨處太久了。

我在想,我之所以會做這一類的夢,會享受這種氛圍,或特許能就是因為家人尚在吧。

我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有很多連結,尤其是精神上的,尤其是我們家的女性,我和她們之間在很多事上都有很多強烈的共鳴感,可能是我現在的家庭氛圍幫我構建了這種安全感,所以現階段的我更享受獨處的生活狀態,因為尚有堅實的情感後盾。

但我同時意識到,如果當從某天開始,家中的長輩們都逐漸離我遠去之後,那個時候我的年紀也更大了,我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

難以想象。所以我暫時性的停止對這件事的遐想了, 當下想不明白的問題不如留到以後再去思考

所以說當這個夢醒的時候,我更加明白了。

絕對的自由要想貫穿到生命中來進行追求,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它永遠只能放在追求的層面,它是不可能落地的。

好像對於很多習慣於向內求索的人,就是更容易陷入到關於孤獨、關於自由這個思考的魔境中去,或許這種思考也讓他很容易陷入到 虛無主義 的漩渦中吧。

其實我感覺人或多或少還是需要和外界進行一些連結的 ,雖然現實感就是和各種秩序高度的繫結在一起,但是它或許對我們生活是有更多積極的意義的,就秩序層面來看,生活中是沒有絕對的自由的,對自由的向往永遠只能是我們一個美好的臆想。

我們其實應該學會從生活的實感中找尋快樂和知足,就像我這兩周和我的一個朋友深入地聊了很多,像在之前我是很少和人這樣深入的聊一些東西的。

即使這個人是我多少年的好朋友,多少年認識的夥伴,兒時夥伴,但是我都很少跟他們聊一些深入的東西。

而我們兩個之間不知道怎麽就聊開了,緊接著就聊了很多,基本上就是每天都會打電話聊個兩三個小時的狀態。

因為我是一個需要獨處來充電的人,雖然連著三五天都保持高強度的社交這種生活狀態讓我感到非常的疲憊。

但是我在這個過程裏突然地意識到當我們和朋友之間進行一些深度對話,深度交談的時候,不管是聊事業、聊愛好、聊生活等等等等。

其實我們之間是可以借助對話,來互相交換很多對彼此有用的資訊的,以此可以開闊一個人的視野,使彼此的內心更為遼闊。

而這種東西其實是非常啟發人的,這種東西往往是關起門來,我們自己獨處去看再多的內容也不一定就能想明白的。

有時候即使我們靠著閱讀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也需要借助朋友之間對生活的不同實感來增進對這個道理背後的那些生活經驗的理解,這樣也許會讓我們彼此一下子打通一個更好的能量來進行互動和連結,也可以讓我們彼此之間的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加的美好。

這是我最近從深度的社交和交流中感受到的一種能量,雖然對於我來說真的有點累,但是收獲還是蠻大的。

關於此,讓我想起我最近看的另外一本書 【藝術的罪語罰】 中有這樣一段話,關於這本書我前面也有簡單提到:

「在歷代大師中,伯恩哈德的另一個自我, 82 歲的一流音樂評論家告訴我們, 在他失去妻子的那一刻,所有最偉大的書, 無論是關於音樂還是關於哲學的,對他來說, 這些是他曾經的一切,都變得毫無用處, 無法給他任何慰藉, 完全是荒謬的。 他在這一刻發現, 雖然有莎士比亞、康德莫札特和丁托列托相伴, 但自己孤獨的可怕只有在妻子死後, 在他認識到妻子的好卻無能為力的時候, 他才意識到精神生活意一無是處, 他與妻子的生活才是一切, 妻子才是他唯一的慰藉。 伯恩哈德的虛無主義作品的秘密就在於, 其實有某種只是一種重要的東西, 並不是完全虛無, 但他無法得到這種東西, 因為當他擁有的時候它無法珍惜。」

我感覺這段話和我前面對自己這麽多年積累的那個思考就非常的相似,即我感覺對於我這種人來說,社交不能完全沒有,但是我確實也更喜歡獨處。

而在社交中,我確實也更喜歡進入到可以深入了解對方,並且可以互相關懷的這種社交狀態。

那對於我下個階段,我想我還是要積極地投入到人際環境中去的,去與不同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但是我希望關於我的下個人際社交的階段我就不要這麽委屈我自己了。

不要總是認為我必須得討好別人,才能營造出一種人際間地和諧氛圍。我覺得我不應該那麽敏感,更應該保持內心的平靜。我希望我可以找到這種平衡感,既可以表達我的自我,然後又可以尊重別人的自我。

簡單來說,我希望我們不要害怕冒犯別人,也不要害怕被他人冒犯,敢於互相冒犯中,還要維持好彼此之間相處的這種愉悅性。

很難。道阻且長。

如果有關孤獨,有和我在以上敘述中,相似感受的朋友們,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加油,讓我們互相鼓勵一下,共同的向前探索。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鼓勵下我,送出你的喜歡。

如果你還想收聽有關這篇文章的第一版音訊表達,歡迎你到音訊平台搜尋 [桃睠藝讀]FM 的同名音訊。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

其實仔細想想,有關「孤獨」背後的深層動因,我覺得或許 我們人類只是在外形上,從一個孩童長大成了一個大人,但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純真,它並沒有消失。

童年的我們,當時要的簡單,然後看到的也簡單,所以那個時候的我們,心靈層面自然就覺得很多規則和約束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但是當我們漸漸地長大,那些有形的、沒形的規矩懂得多了,我們就會感覺我們這個社會約束的太多了。

這時的我們,潛意識或許覺得所有的東西如果沒有利益的捆綁,它好像就不再能給我們安全感了。

其實不然, 利益只是構建安全感的一小部份。

雖然兒時純真快樂的那種感覺,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它變得更難得了,但是它其實一直是存在的,只是被我們深埋到了內心深處,它並沒有消失。

就像有些人,他即使是披著大人的殼子,但是他的內心深處依然可以做到很純粹給予內外在充盈的能量,那這些人他是可以在精神層面上靈活地穿梭於童年和成年的。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其實特別擅長 PUA 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總是在反復地自我暗示:

「當我們長大後有些東西就不重要了, 我們就不再需要生命最初時地那種純粹美好的情感了。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冰冷的,都是只講求利益的。」

如果我們這樣想,那人際相處間自然只能剩下利益,我們逐漸的會不敢再相信任何人。

這種狀態多麽可悲啊。

這或許就是我們每代人已經不再少年時後,也就是當我們身體長大的時候,很容易感到孤獨的原因吧。

難道這種東西消失了嗎?這種童年美好的感覺消失了嗎?

其實並沒有,它就像是影院裏突然上映了一些懷舊的電影。再次重溫時,我們沈寂的內心,還是會被年少時的那份純粹,那份熱血喚醒吧。

就比如說2023年上映的灌籃高手,對於 80 後的情感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仔細想想,當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遊走於社會中時,當我們身上的責任和擔子多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借助這樣的藝術作品來懷念和追憶下我們年少時的那種簡單純粹。

也許年齡的增長往往意味著復雜,成年人的簡單往往有別於童年時期的那種簡單。

也許成年後,我們必須在獨處時才更容易獲得這種純粹和簡單。

但是當我們沒想明白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還是需要不斷地去人群中進行這個探索。

先去人群中求索幸福,隨之而來是不斷地疊加失望,畢竟每個人想要的都是不一樣的。然後讓我們再學會與自己獨處。當我們與自己獨處時,依然可以獲得年少時的那份純真和美好。

總是有一段路,我們或許需要主動地停下來,此時我們的內心大概率會往回走,往回追憶這種感覺,試著去尋覓和探索這種感覺,我覺得這個過程特別像小王子尋找「孤獨」的旅程。

這讓我想起【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裏,我關註到的一名演員,宇文秋實。

我看他在台上就話劇扮演的某個角色進行采訪的時候,非常嚴肅。

而當他在花絮中和 「老師好」 這個小團隊的成員 松天碩 劉旸教主 兩位小夥伴玩樂時,又很歡脫。這種反差感。當他認真工作時,他一本正經、侃侃而談,言之有物,能明顯感覺到他是一個熱愛閱讀,有思考有沈澱的人。

當他和同行的夥伴們一起玩樂和排練時,則又變的又賴又乖,那種少年感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何嘗不是小孩子的一面?

我感覺這種類別的人的內心或許就像小王子一樣。像小王子的作者一樣,他們都走過這趟尋找「孤獨」的旅程,然後他們在生活裏找到了那種平衡感。

他們選擇用一種溫暖對外的社交方式,同時內心又保持一定疏離感的方式來與這個世界進行相處。可能這樣就能更好地平衡好成年人的這種責任與少年人的這種純粹吧。

這個向外求索到向內求索,再向外探索的過程,我覺得特別應我奶奶常和我提起的一句話:

「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的呀。」

人嘛,從一無所有中來,再到一無所有中去,可能就像是頑童和老頑童的區別。

要做到返璞歸真, 或許我們得先從一張白紙開始, 塗塗抹抹,直至紙張變黑, 甚至這張紙被我們撕掉, 我們又把它重新粘在一起, 這個長大的過程就是這樣塗塗畫畫變復雜的過程。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 什麽都畫了兩筆, 然後這張紙徹底地成了一張黑色的紙, 這個時候我們的閱歷其實是變豐富了的, 但是當這張白色的紙徹底變成一張黑色的紙的時候。 其實它的功能又變成了一張白色的紙, 它這個時候就像黑板一樣, 當我們在用淺色的筆在這張黑色的紙上塗塗抹抹的時候, 它的顏色便會被描得越來越淺。 那這個過程, 或許就是生命的體驗過程。

所以我現在選擇接納自己的孤獨。擁抱它,但同時更為開放自身去與他者進行社交。 我不再去奢求確定感。

也許這樣我便不再害怕迎接所有與我的價值觀相矛盾的人、事、物吧。讓我們敢於聽從內心的聲音,然後敢於在有限的方圓內盡力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吧。

人生所有的經歷皆是花朵,豐富的人生芳香四溢。

不要害怕孤獨,朋友們。

也不要害怕社交,朋友們。

我們要做的只不過是對這兩者之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最重要的還是要活出自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你的點贊、喜歡和收藏或轉發,我需要你們的鼓勵!

如果關於「孤獨」,你們有什麽想和我一起探討的內容,也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身影。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4773d1453a5e5ea149295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