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遊戲

白骨精為何「迷人」?

2024-09-05遊戲

「在白虎嶺,他倒是狠心絕情,接連三次打碎過去的愛人。自以為從此不會再有牽掛,可你也明白,他心列根本沒有放下,不然也不至於成了佛,仍要執意逃離靈山。舌嘗必思,多情易折……」

遊戲【黑神話:悟空】話題火爆出圈,其中白骨精和孫悟空的糾葛引發討論。白骨精在遊戲中出現不多,在一只老猴子的上述這段過場旁述中,白骨精似是孫悟空的舊日愛人,卻在白虎嶺被打死三次,孫悟空成了「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的負心漢。

【黑神話:悟空】

有評論說得有趣:「原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家暴行為,而唐僧實在看不下去了才驅逐孫悟空。」「我不求放過孫悟空了,說了也沒用。但求放過白骨精行不行?」

【黑神話:悟空】中的表述模糊,也沒有更多劇情可以佐證,孫悟空就是「殺妻證道」,這段話也可以理解為,孫悟空三次打碎的戀人,只是白骨精幻化的形象。

孫悟空有老婆,不算無稽之談。在之前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中,孫悟空之妻是火輪金鼎國王之女。

【黑神話:悟空】確實也有難圓的硬傷,如紅孩兒被說成是鐵扇公主飲子母河水所生。飲子母河水只能生女嬰,這是【西遊記】的強設定。

白骨精是唐僧取經途中最早碰到的女妖怪,也是第一個聲稱「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妖怪。她在【西遊記】中僅占一回篇幅,並無「白骨精」之名,只稱「屍魔」「白骨夫人」。「白骨精」一詞真正出現在筆記小說中,是袁枚的【子不語】。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後膾炙人口,戲曲影視改編不斷。

白骨精為何「迷人」?因能警示人心。

明代【唐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全圖】插圖

白骨精是有來歷的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於宋元時期,其中記述的白虎精,與白骨精有淵源:

又過火類坳,坳下下望,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余裏……猴行者曰:「我師曾知此嶺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鬼怪,以至吃人。」師曰:「不知。」良久,只見嶺後雲愁霧慘,雨細交霏;雲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系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如白蓮,十指如玉……

【西遊記】中白骨精曾自陳:「師父,此山叫作蛇回獸怕的白虎嶺,正西下面是我家。」

白虎嶺的正西乃是黃袍怪所在的碗子山波月洞。後來乾隆親手操刀改編【升平寶筏】一戲,黃袍怪與白骨精在戲中就成了義兄妹,白骨精還費心費力地幫助黃袍怪勸說百花羞回心轉意。

另有一說,同樣是據【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唐三藏「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余裏。法師問猴行者曰:‘山頭白色枯骨一具如雪?’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換骨之處。’法師聞語,合掌頂禮而行」。這位明皇太子據說是唐玄宗的二子李瑛,有野史說此位太子升仙後留下的妻子就成了「白骨夫人」。若是這個說法,時間線對不上,唐三藏奉了唐太宗的法旨,怎麽會遇到了唐玄宗的太子妃?

非要給白骨精找物件,是現代影視改編的套路。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裏,白骨精就是莫文蔚扮演的白晶晶,至尊寶的舊愛。2002年有一部電視劇【齊天大聖孫悟空】,楊恭如扮演白骨精,號稱「魔界第一美少女」,對孫悟空是單相思。2010年浙版【西遊記】中,白骨精和孫悟空則是「五百年前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並增加「天音王子」一角和白骨精談情說愛。

「骷髏」總是抹粉的

讓白骨精談戀愛,有違【西遊記】本義。

至明清通俗小說中,「粉骷髏」是經典意象。

【西遊記】中,白骨精最終被打殺,「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裏」,脊背上寫有「白骨夫人」字樣。後面唐僧拒絕與蠍子精做夫妻,也說「我的真陽為至寶,怎肯輕與你這粉骷髏」。

再如清代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眾人戲弄梁生,告訴他說某處有貌美早夭的太守之女的棺柩,梁生酒後壯膽,前去探尋,卻見「面萎黃如土色,肌膚削盡,無復人形」。梁生大受驚,「因是戒飲,不復狂」。

最有名的場面,出自【紅樓夢】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賈瑞受鳳姐兩番戲弄,一病不起,有性命之憂,照看「風月寶鑒」,正照是鳳姐,反照是骷髏,賈瑞淫心難斷,縱欲喪命。脂批「好知青冢骷髏骨,便是紅樓掩面人」。

紅粉骷髏的故事暗合佛教中的「白骨觀」。佛典中亦有諸多化美女為白骨的故事,修白骨觀的方法,就是將女身觀想成白骨,借此以息念祛欲。

宋代黃庭堅有詩作【髑髏贊】,詩中談的是佛理:「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當時恨不見。業風相鼓轉,巧色美倩盼。無師無眼禪,看便成一片。」

不過明人李贄點評【西遊記】中白骨精時說:「究竟此一月貌花容者,肉眼視之則月貌花容,而道眼觀之則骷髏白骨……」明代馮夢龍在【情史】中也說:「人鬼之厄,豈必在情哉!道家呼女子為粉骷髏,而悠悠忽忽之人,亦等於行屍走肉,又安在人之不為鬼也?」

【西遊記】佛道駁雜,骷髏美人之說到底是道是禪?

「三戲」或是指「三屍」

【西遊記】成書有全真道背景,乃至有出自全真道士丘處機之手的說法。

全真道在元代大盛,骷髏是重要符號。山西全真道觀永樂宮壁畫,繪有王重陽手持骷髏圖,為馬鈺、孫不二等弟子布道。王重陽還給馬鈺寫了【畫骷髏警馬鈺】一詩,馬鈺同樣以詩作答:「寵妻不是聰明漢,好色誠為懵懂哥。稍稍留心遭毒手,微微掛意著他魔。」

【西遊記】「屍魔三戲唐三藏」,符合全真道力推的「三屍」觀念。其主張,人身有三屍,嫉人成道。

三屍又稱三毒。「屍」不是屍體,意思是存在、停留,具體指三種蟲子,分別代表了人體內部的三種欲望。「三屍」變化多端,隱顯莫測,只有斬除三屍,才能得道。

「三屍」一詞,據統計,在王重陽的集子中出現過八次,馬丹陽的集子中出現過16次。「三屍」又稱「屍魔」「鬼精」,與「心猿」「六賊」並提,都是【西遊記】中的熟語。

「三屍」常幻化為女子,分別名為青姑、白姑和血姑。【黑神話:悟空】劇情中,如果白骨精是三次幻化成悟空心中的舊念,以此考驗悟空,倒是更合【西遊記】原旨。

「美人黃土」被王國維喻為「千秋詩料」。骷髏美人寓意「惡隱美顯」,中外一致。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有同樣感說:「再看世間所謂的美貌,全是靠著脂粉裝點出來,看上去似天地之間一件精靈尤物,越濃妝艷抹,越輕浮乏味。再看那蛇一樣輕舞飛揚的金絲卷發,風兒一吹,在美人的頭上翩翩起舞,殊不知這只是從墓中死人的骷髏上借來的遺產。」

白骨精是鬼嗎?

前述馮夢龍【情史】所言,又引出一個問題,粉骷髏或白骨精,可以稱鬼嗎?

妖怪、妖精、妖魔三詞,【西遊記】中都常出現。三詞基本同義。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對怪、精、魔三字有詳細舉證。他指出:「【西遊記】唐僧所遇魔頭,皆妖精也,物之怪而非人之鬼也。」

怪、精、魔三字,考證起來,意思還是有區別的。談這三個字,先談一個「物」字。

【說文解字】釋「物」字:「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此後「蓋指妖魅精怪,雖能通神,而與鬼神異類」(錢鍾書語)。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說:「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司馬遷所說的「言有物」,這裏的物,與鬼神對舉,意思就是怪物,司馬遷說,當學者都是要說「怪話」的。

再說「精」字,【說文解字】釋為「擇米也」,本義是好大米,又引申為生成萬物的靈氣。東漢王充【論衡】載:「夫物之老者,其精為人;亦有未老,效能變化,象人之形。」

先秦之際,即有「老物成精」「老物成怪」的觀念。時人認為,年久日深之「物」,其本質為氣所亂,便會作怪成精。

白骨精是骷髏,是老物,別名骨董。

至於「魔」字,出現要比「怪」和「精」晚,為梵語「魔羅」的譯音。

「魔」字最初從石,寫作「磨」,取折磨之義,後來被梁武帝改作從鬼了。

「魅」字也是一樣,本作「鬽」,也從鬼,但不是鬼。【說文】釋:「老物精也。各本作精物。」魑魅魍魎都是怪物,不是鬼。

孔子也是談「怪」的「鬼」字自古,和「神」混用。

【論語】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見【史記】載:「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杜主指西周大夫杜伯,勸諫周宣王,卻被其所殺)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對此趣評:「蓋謂‘神’出身於‘鬼’,‘鬼’發跡為‘神’;事頗如成則為‘王’者,初原為‘寇’。」

【西遊記】進了一步,妖魔和神仙都是一家親了。

【論語·述而】有名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談妖說怪?沒少談。

【國語】載「穿井獲羊」故事。魯國大夫季桓子挖井,發現一件土缶,其中有怪似狗。季桓子派人求問孔子,孔子回答:「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fén)羊。」羵羊是什麽,至今說不清。

【左傳】記載孔子曾批評魯國司寇臧文仲不仁不智,其中祭祀爰居即為「三不智」的原因之一。爰居是傳說中的大鳥,像鳳凰,又像馬駒。先秦之人往往把怪異之事認作吉兇預兆,孔子不是不談妖怪,是反對把妖怪當做神明來祭祀。

【史記】中記載萇弘事跡:「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萇弘「攜物怪以令諸侯」,失敗被殺。但萇弘其人,口碑甚佳,【莊子】中說他「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也就是成語「碧血丹心」的出處。

萇弘相傳又是孔子的老師,但從對妖怪的態度來說,兩人原則不同。

清代版本【搜神記】內頁

孫悟空和孔子一個想法

日本文化,盛行「怪談」「物語」。日本學者水木茂曾做推斷:「想必中國的妖怪故事正是混在四書五經中,被遣唐使帶回了日本。而那些妖怪便成了日本妖怪的原型。」妖怪確在四書五經中。

孫悟空自稱「我是歷代馳名第一妖」。【說文解字】釋「妖」:「地反物為妖。」「妖怪」二字連用成詞,和孔老夫子也脫不開關系。傳魯國孔鮒所撰【孔叢子】一書,最早言及「妖怪」:「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

漢魏六朝始創「誌怪小說」一門,原因如魯迅先生所說:「還有一種助六朝人誌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齊、梁四朝,佛教大行,當時所譯佛經很多,而同時鬼神奇異之談也雜出,所以當時合中印兩國的鬼怪到小說裏,使它更加發達起來。」

東晉幹寶著【搜神記】,「發明神道之不誣」,為「妖怪」一詞作了明確定義:「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裏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訊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搜神記】載精怪故事110余則,其中一則以孔子為主角。孔子在陳被困,遇到一個九尺高的長人,學生子路將其殺死之後,長人現形為一條巨魚。孔子說:「酉者,老也。故物老則為怪矣,殺之則已,夫何患焉。」故事雖是杜撰,話確實是孔子說的。

「殺之則已,夫何患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孔子的主張一致,堅決果敢。(責任編輯: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