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辛苦您點選一下"關註"。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正選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選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寧古塔流放計劃"?牡丹江文旅的腦洞真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近期火遍全網的"山東整活兒團長"帶兵攻打縣城的戲碼。看來,各地文旅局都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吸引遊客的註意力。但是,這種"沈浸式體驗"真的能讓遊客感同身受,還是只會淪為一場鬧劇呢?
讓我們先來品味一下網友們的神回復。有人說要找五個"185cm有八塊腹肌"的帥哥假扮獄卒,這是想把流放之路變成偶像劇現場嗎?還有人提議從北京故宮出發,一路"體驗"到牡丹江寧古塔,這格局之大,連我這個南方人都聽得一楞一楞的。更有甚者,自告奮勇要當押送官差,說要用鞭子抽人,讓遊客"切身體會"流放之苦。這位仁兄,你是不是對"角色扮演"有什麽誤解?
說真的,看到這些評論,我都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古人辛辛苦苦想方設法避免被流放,現代人卻要花錢買罪受。這反差不禁讓人感嘆:咱們是不是太閑了?還是說,生活太安逸,反而讓人向往苦難?
回顧歷史,流放制度可是古代最嚴厲的刑罰之一,僅次於死刑。被流放的人要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在陌生的環境中艱難求生。那可不是什麽"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真真切切的生離死別。現在把這麽沈重的歷史包裝成旅遊專案,是不是有點不尊重歷史,甚至有點兒戲化人性呢?
不過,換個角度想,這種"體驗式"旅遊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它或許能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歷史,感受先輩們的艱辛。但問題是,如何把握尺度?如何在娛樂性和教育性之間找到平衡?這恐怕是文旅部門需要深思的問題。
再說回"寧古塔流放計劃"本身,牡丹江文旅局的創意固然新穎,但執行起來恐怕困難重重。首先,如何還原當時的環境和氛圍?其次,如何保證遊客的安全和體驗?再者,這種"體驗"會不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困擾?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其實,與其搞這種噱頭十足但實際意義不大的專案,不如深挖當地的文化資源,講好寧古塔的故事。寧古塔曾是清朝重要的軍事重鎮,在東北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什麽不以此為切入點,策劃一些有深度、有內涵的文化旅遊專案呢?
比如,可以組織歷史主題遊,帶領遊客探訪寧古塔古城遺址,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或者舉辦東北民俗文化節,展示滿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再或者,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開發生態旅遊路線,讓遊客在領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了解到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
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但關鍵在於如何"融"。單純追求噱頭和熱度,只會讓文化變得膚淺,讓旅遊失去內涵。真正的文旅融合,應該是讓遊客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體驗中享受旅行的樂趣。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旅遊不應該只是一種消遣,更應該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所以,各地文旅部門在策劃專案時,不妨多問問自己:這個專案能給遊客帶來什麽?能讓他們學到什麽?能讓他們記住什麽?
當然,創新是必要的,但創新的出發點應該是如何更好地展現當地文化,如何讓遊客有更深刻的體驗,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話題度和關註度。畢竟,真正有價值的旅遊體驗,應該是能夠觸動人心,讓人回味無窮的。
那麽最後小編想問:如果你是文旅局的決策者,你會如何平衡創新與傳統,噱頭與內涵?是選擇一時的熱度,還是追求長久的文化價值?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
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