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 西部證券
以下為報告原文節選
------
一、智能指環:全新的健康監測器材
1.1 什麽是智能指環?
1.1.1 產品介紹: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終端智能指環: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終端。近年來,智能戒指作為智能穿戴器材的新品類,在不斷地探索中趨向成熟。在功能上,智能戒指與智能手環、智能手錶類似,可以實作健康監測、運動監測、訊息提醒、NFC 等功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生活體驗。
1.1.2 現有上市產品:主要圍繞健康監測作為核心賣點
透過整理近期上市的智能指環,我們發現:1)從功能上:現有產品基本以健康監測作為核心功能賣點,部份產品整合了支付功能。2)從重量上:現有產品基本在 8g 以內,其中,Circular Ring Slim 可輕至 2g;3)從體積上:現有產品尺寸一般在寬度 8mm、厚度 3mm左右;4)從續航上:現有產品續航一般在 7 天以內,相對較短。
1.1.3 Oura Ring:智能指環龍頭廠商,銷量已破百萬
Oura Ring 是由芬蘭的科技公司 Oura Health 推出的一款可即時監測使用者個人健康和睡眠數據並進行評估的智能戒指。Oura Health 於 2013 年成立,並在 Kickstarter(美國最大的眾籌網站)順利完成眾籌。2015 年 Oura 釋出第一代 Oura Ring 指環,形似扳指,主打睡眠監測功能,可對使用者睡眠狀態進行打分,進而幫助使用者準確追蹤、提升睡眠質素以達到更好的生活狀態。而後 Oura 持續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叠代,2021 年末推出第三代Oura Ring 指環產品,透過新增傳感器,在原本睡眠監測功能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日間心率監測、血氧監測、溫度跟蹤系統、運動監測、經期預測以及壓力監測等功能。
厚積薄發,與 NBA 合作助力出圈。2020 年 Oura 使用者透過戒指監測出的數據異常去醫院監測出感染新冠,而後 Oura 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作,為其提供 3000 枚智能指環用來研究新冠病毒可能產生的早期癥狀。該新聞推動了 Oura 與 NBA 的合作,NBA 為參加復賽的工作人員和運動員購入 2000 余枚 Oura Ring,Oura Ring 為 NBA 球員提供新冠病毒感染預警和其他身體指標監測功能,幫助球員改善睡眠質素和恢復身體狀態。此前 Oura Ring 僅局限於矽谷圈,而與 NBA 合作之後,提升了 Oura 在體育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同年,Oura 相繼於 WNBA(美國女子職業籃球聯賽)、UFC(終極格鬥冠軍賽)、F1(賽車錦標賽)、MLB(美國職業棒球聯賽)等美國頂級體育賽事組織達成合作關系,也使得Oura 發掘了睡眠監測外的其他套用場景(運動監測和健康監測)。
名人效應+聯名行銷,Oura Ring 銷量突破百萬。NBA 破圈後,哈裏王子、威爾·史密斯、金·卡戴珊都曾攜帶過 Oura 戒指並為其進行宣傳。Oura 在新冠預警的亮眼表現,疊加名人效應,使其出貨量大幅攀升。截至 2022 年 3 月,Oura Ring 累計銷量超百萬只。2022年 5 月,Oura 與 Gucci 聯名合作推出限定戒指,以 Oura Ring 第三代為基礎,結合 Gucci的外觀設計,賦予了 Oura Ring 更多的時尚內容,一經上線火速售罄。
收購 Proxy,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2023 年 5 月 9 日,Oura 宣布全資收購數碼辨識初創公司 Proxy。Proxy 的數碼身份訊號技術(digital identity signal platform)儲存在流動通訊器材上,可取代各類金鑰以增強數據私密。Oura Ring 與 Proxy 數碼身份訊號技術結合,或將在下一代產品上實作 NFC 相關功能,例如 NFC 支付、NFC 鑰匙等。
1.2 為什麽選擇智能指環?
智能指環能夠在智能可穿戴領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突出重圍的核心在於:其帶來的更精準的健康監測功能所創造的剛需性價值。
PPG(Photoplethysmography,光體積脈搏波描記法): PPG 的原理是透過將特定頻率的光照射到皮膚,監測皮膚反射回來或者投射回來的訊號,來測算出人體心率及血氧。
目前可穿戴器材主要利用 PPG 原理進行心率、血氧監測。
心率監測:當光透過皮膚組織再反射到光電傳感器過程中,光照會有一定的衰減。其中,肌肉、骨骼、靜脈和其他連線組織對光的吸收是基本不變的,而隨著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脈血液的流速會發生變化,因此對光的吸收會隨著心率變化。輸出的訊號分為DC直流訊號和AC交流訊號,其中AC交流訊號的變化即可反應出心率的變化。
血氧監測:血液中含氧血紅蛋白(HbO2)和血紅蛋白(Hb)對不同波長的吸收能力不同,HbO2 更容易吸收紅外光,Hb 更容易吸收紅光。透過 660nm 的紅光和 940nm的紅外光照射皮膚,根據返回來的訊號就可以計算出血氧數據 SPO2。
相較於智能手環或智能手錶,智能指環對於心率、血氧等健康數據監測更準確。1)從監測上,腕上器材從手腕頂部(離動脈更遠)進行測量,皮膚透光性略差,且容易受到汗液等外界因素的幹擾;相比之下,戒指形態從手指末端(貼緊比較粗的動脈)進行測量,且手指的透光率更高、皮下血管更豐富,因而測量的讀數更準確。除此之外,戒指形態相比於傳統的腕上器材,更加貼合皮膚,減小因為佩戴的「縫隙」導致的光線射入和反射的結果誤差,能夠更好地采集 PPG 等原始數據。2)從佩戴上,相比於腕上器材,戒指形態對日常手部活動的影響更低,更加適用於全天佩戴,實作 24 小時不間斷地數據監測。
1.3 智能指環的痛點痛點一:佩戴智能指環會存在一定的異物感。一方面,部份品牌的智能指環內部存在數個傳感器凸起用於采集人體數據,因此佩戴在手指上會有些許壓迫感;另一方面,相比於日常佩戴的戒指飾品,當前智能指環尺寸一般在寬度 8mm、厚度 3mm 左右,因此佩戴在手指上會有一定的「存在感」。
痛點二:尺寸小型化對內部器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戒指形態的小體積設計之下,一方面限制了電池的大小,進而影響了智能指環續航能力;另一方面內部的多種傳感器需要實作高度整合及小型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因而需要先進的微型化技術和高精度的制造工藝。總而言之,智能戒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特性,對產品內部器件結構設計及生產制造工藝造成了極大地挑戰。
痛點三:尺寸小型化對使用者互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相比於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智能指環沒有足夠的空間配備顯示器和觸控界面,一方面導致智能指環的功能更為有限,無法實作電話通話、查閱資訊等功能,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使得智能指環要與手機或其他器材保持互聯,因此需要智能指環具備較高的相容性,並且搭載高效穩定的無線通訊技術。
痛點四:智能指環產品定價較高,且仍處於市場教育階段。目前智能戒指價格基本在千元左右,而消費者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的價格敏感性較高,智能戒指較難和價格較低的智能手環競爭。除此之外,目前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已經占據智能穿戴產品的核心地位,並且在健康運動風潮下,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產品的使用已經加速普及,而智能指環仍然需要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1.4 智能指環產業鏈梳理
上遊:主要包括核心硬件(傳感器、芯片、電池、結構件等)以及作業系統。其中,傳感器的采樣精度以及健康監測的演算法和數據處理,對產品效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遊:主要包括 ODM 代工廠商及品牌廠商,其中品牌廠商包括智能指環新興品牌商、醫療器械廠商、以及其他消費電子廠商等。
下遊:主要包括兩大套用場景,1)身體健康數據監測;2)與頭顯互動,實作手勢辨識。
二、對標智能手錶,手機品牌入局或將迎來放量元年
2.1 回顧智能手錶發展史,手機廠商介入+健康功能整合是必然趨勢
回顧智能手錶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
趨勢一:手機廠商的加入將會加速產品推廣。智能手錶於 1972 年初現雛形,此後經歷了近 40 年的探索期。2012 年 Pebble 智能手錶在 Kickstarter 發起眾籌,1000 萬美元眾籌的成功標誌著智能手錶時代的到來。隨後索尼Smart Watch,三星Galaxy Gear,蘋果Apple Watch,華為 Huawei Watch 等各品牌智能手錶百花齊放。眾多手機廠商的加入不僅推動了智能手錶的功能加速叠代升級,同時也帶動智能手錶在消費者市場實作加速推廣。
趨勢二:品牌逐漸將賣點轉向健康監測。早期的智能手錶更多的是扮演手機訊息的「同步接收器」的角色,因而使用者體驗感一般,僅僅將智能手錶作為嘗鮮品。後續智能手錶廠商從日常健康監測功能破局,透過陸續搭載各類傳感器,逐步實作呼吸監測、心率監測、運動監測、睡眠監測等功能。
趨勢三:產品定位逐步向醫療器械轉變。近年來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功能持續加碼,部份產品額外搭載了需要二級醫療器械認證的功能,例如血壓測量和 ECG(單導心電圖)。相比於專業醫療器械,智能手錶更便於攜帶,可即時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以便於使用者隨時了解自身健康情況,提前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或提前幹預病情惡化。例如華為 Watch D智能手錶,現已透過二級醫療器械認證,可以實作血壓測量和心電采集,還支持動脈硬化風險篩查等功能。因此我們認為,可穿戴整合醫療監測功能有望成為未來產業趨勢。
--- 報告摘錄結束 更多內容請閱讀報告原文 ---
報告合集專題一覽 X 由【報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別說明:本文來源於公開資料,摘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報告派
科技 / 電子 / 半導體 /
人工智能 | Ai產業 | Ai芯片 | 智能家居 | 智能音箱 | 智能語音 | 智能家電 | 智能照明 | 智能馬桶 | 智能終端 | 智能門鎖 | 智能電話 | 可穿戴器材 |半導體 | 芯片產業 | 第三代半導體 | 藍芽 | 晶圓 | 功率半導體 | 5G | GA射頻 | IGBT | SIC GA | SIC GAN | 分立器件 | 化合物 | 晶圓 | 封裝封測 | 顯視器 | LED | OLED | LED封裝 | LED芯片 | LED照明 | 柔性折疊屏 | 電子元器件 | 光電子 | 消費電子 | 電子FPC | 電路板 | 集成電路 | 元宇宙 | 區塊鏈 | NFT數碼藏品 | 虛擬貨幣 | 比特幣 | 數碼貨幣 | 資產管理 | 保險行業 | 保險科技 | 財產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