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一種可愛至極的動物,可以說它是很多現代人重要的「家庭成員」。其實不止是現代,在古代,貓的重要程度也同樣不可小覷,尤其以宋朝最有代表性。
其實有關貓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如【詩經】中就有對貓的介紹:「鼠善害苗,而貓能捕之,去苗之害,顧貓字從苗」。可見貓最早是用來抓老鼠的。
然而到了宋朝,貓除了抓老鼠的本職工作之外,多了一個與時俱進的內容——寵物功能。當然,這種內容也延續至今。
雖然宋朝的大才子蘇軾說過:「養貓用以捕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但他的觀點似乎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也就不能影響貓在當時「登堂入室」的地位,更無法阻止宋朝進入鼎盛的全民擼貓時代!
一個讓我們現代人想不到的行當——「改貓犬」
眾所周知,宋朝很重視和支持工商業發展,而文化上更是多元開放的。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也比較文藝小清新,喜歡喝茶、畫畫、寫詩詞,以及養萌寵。於是,溫順、可愛、靈氣的貓,成了「不二寵選」。
宋朝人將貓統稱為「貍奴」,可這個「貍奴」和我們現代養貓成癮的「貓奴」鏟屎官,並不是一個意思,「貍奴」單單是對貓的愛稱。可一旦貓成為自己的「家庭一員」,那「貍奴」就會有更雅的名字,比如雪白的叫作「狻猊」,嘴帶斑紋的喚作「銜蟬」等。
如果單從品種來講,貓自然是有身份等級的。根據【夢粱錄】記載:「貓中有長毛者曰‘獅貓’,不能捕鼠,以為美觀,特見貴愛。」可見這是大家比較偏愛的一個高級品種。
【西湖遊覽誌】中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說秦檜的孫女兒就養了一只「獅貓」,她特別喜愛,可是某一天貓跑丟了,於是發動整個臨安府的人幫著尋找,結果半天時間,就發現了幾百只「獅貓」,都可以開「獅貓大會」了……不難看出,在當時,大家不僅喜愛「獅貓」,臨安城還有著著實嚇人的人貓比例。
正因喜貓成風,所以與養貓相關的配套行當,也是日趨齊全,逐步完善。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了開封府知名的大型商圈——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凡宅舍養馬,則每日有人供草料;養犬,則供餳糠;養貓,則供魚鰍;養魚,則供蟣蝦兒。」據說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杭州到處都有這種寵物貓市場以及貓食市場,從泥鰍、小魚幹到各種肉幹,貓愛吃的幾乎都可以找到,甚至貓需要的常備藥物也俯拾皆是。
甚至當時還出現了一個讓我們現代人想不到的行當——「改貓犬」。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貓窩、貓魚、賣貓兒、改貓犬」。也就是當時的人們不僅會為貓提供專門的貓糧,還會為其提供專用的玩具、裝飾品等等。而所謂「改貓犬」,就是給貓修毛發、剪指甲、掏耳朵……這不就是寵物美容嗎!
不僅如此,根據客戶需求,「改貓犬」還會用鳳仙花汁液給貓染成貓主人喜歡的顏色,甚至精致到做美甲。據宋人周密【癸辛雜識】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凈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這很像今天女生做美甲,看起來十分精妙、性感,這細致、周到、貼心的一條龍服務,自然能引起愛美人士,尤其是女性養貓人的喜愛。
想養一只貓,先寫一封聘書再備上一份聘禮
你是不是以為在「貓窩」看中一只貓,再到隔壁「改貓犬」做一番價值不菲的美容,就可以丟下錢,喜滋滋地抱回家中?
其實不然,在宋代,貓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因為當時的貓,都不是買來的,而是「聘」來的。
「聘」與「買」,雖一字之差,儀式感可是完全不一樣。這麽說吧,要是你想要養一只貓,你就得先寫一封聘書,再備上一份聘禮,最後翻開黃歷,選一個吉日,才可以把貓抱回家。
這份聘書又被稱為納貓契,上面會詳細描述貓的大小、長相、顏色,收貓的吉日,以及主人對貓的期望與要求……其實主要意思就是主人與貓之間要有個約定,也就是說新主人要對這只貓負責,不能冷落、不能丟棄、不能虐待……很像今天的合約。
至於聘禮,那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聘的貓是別人家貓生的小貓,就要給主人家送鹽或者魚(根據不同地區的習慣,也有送糖、茶葉、大棗等),如黃庭堅在【乞貓】中寫道:「聞道貍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可見黃庭堅給別人家的貓媽媽送的是一串小魚;而陸遊則在【贈貓】中寫道:「鹽裹聘貍奴,常看戲座隅。」可見他的聘禮則是名貴的鹽。
所有準備完善後,也並不是抱起來就可以走,而是要用小「轎子」將小貓擡上,另外還要向主家討要一副碗筷,以便回家之後,新主人抱著小貓祭拜竈神,祈求一家人能和睦相處。最有意思的是,新主人還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然後把一根筷子插進去——告訴貓以後就在這裏上廁所。
如此隆重聘回一只貓,你以為就萬事大吉了嗎?其實這只是開始,因為還需要時刻提防危險——偷貓賊。
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桯史】記載了這麽一件事:說是自己養了一只漂亮的小貓,非常喜歡,但突然有一天不見了。他到處找、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後來就跟朋友訴苦,這位朋友似乎很了解內行,唉聲嘆氣地告訴他,這只貓可能被送到城外的「鬻野味」(野味餐館)去了。
可憐的小貓就這樣杳無音訊,甚至有可能被人「害死」了,這擱誰不氣憤呢?也難怪嶽珂將這件事寫進史書之中。
宋朝流傳下來的「貓圖」,畫面中為何總會出現蝴蝶?
宋朝人如此看重貓,所以在當時還出現了一套分辨好貓壞貓的理論:相貓術。比如北宋會稽陸佃【坤雅】指出:「貓有黃、黑、白、駁數色,貍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齒,以尾長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為良。」
如果你對貓理論沒有一點研究的話,那就很有可能得不到好貓,甚至上當受騙。【夷堅誌】就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孫三是一名非常厲害的「行銷大師」,逢人就說他們家有一只橙色的小貓,整個臨安也找不出第二只,但從來不給別人看到。有一天,孫三在門口人多的時候,故意把貓放出去,眾人皆被這只貓驚艷到了,都誇好看,一時間傳得滿城風雨。幾天後,來了一位財主想買走,不料孫三竟「欲擒故縱」,說這貓是他的命根子,賣不得。可買家是個愛貓如命的主兒,不斷往上加價,最後以超高價買走。誰知抱回家後,發現貓的顏色漸漸變淡,最後變成一個全白貓……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管怎麽說,宋朝的貓反正是挺受大家喜愛的,尤其那些文人雅士。加上宋朝是書畫的巔峰時代,所以,貓自然而然地成為畫紙上的主角,出現了毛益、李迪、蘇漢臣等一大批畫貓的名家。
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現在我們看到的宋朝流傳下來的「貓圖」,畫面中總會出現蝴蝶。這是因為貓喜歡抓蝴蝶嗎?
答案當然沒這麽簡單。這要從宋徽宗趙佶的【耄耋圖】(貓蝶圖)說起。俗語說狗來富,貓來貴,「貓」諧音「耄」,貓同「耄」,蝶同「耋」,諧音取「耄耋」之長壽的美好含義,所以在書畫界,貓和蝴蝶的元素一直是個寓意美好的主題。
除了貓蝶圖,還有貓雀圖、貓菊圖等,這些各種各樣的「貓圖」,不僅僅是貓天真活潑、極具趣味的真實寫照,更包含了作者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總之,宋朝的貓,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體面,且多姿多彩。它們不僅在家庭中是溫馨忠誠的伴侶,還可以入詩詞、進畫作,代表著一種情感寄托……不得不說,能做一只宋朝的貓,還是很幸福的。
文並供圖/馬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