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經濟亮色與世界發展機遇」中國新能源產業助推全球綠色發展

2024-05-27財經
【中國經濟亮色與世界發展機遇】
作者:金英姬(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新能源產業透過多年自主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以及生產成本控制,已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的新興產業,形成了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和較完整的供應鏈優勢。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作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市場新熱點和外貿新寵,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球轉向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趨勢下,高技術、高附加值、節能環保的綠色產業方興未艾。
中國車企長城汽車旗下電動汽車品牌歐拉好貓1月12日在泰國羅勇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正式下線,這是泰國本土生產的第一款量產純電動汽車。圖為工人在生產車間內工作。新華社發
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是中國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履行【巴黎協定】義務。然而,近期美國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卻大肆渲染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一個產業的產能是否過剩,是由全球供需關系、世界各國的發展規劃以及發展方式決定的,不能任由某一個國家主觀臆斷。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僅沒有產能過剩,反而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套用空間和發展潛力,可滿足世界各國的市場需求,助推全球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
首先,從全球市場需求來看,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惠及全球。目前世界各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由於化石能源的地理分布特性和儲量差異,大多數國家只能長期依賴進口。發展中國家由於工業化程度和研發投入、技術水平的局限,加之自然稟賦的差異,在能源產品的生產、消費以及能源結構最佳化方面比較落後。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有技術、有能力協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最佳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少走傳統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先破壞再修復」的彎路,降低生產生活成本,實作跨越式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已開發國家到了工業化後期,開始重視能源結構的升級最佳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一些國家在發展戰略引導和政策扶持下,已經在新能源領域擁有了先進的技術能力與技術儲備,但在原材料、供應鏈、生產成本、研發投入、利潤率等各方面並不具有明顯優勢。已開發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巨大市場需求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市場具有極大的套用空間和市場潛力。
其次,從各國發展規劃來看,能源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以歐盟為例,歐盟先後透過【歐洲能源供應安全戰略】【裏斯本戰略】【歐洲能源政策】【歐洲2020戰略】【綠色協定產業計劃】【促進清潔能源投資倡議】【歐洲風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能源總局,逐步確立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基礎、以節能減排為核心、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總體規劃。發展新能源已成為歐盟的工作重點之一。歐盟打出環境保護、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的「組合拳」,催生了後工業時代的能源革命,歐盟的可再生能源保持擴張態勢。去年5月,歐盟風能和太陽能兩種主力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化石燃料,實作了歷史性突破。
日本將開發利用新能源作為國家能源戰略,不斷進行新能源技術創新,力圖調整能源結構,轉變傳統能源經濟,實作能源多樣化。美國政府也強調能源安全、經濟增長、延緩氣候變暖等齊頭並進,將新能源產業作為美國經濟增長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去年12月舉辦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達成共識,即國際社會必須加速氣候行動,全面落實【巴黎協定】,各國政府和企業要采取實際行動兌現減排承諾。大會共識表明,低碳轉型、綠色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僅能豐富全球的能源供給,還有助於推動全球的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行程,幫助相關國家早日兌現「雙碳」承諾,實作【巴黎協定】目標。
最後,從經濟發展的方式來看,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從追求量的高速度增長逐步轉向重視質的高質素發展。推動低碳化、綠色化是走向高質素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中國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各國在新時期實作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中國與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目前正處於轉型期,需要破除資源瓶頸,從過去低水平、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轉向以質取勝、可持續的高質素發展,走向低碳綠色的發展之路。新能源產業是高質素發展和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有能力為推動全球高質素綠色發展提供優質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總之,從全球市場需求和國家發展規劃、經濟發展邏輯來看,新能源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套用空間和市場潛力。國外研究結果表明,產能利用率、庫存、利潤率等產業指標均未顯示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僅為全球提供了良好的能源替代方案,增加和豐富了能源供給,還拉動著新的市場需求。未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具有巨大的深耕空間和發展潛力,能夠助推全球能源的低碳轉型,促進各國綠色發展,有助於【巴黎協定】的落實以及消費者福祉的提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壯大有著現實的市場需求和未來的發展意義。
近期,美國一些政客為了抹黑和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編造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在輿論上歪曲貶低、在供應鏈上尋求脫鉤、在需求端上試圖阻撓。事實上,這一謬論不過是美國在其霸權衰落、本國制造業空心化、研發生產成本高企、利潤率低下的情況下,針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強大的全球競爭力投擲的荒謬可笑的保護主義盾牌。所謂「出口多就是產能過剩」的論點明顯違背國際貿易基本原理。不管是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還是新生產要素理論、動態貿易理論,都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最好註解。
此外,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品暢銷依靠的是國內補貼」「產能過剩導致不公平競爭」「扭曲全球市場」等論點,則罔顧中國新能源產業自主創新、艱苦打拼、發展壯大的事實,是典型的「雙標」言論和惡意詆毀。長期以來,美歐日工業品形成了壟斷世界市場的局面,美歐日生產的芯片、汽車、家電、飛機等產品大量出口形成巨額貿易順差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於去年開始實施【通脹削減法案】,對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專案提供369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這才是透過補貼導致不公平競爭和全球市場扭曲的政策。該法案不僅會增加通脹風險,還會阻礙資源的全球最佳化配置,幹擾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
從本質上看,美國政客渲染的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其實就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是美國日薄西山的產業競爭力的自我暴露,註定將消散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紮根於市場的供求關系、國家的發展規劃、貿易的公平替代,以政治手段和輿論攻勢打壓一國產業的做法終究抵不過市場經濟原理和國際貿易規則。
點合作之燈,走共贏之路,才是發展之正道。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26日 08版)
[ 責編:張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