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溫鐵軍:市民下鄉建設,轉移東部產業到西部,以應對危機甚至戰爭

2024-05-30財經

這個月以來,三農專家溫鐵軍頻頻發言,這兩天理了一下,發現這是一套一環扣一環——面臨危機、市民下鄉,轉移產業到西部的邏輯理論,筆者用1000字左右帶大家梳理一下。

溫鐵軍教授的理論前提是我們正在面臨危機,未來可能會演化世界大戰。

溫鐵軍教授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 10次危機,即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差不多每十年都會有一次經濟危機,而每次危機都會深刻的影響世界格局。

造成影響最為深遠的首推1929年到1933年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導致西方各國工業生產力劇烈下降,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副產品價格大振幅下跌,國際貿易嚴重萎縮,貨幣普遍陷入信用危機,金本位制走向末路。隨後又是5年左右的經濟蕭條,間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次就是1987年到1988年股市危機,造成這場經濟危機的原因經濟專家們至今沒有達成統一意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股市全球性暴跌,其標誌性事件是「黑色星期一」,即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約20%,隨即全球股市發生恐慌,全球整個市值損失高達一萬四千多億美元。溫鐵軍認為就是這次危機促進了東歐劇變,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

而現在我們也正面臨著危機,而且對標的就是1929年全球生產過剩危機,也很有可能再次引發全球性的戰爭。

而在溫鐵軍教授看來,戰爭似乎不可避免,他5月14日的微頭條上說, 「今天在全球生產過剩的條件下會演變成什麽,仍然是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第二天又說, 「資本主義在生產過剩大危機條件下最終導致戰爭是客觀規律」。 而要想和平地度過這場危機就要調整原有的產業發展邏輯,形成一個新的生產要素,調整或替代舊有的產業發展模式,找到可以弱化當前過剩危機的新領域,形成新質的增長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減緩全球過剩的壓力。

好家夥,一下子問題嚴重了,一下子扯到保持社會相對穩定、維持大多數人基本生存上。陷入戰爭兩年多的俄羅斯人見了真得豎起一個大拇指,真是俄羅斯不生我溫教授,萬古如長夜。

到這一步,溫鐵軍教授給出了一個殊途同歸的選項。為了應對危機,要麽調整原有的產業發展邏輯,動員青年,動員市民下鄉參與鄉村建設,要麽打造幾個諾亞方舟,同樣要動員青年,動員市民下鄉,參與鄉村建設。

這樣做的邏輯基礎是因為只有在農村才「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最起碼的應對危機的條件,讓更多的人能維持住基本生存」。

實在不明白,市民都面臨生死危機了,農村就是諾亞方舟,農民還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安穩生活,古今中外有這樣的事嗎?

不過溫教授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甚至還十分「貼心」的給出了具體方向——將東部沿海地區的金融資源和產業排程到西部,準確點說就是成渝地區,打造以成渝經濟區為中心的西部資本和技術高地。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近代以來,每當國家遇到重大戰略挑戰的時候,都會把東部的產業向西部轉移,而成渝地區就是最主要的承載區域。首先日本侵華時期有過一次大轉移;還有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工程,大量的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轉移至成渝地區。

至於對外貿易問題,溫教授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從成渝經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經南疆鐵路,到達喀什,連線中亞,向北進入歐洲,向西就進入阿拉伯世界乃至北非、南非,打造第三大陸橋,發展邊境城市。

而且還可以在烏魯木齊開設滬深股市的延時交易,還可以把西部有一定戰略意義的企業,安排在延時交易的場所上市等等。

怎麽說呢,術業有專攻。不說別的,就是俄羅斯現在也沒說聖彼得堡,莫斯科這些大城市的人口和產業都疏散到西伯利亞去。要是到了東部沿海城市朝不保夕的地步,這是舉世為敵了嗎?那西部還有貿易可言嗎?況且走陸路和走海運,這不但意味著過去幾十年建造的港口、貨輪等基礎設施將陷入停滯,運輸成本還將翻個幾倍。

正所謂有劍不用和手中無劍是兩回事,真到了這一步,這寶劍不用是等著發黴嗎?

還有讓市民下鄉,怎麽看怎麽眼熟。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同樣的一片地多幾個生手幹活不會多產幾粒糧食,農民還得從統購糧裏分出一部份給他們當口糧。可要是把這些人放城市裏幹點別的什麽,混飽混餓起碼是自力更生。

筆者對溫鐵軍教授一向很尊重,可這次實在不敢茍同。不管怎麽說,城市化是大趨勢,浩浩蕩蕩,順應歷史潮流的才能蓬勃發展,逆溯者只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