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看上去很美!浮動管理費基金的發展緣何在海外和國內均非主流、不如人意?

2024-05-29財經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廣受詬病。特別是近幾年股市表現不佳,連基金都不賺錢了,但基金公司還在賺錢、基金經理還在拿高薪,由此引發了基民不滿。

於是,監管站在投資者一邊,推動降低基金產品的管理費、交易傭金。這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基民的不滿情緒,但也改變了原來的利益格局。有一種聲音甚至認為,這會削弱公募基金賴以生存的投研生命線,不利於廣大投資者的根本利益。真正好的機制,應該「獎優罰劣」。

財富管理端的賣方模式疊加資產管理端的固定費率,才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利益驅使下,無論是財富管理機構還是基金公司,都有做大規模的沖動。市場環境好、賺錢效應明顯時,兩方聯手,助推投資者追漲殺跌,帶來基金規模節節攀升。每一次牛市,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就上一個台階。但是在牛市結束、均值回歸時,投資者卻深深受傷。於是,財富管理機構和基金公司仍可以盤踞在龐大規模上,收取高額的費用。基民被資本市場收割一道,再被這些中介機構收割一道,基民變「饑民」,也就情有可原了。

要解決「基民不賺錢、基金公司賺錢」的問題,將管理費與業績掛鉤,不失為一條解題思路。透過降低固定管理費、增加與業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將基金公司與基民利益深度繫結。業績做得好,基金公司才能收到浮動管理費,基金經理才能拿高薪。業績做得不好,只能收取較低的固定管理費,基金經理只能降薪。這樣一來,基金公司將以業績為先,不再片面追求規模,因為「規模是業績的敵人」。

浮動管理費,看上去很美。事實果真如此嗎?

01

浮動管理費基金在海外的發展並不如人意。 美國的主動權益共同基金中,收取浮動管理費的規模占比從2017年的16%下降到2022年的6%。目前,歐盟的公募基金規模中,僅14%左右收取了浮動管理費,英國的浮動管理費基金的規模占比僅1%左右。

海外主動管理巨頭富達投資曾高調轉型浮動管理費機制,但最終鎩羽而歸。 富達投資的產品線以主動管理為主,但隨著指數投資的興起,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低費率的指數產品。為了應對這種趨勢,富達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主動基金的費率改革,降低固定費率、增加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並倡導行業其他公司跟進,希望借此重振主動產品線的競爭力。但是業內應者寥寥。富達於2018年在歐洲推出的多支浮動管理費率的基金,因為規模太小被陸續終止了。

在國內,浮動管理費基金同樣處於邊緣化的地位。 國內公募基金早在行業萌芽階段就開始探索浮動管理費模式。 時至今日,浮動管理費基金的規模約1600億,占非貨幣基金總規模僅1%左右。

為什麽看上去很美的浮動管理費基金,沒有成為主流呢?總結海外機構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有:

第一,業績優勢不明顯。 國外對於浮動管理費基金的研究表明,其業績相對於其它基金,並未呈現出明顯優勢。反而會扭曲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尤其是在業績表現不佳的時候,基金經理會過度冒險。

第二,規則復雜,投資者理解成本高。 根據英國FCA的調研,一些基金雖然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基準,但實際計提業績報酬的門檻卻很低,並會故意采取對自己有利的計算方式(例如在歐洲,很多浮動費用股票基金卻以LIBOR作為計提門檻),甚至在支付交易費用、印花稅等費用之前,就收取了業績報酬。

而且零售客戶很難理解計算規則,難以推算出他們將承擔的實際費用。因此投資者戲言「業績報酬的高低,其實是一個數學遊戲」,覺得基金公司設定這麽復雜的基準,就是為了多提管理費。同時,浮動費用的存在,也使得產品之間橫向比較的難度加大。因此在國外,無論是投資者還是財富管理機構,往往傾向於回避浮動費率基金。

第三,基金公司本身接受度不高,不想離開舒適區。 因為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浮動管理費機制並不友好。成本是確定的,但收入卻是不確定的,公司整體的收入波動較大。因此,在浮動管理費基金上,基金公司一般淺嘗輒止,不做過多的資源投入。

02

除了以上共性問題, 浮動管理費基金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還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即基金行業發展歷史較短、計提機制不合理的原因。 從時間軸來看,國內浮動管理費基金經歷了三個發行高峰,這三個時期的浮費基金計提方式各有特點,也各有問題,但總體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第一高峰期是2014-2016年。當時,監管對於浮動管理費沒有明確的規則指引,期間共發行了20余支浮動管理基金,純債、含權產品都有涉及,費率高低、計提方式更是五花八門。

這一批浮動管理費基金中,投資者、基金公司的風險收益不對稱的問題凸顯。2015年6月股市到達歷史高點,這些浮動管理費基金提取了高額業績報酬,但股市登頂回落後,投資者卻需要獨自承受巨大損失,基金公司毫發無失真。浮動管理費基金帶來的風險收益不對等問題引起監管和業界的關註。因此,2016年後監管暫停了浮動管理費基金的新發審批。

第二高峰期是2019-2023年。基金行業發展二十周年之際,業內對於行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浮出水面。在這個背景下,2019年監管開始審批新型的浮動管理費基金,探索透過浮動管理費方式來解決行業頑疾。

借鑒歷史教訓,監管規範了這批基金的產品形態和浮動管理費計提方式:以一年以上最短持有期型權益基金為主,均采用逐筆計提法,即客戶贖回時,如果其投資收益超越絕對收益率數值,則對超出部份計提20%左右業績報酬。

這種計費方式就絕對收益目標產品而言有其合理性,符合產品定位,同時能夠較好地照顧投資者的心理。但如運用到相對收益產品上,則難以達到獎優罰劣的效果,更多是看天吃飯。股市跌時,即使基金跑出了相對收益,也無法得到業績報酬。股市好時,即使基金跑輸指數,還是能收到業績報酬。另外,股市表現較好時,基金公司就能收到浮動管理費,這種對於β收費的做法就不盡合理了。

針對以上兩個階段發行的浮動管理費基金的業績分析發現,拉長時間看,這些浮動管理費基金是跑輸於基金指數的。這可能與不合理的浮動管理費計提機制有關系。因為這些基金的固定費率並未顯著降低,但在業績好的時候收走了業績報酬,業績差的時候卻並沒有回補,最終導致長期業績不如固定管理費基金。當然,這個現象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個體差異造成的統計偏差。

但基金產品在設計浮動管理費條款時,確實需要考慮降低固定管理費水平或者考慮回補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這裏有一個敏感的問題,固定費率需要多低才合適?如過高,則沒有意義。如過低,則基金公司沒有動力。

浮動管理費基金收益率-對應基金指數收益率

截至2024/5/14,剔除了2023年下半年發行的產品,這些產品大部份處於建倉期,業績不具備代表性。對應基金指數為wind編制的等權重基金指數。

第三高峰期是2023年下半年至今。在【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方案】釋出之機,監管推動發行新一批浮動管理費基金,在計提機制上進行了更多的創新。

其中最重要的創新是,只有賺取了「絕對收益+相對收益」,基金公司才能計提業績報酬,從而對基金公司「獎優罰劣」,同時兼顧了投資者體驗。也就是說,只有當基金產品收益超越絕對收益率目標並且超越基準指數時,才能對超過部份計提業績報酬。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創新點:1.為了展現基金公司更大的擔當,如果三年的封閉運作期內收益為負,則將固定管理費的一定比例將回補到產品凈值中。2.為了避免基金經理過度承擔風險、博取高額業績報酬,規定了業績報酬計提的上限,一般不超過年化1%。3.為了避免基金公司短期沖業績,主要發行的是三年定開型產品,以三年為維度進行考核、計提業績基準。

這種「絕對+相對」的浮動費率模式,比較適合相對收益目標的產品,它真正將買賣雙方的利益繫結在一起。這種模式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基金公司/渠道需要顧及到投資者的絕對收益,所以在市場高點,不再有沖動去忽悠客戶購買。又因為需要跑贏基準才能獲取業績報酬,所以基金公司將有足夠的動力去做出相對收益。

但如果這種模式如要推廣普及到高頻開放產品中,基金公司、渠道和基金經理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要實作絕對收益,要求基金公司和渠道能夠守得住底線,堅持低點推產品、高點時抑制住規模沖動,為投資者獲得絕對收益而努力。要實作相對收益,需要基金經理在投資能力上不斷精進。兩相結合,基金公司和渠道才能在浮動管理費上有所斬獲。

但其中的艱難,何其大也!因為涉及到財富管理端的銷售模式的變革,難上加難。

03

浮動管理費的在國內的試點,雖然暫時成果有限,但依然值得期待。 美國資本市場長期牛市,而日本、歐洲等國家則可以透過全球配置提升產品收益,可能導致老百姓、財富管理機構對費率不夠敏感。但中國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缺乏賺錢效應,買賣雙方利益沖突明顯,固定費率的不合理性就會凸顯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金融體制更具有人民性,監管高度重視投資者與機構的利益一致性問題。因此,生在淮北的枳,在淮南是有可能成為橘的。

要解決「基民不賺錢、基金公司賺錢」的問題,除了與業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機制,與規模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方式也可以考慮。基金的營運成本並不會隨著規模增加而線性增加,因此基金規模越大,管理費率可以越低,從而抑制基金公司的規模沖動。有的基金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持有期越長則管理費越低,這也是一項有益的嘗試。

動作再高級,也沒有初心重要。

浮動管理費的真正普及,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初心問題。有的基金公司以系統改造難度較大為由,不願意將「絕對+相對」模式推廣運用到高頻開放產品中。要知道,系統改造的難度再大,也大不過利益格局的改變。 真正難的是,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渠道,都缺乏動力。只有當這些機構真正願意「刀刃向內」,事情才能迎來真正的轉機。

難而正確的事情,難在利他,正確的也在於利他。資管行業的共識是持有人利益優先,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無論是浮動費率設計,還是銷售模式的調整,都是表面的「動作」而已。 有沒有把持有人利益放在優先位置的初心,才是問題的關鍵。

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鏈條上的每一個參與方,切實踐行金融的人民性。應該將機構的利益與老百姓的利益盡量靠近,而不是割裂甚至對立。財富管理機構,需要轉型買方投顧。資產管理機構,需要站在投資者一邊,將產品業績和投資者收益作為終極追求。

行業實作長久的發展,需要讓普通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切實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這就是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難而正確的事。

來源:新華財經 作者:楊峻,系金融業資深人士

審讀:汪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