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王誌軒:重新認識新型電力系統

2024-06-02財經

5月31日,第七屆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暨中國能源報創刊15周年的分論壇之一——第五屆全國地方電網與配電網圓桌論壇在京舉行。本次圓桌論壇 中國能源報和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以"服務地方經濟,推動高質素發展"為主題,探討地方電網與配電網如何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高質素發展,吸引了業內的廣泛關註。

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誌軒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發言內容整理

現在是電力系統變化最快的一個時期,出現了新情況、新需求,需要我們再認識新型電力系統。

一、新情況

非化石能源超過火電,煤電比重低於40%。風電、光伏裝機占新增裝機比重達78.8%,連續14年、9年均全球第一。中國光伏發電量占比中,青海省最高達28%,有2個省份超過15%,有3個省份超過12%。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占比達15.5%,以新能源替代煤炭是中國超越式轉型的特點。全球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占比在14%左右,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發電量在整個電力的占比最大的還是煤電,煤電發電量占57.9%,其發電裝機容量下降,但發電量仍然是第一,煤電年利用可到5500——6000小時,現在在4500小時,主要是為了新能源發展提供靈活性資源。


新型儲能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專案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於「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電力常規大氣汙染物排放與電力增長脫鉤,進入以降碳為重點的戰略方向。電力用了全國60%左右的煤炭,但電力對汙染物的控制是各行各業中最嚴格的,90%以上煤電機組實作了超低排放。2021年電力顆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三項汙染物排放總量為2500萬噸,2023年底三項汙染物總量為110萬噸,對藍天白雲沒有影響。


人均用電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逐步接近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第二產業用電比重約66%,高於已開發國家約30個百分點,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特點。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達9.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人均用電量達6539千瓦時。衡量一個國家發達程度不僅要看人均用電量,更主要要看人均生活用電量,中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及增速顯著低於人均用電量,約是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的1/3。不同地區間人均電力指標差別較大,反映出資源和經濟分布特點。中國人均用電量最高的地區是西藏、內蒙、青海、寧夏,人均生活用電量最高的地區是北京、福建、浙江、上海、廣州、天津。


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不斷提升,已超過OECD國家平均水平。終端能源消費中,已開發國家天然氣占比大概在25%左右,中國天然氣占比為10%。終端能源清潔化要靠可再生能源,靠電。中國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提高速度很快,直接用可再生能源,用電力替代煤炭,是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在問,農村人均生活用電量什麽時候可以趕上城市?事實上,中國農村人均生活用電量水平已經超過城鎮。我開始也不理解,反過來想想,城市用的電器在農村也有用。我所接觸的農村用電磁爐的比城市更多,還包括電動車的充電等等。


二、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能源資源稟賦、雙碳、能源安全、新型能源體系進行整體部署,要求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為應對能源發展挑戰,出路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努力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3倍。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

三、再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與能源電力轉型緊密相關,推動新能源高質素發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緊密聯系,互為因果,總要求是積極穩妥、先立後破、通盤謀劃,約束機制是傳統能源的逐步結束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上。

為此建議,大力發展新能源為引領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堅持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新興產業積極、穩定、協同發展,要防止新能源產業發展大起大落。統籌規劃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高電網最佳化資源配置能力,加強跨省跨區電力余缺互濟、時空互濟,有序推進煤電「三改聯動」及支撐性調節性煤電的建設發揮流域水電集群效益,實作水電與新能源多能互補執行,推動獨立儲能發揮調節作用。統籌推進農村能源革命與鄉村振興,創新新能源支撐下的新農村模式。完善配網改造的投資機制和價格機制,正確處理電網、其他投資主體、地方政府、農民等主體的權益,進一步完善電價體系,細化峰期、谷期電價時段,增加較小時間尺度的分時電價,引導和激發使用者錯峰用電的積極性。

文丨本報記者 盧奇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