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全國首個「13萬億大省」挑大梁 廣東高質素發展動能澎湃

2024-02-17財經
原標題:全國首個「13萬億大省」挑大梁 廣東高質素發展動能澎湃
羊城晚報記者 陳澤雲 許張超
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專案(資料圖片)
春回「粵」暖,活力澎湃。
龍年伊始,南粵大地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紅紅火火的春節經濟背後是廣東能階提升帶來的供需兩旺,過去一年,廣東率先成為全國首個「13萬億大省」,連續35年穩居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發展結構不斷最佳化,短板逐漸補齊,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形成,為全國經濟回升向好作出廣東貢獻。
展望2024年,廣東定下了GDP增長5%的預期目標,在兼顧需要與可能的基礎上,切實扛起了經濟大省真正挑大梁的政治責任。龍年新春,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素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廣東將繼續匯聚澎湃動能,不斷奔騰向前。
底盤「穩」:21地市實作能階跨越
2023年,廣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為龍年經濟騰飛奠定基礎。
這座超13萬億元大體量的「經濟大廈」是如何建成的?
記者梳理發現,從經濟總量來看,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位居全省前5。從增速來看,揭陽(7.5%)、梅州(6.5%)、深圳(6%)、中山(5.6%)、惠州(5.6%)、江門(5.5%)、佛山(5.0%)、汕尾(5.0%)8個城市的增速高於全省4.8%的水平。
四座萬億城市中,深圳、廣州兩座城市經濟總量均超3萬億元。2023年深圳GDP為34606.40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領跑四大一線城市。廣州GDP為30355.73億元,同比增長4.6%。佛山GDP為13276.14億元,同比增長5.0%。東莞GDP為11438.13億元,同比增長2.6%。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實力增強,珠三角地區經濟總量突破11萬億元,達11.02萬億元,同比增長4.8%,與全省增速持平,珠三角的引擎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指出。
過去一年,全省各地齊頭並進、穩步發展,經濟總量均實作新突破。不少城市出現了跨量級的變化,如其中,惠州經濟總量超5500億元,在粵東西北地區,揭陽、清遠、韶關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超過2400億元、2100億元、1600億元,梅州、汕尾超過1400億元,邁上一個台階。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總量最小的雲浮也突破了1200億元。
以廣深「雙子星」為代表的核心城市挑起大梁,其他城市也加速趕上,21地市齊齊發力,共同撐起了廣東全國第一的總成績。
骨架「強」:大專案提質增效
大專案、大產業的有力支撐,讓廣東21地市經濟增長「底氣十足」。過去一年,全面投產的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專案支撐起了揭陽經濟增速全省第一。自廣東石化專案落地以來,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已引進12個中下遊產業專案,計劃總投資371.86億元,年產值407.51億元,綠色石化、海洋經濟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加速崛起。
在全球市場,廣東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釋放了強大重力,更多的大專案還在持續落地廣東。1月18日,在湛江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內,中國首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專案、總投資百億歐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專案首批裝置竣工。專案建設快馬加鞭,預計到2025年核心裝置就將建成投產。
對於廣東的重要地位,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如是評價:「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有著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巴斯夫將繼續深耕中國、投資廣東。」
在粵東,海上風電動能強勁;在粵西,海洋牧歌唱響深海;在粵北,山間「金果」次第飄香……借力「百千萬工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正不斷將短板變成潛力板,拓展廣東發展新空間。
新藍圖已徐徐展開。2024年,廣東將推動省重點專案全年完成投資超1萬億元,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等戰略。
引擎「足」:新質生產力欣欣向榮
過去一年,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等「新三樣」出口合計同比增長33.7%。在「新三樣」的帶動下,廣東頂住了壓力,在世界經濟衰退、貿易投資疲弱背景下,實作了外貿的正增長,外貿進出口總值8.3萬億元,同比增長0.3%。
「廣東經濟總量變‘大’了,結構更‘強’了,支撐性、均衡性以及實體經濟的表現更強大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了4萬億元體量。經濟更‘新’了,‘新三樣’進出口擴大,新質生產力表現更活躍。」楊新洪指出。
更多的高技術企業在全球市場「登頂」:2023年第四季度,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頭號純電動汽車制造商,2024年開局,華為拿下前兩周中國市場智能電話銷量第一……
「廣東高質素發展的一個最大底氣,在於高質素的企業越來越多,如專精特新企業位居全國第一,高科技產業產值同樣全國領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申明浩指出,占據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就搶占了高質素發展的先機。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800萬戶,一舉拿下四個「全國第一」——經營主體總量全國第一、企業總量全國第一、外資企業總量全國第一、民營經濟主體總量全國第一。
依托龐大的企業數量,廣東不斷從「體量優勢」向「質素優勢」「技術優勢」升級轉型。實踐證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才能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不斷增強應對外部風險能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
今年,廣東還將推動超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推動550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讓廣東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創新引領和智力支持,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也必不可少。截至目前,廣東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個產業學院,覆蓋電子資訊、石油化工、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戰略支柱產業,以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了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廣東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企業和高校像兩個年輕人一樣,二者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但要有‘媒人’把它們牽在一起,牽在一起之後可能還需要‘家長’給它們支持一把,讓它們走得更好更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副院長馬博建議,廣東應繼續探索創新聯合體的深度融合,在科技創新方面下功夫,引入高水平科研院所,用科技力量支撐產業發展。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