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從愛狗和虐狗的不理智對峙,看事件背後的共情本源

2024-06-22寵物

從寵物傷人事件窺探共情的復雜面相

近期,多起寵物傷人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從別墅名犬咬傷路人,到流浪狗被殘忍對待,再到小區毒殺動物的極端行為,一系列事件不斷升級,折射出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共情關系,尤其大學生虐殺流浪狗事件,更暴露了人性中殘忍與冷漠的一面,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麽本應充滿善意的共情會走向失控與扭曲?

從寵物傷人到虐待動物

寵物傷人事件頻發,暴露出城市管理和個人責任的缺失,缺乏完善的流浪動物管理機制,導致流浪動物數量難以控制,安全隱患增加;另部份養寵人士責任意識淡薄,放任寵物,忽視安全管理,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事件的發酵並非止步於此,從大學生虐殺流浪狗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共情更危險的走向——共情腐蝕,虐待動物行為一直存在,但如今卻愈發公開化、甚至得到部份人的支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當共情被扭曲,當一部份人將自身利益淩駕於其他生命之上,殘忍便披上了「正義」的外衣,這才是事件最令人心驚的部份

從「感同身受」到「冷漠殘忍」

共情,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系的重要基石,它讓我們能夠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但共情並非萬能,甚至可能走向反面——共情腐蝕,著名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在【惡的科學】一書中深刻地探討了共情機制的復雜性,他指出,共情並非簡單的「感同身受」,而是一個涉及認知、情緒、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復雜過程

過度共情可能導致「共情疲勞」,使人對周圍的痛苦感到麻木,甚至產生逃避心理,例如,長期接觸網絡暴力資訊,容易讓人對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變得冷漠,相反,缺乏共情則可能導致冷酷無情、缺乏同情心,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正如虐待動物事件中,施暴者往往缺乏對他者痛苦的感知能力,將自身利益淩駕於生命之上

重塑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面對共情失序的現狀,我們需要反思和行動,要提升個人共情能力,培養尊重生命的意識,這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學習換位思考,關註他者的感受,並付諸實際行動,要完善社會制度建設,構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環境,這包括加強流浪動物管理、提高養寵責任意識、立法懲治虐待動物行為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共情被濫用或扭曲,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風,避免被情緒裹挾,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充滿善意和溫暖的社會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對此事件的看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