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楊元慶揚言沒必要做系統和芯片,華為徐直軍:連電源芯片都靠進口

2024-05-31財經

科技自主可控:中國企業的必由之路

楊元慶和徐直軍的分歧

近年來,一場關於科技自主可控的激烈討論在中國科技界掀起波瀾。一方是聯想集團創始人楊元慶,他公開表示聯想沒必要自主研發系統和芯片;另一方則是華為的徐直軍,他直言即便是電源芯片,華為也需要依賴進口。這一分歧反映出兩家科技巨頭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的不同戰略取向,也引發了業界對這一問題的廣泛關註和討論。

楊元慶的觀點及論據

A. 聯想業務重心

楊元慶認為,聯想作為一家以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為主的公司,其業務重心並不在於系統和芯片的研發。他指出,聯想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整合上遊芯片、作業系統等資源,並將其融入到硬件產品中,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聯想沒有必要在系統和芯片領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自主研發。

成本和效率考量

另一方面,楊元慶強調了成本和效率的考量。他認為,系統和芯片的研發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且周期漫長、風險高。采用現成的解決方案不僅能夠節省大量成本,還能確保產品的及時上市和高效營運。楊元慶認為,聯想應該將有限資源集中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上,而非過度分散投入。

徐直軍的反駁及論據

A. 華為的"自主可控"戰略

與楊元慶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的"自主可控"戰略。 徐直軍堅定地表示,即便是電源芯片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件,華為也必須實作自主研發和供應 。這一策略的背後,是華為對於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高度重視。

徐直軍認為,芯片、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一旦在這些領域受制於人,就意味著企業的發展將受到他人的掣肘和限制。華為不惜投入巨資,在芯片、作業系統、數據庫等多個領域進行自主研發,以確保技術獨立自主,實作真正的"可控"。

芯片和系統的重要性

除了戰略層面的考慮,徐直軍還強調了芯片和作業系統在技術層面的重要性。芯片被視為現代電子產品的"心臟",它的效能和功能直接決定了整個系統的執行表現。而作業系統則是軟硬件之間的紐帶,對於實作高效、安全、可靠的執行至關重要。

徐直軍認為,如果企業無法掌握這些核心技術,就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自主研發雖然投入巨大、風險較高,但一旦取得突破,就能為企業帶來長期的有利競爭和技術主導權。

中國科技產業的現狀和挑戰

A. 芯片制造水平

在芯片領域,中國科技產業目前仍存在一定差距 盡管近年來中國在芯片設計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芯片制造工藝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這不僅限制了中國芯片產品的效能和功耗表現,也使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國外的芯片制造服務

中國政府和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在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中國正在大力扶持本土芯片制造企業,推動制程工藝的升級和創新;另一方面,中國也在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人才,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作業系統研發

在作業系統領域,中國雖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業系統,如統信軟件的銀河系列、中標軟件的麒麟系統等,但它們在桌面和移動端的市場份額仍然較小。主流作業系統依然被Windows和Android/iOS所壟斷。

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在作業系統領域缺乏話語權,也使得中國的資訊系統面臨潛在的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和企業正在加大對作業系統研發的投入,並積極推廣自主作業系統在政府、金融、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套用。

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楊元慶和徐直軍的分歧折射出了中國科技企業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的不同取向。無論是從戰略高度還是技術層面來看,自主創新都是中國科技產業實作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掌握了芯片、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可控",擺脫被他人掣肘的風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雖然自主創新的道路艱辛曲折、投入巨大、風險較高,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國一定能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實作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通力合作。政府需要出台有利政策,為企業創造良好環境;企業需要加大投入,勇於創新;科研機構需要加強基礎研究,為創新提供源頭活水。只有整個社會形成合力,我們才能在這場技術競爭中贏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