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同一統計口徑下竟出現三種排名,莫讓數據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024-05-07數碼

文|鄰章

近日,IDC、Canalys、TechInsights、Counterpoint等數據調研機構陸續對外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國內市場智能電話廠商份額排名。

但觀察這些數據調研機構公布的廠商一季度國內市場排名,則讓人非常疑惑: 為什麽同一廠商在不同調研機構中的排名差異卻會如此之大?

如我們所見:2024年第一季度智能電話廠商市場第一名,在四家數據機構公布的數據中則是經歷了從榮耀(IDC)到華為(Canalys)到OPPO(TechInsights)再到vivo(Counterpoint)的轉變。

當然,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各家采用的統計口徑均有所不同,特別是Counterpoint采用的統計口徑是銷量,而IDC、Canalys、TechInsights采用的統計口徑則是出貨量。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Counterpoint與其他三家的數據其實沒有放在一起討論的必要。

所以真正讓人疑惑的是:同樣是以出貨量為統計口徑,為什麽廠商們在IDC、Canalys和TechInsights這三家數據調研機構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電話出貨量排名中,卻各有不同?

如我們所見:在這三家數據調研機構中,2024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電話廠商出貨量第一名,則也是經歷了從榮耀到華為再到OPPO的轉變。

首先看華為,隨著其在智能電話市場完成回歸,在Mate系列和Nova系列加持下,其在2024年第一季度成為了國內市場最大贏家,但即使如此,其在各家統計機構中的排名卻也是不盡相同。

來自IDC和Canalys的數據均顯示,華為一季度都以17%的出貨量份額位列市場第一,但在TechInsights數據中,華為則以16.6%的市場份額落到了第三名的位置。

如果說華為的在一季度的出貨量份額數據可以化歸為細微的數據統計差異,畢竟這幾組數據之間的差異並不大,特別是IDC和Canalys的數據,在二者數據中,華為一季度市場份額占比是一致的。

再看榮耀,其在IDC數據中以17.1%的市場份額與華為並列第一,在TechInsights數據中則以16.7%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而在Canalys數據中則以16%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在最好和最差排名之間的份額差異則是達到了1.1%。

OPPO也同樣如此:其在IDC數據中以15.7%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而在Canalys數據中則以1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而在TechInsights數據中則以16.9%的市場份額躍居第一,其在最好與最差排名之間,其份額差異達到了1.2%。

vivo在最好與最差排名之間,其份額差異則進一步擴大到了1.5%。

當然,最具戲劇性的是iPhone第一季度在IDC、Canalys和TechInsights這三家數據調研機構中的市場份額排名差異,更是高達1.9%。
如我們所見:

在數據機構們公布的市場份額數據中,iPhone排名最好的在IDC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國內市場份額排名中,iPhone以15.6%的市場份額位列國內市場第三名。

其次是在Canalys數據中,iPhone則是15%的市場份額位列國內市場第五。

最差的則是在TechInsights最新公布的數據中,其數據顯示iPhone一季度在國內市場份額是直接跌出了前五,市場份額僅為13.7%。

在此,iPhone、榮耀、OPPO、vivo們在不同數據調研機構中所呈現出的份額差異,似乎已很難將其劃歸為細微差異了。

以iPhone為例,其在IDC和TechInsights這兩家數據調研機構公布的數據中,iPhone所呈現出的市場份額差異已高達1.9%。而若從出貨量角度來看,那麽TechInsights與Canalys數據中所呈現出的iPhone出貨量差異,也是達到了132.7萬台之多——來自Canalys數據中顯示一季度iPhone出貨量為1000萬台,而TechInsights 數據則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電話出貨量為6330萬台,以此測算iPhone一季度出貨量為867.2萬台左右——當然,在一季度國內市場整體銷量上,Canalys數據和TechInsights 數據也有高達440萬台的差距。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廠商們在這三家同樣是以出貨量為統計口徑的數據機構中,呈現出了如此巨大的份額差異?

是受調研機構的 數據渠道和資源差異影響,還是有其他原因, 對此,我們不得而知。

但如此現實,卻也讓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迷茫之中——在巨大差異之下,我們究竟該相信誰公布的數據?

要知道,統計機構公布的廠商數據,其並不是一組簡單的數碼,其代表了廠商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市場表現,同時其也會成為消費抉擇的重要參考依據,會影響消費者對廠商的信心。

也正是因為數據如此重要,所以數據統計機構其實有責任對自己公布的數據負責,也有責任在對外釋出數據時,對相關統計方法、樣本容量、數據結果等關乎統計精確性的變量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

但遺憾的是,目前這些數據調研機構在免費對外釋出讓普通大眾所能獲知的這些數據中,他們並未詳細公布其詳細的統計方法。

正是這種統計具體規則的不透明,也使得消費者在同一市場面對不同數據機構給出的相互打架的數據時,則也難免會陷入「數據究竟是不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這種疑惑之中。

但顯而易見的是:若放任這種疑惑發展,長此以往,無論是對於消費者、行業發展還是統計機構自身,則都不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