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以新質生產力助推青海高質素發展 任 君 王全喜

2024-06-04財經
新質生產力對應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青海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高質素發展的應有之義,對於青海重塑經濟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重大意義。青海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心懷「國之大者」,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發揮資源能源優勢,加快發展以綠色算力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培育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具有青海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青海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避免一股腦地「喜新厭舊」,要有選擇地「先立後破」,加快發展以綠色算力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要最佳化升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在青海產業「四地」建設中要廣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如推進「鋁業+光伏」產業鏈、「西寧大白毛」地毯高端客製、零碳產業園建設等。支持電解鋁、鉛鋅、鋼鐵等傳統產業提升工藝裝備水平。加快工業「智改數轉」,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組織實施工業數碼化轉型、中小企業數碼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數碼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支持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改造,鼓勵建設行業互聯網平台,培育數碼化轉型「小燈塔」企業,推進建設「無人車間」「黑燈工廠」和大模型AI數碼套用,促進數碼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青海要搶抓「東數西算」「東數西儲」「數據援青」等機遇,進一步培育壯大數碼經濟,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研發套用,發展壯大電子資訊等產業,支持億眾「絲綢雲谷」低碳算力產業園等專案建設,打造數碼產業集群。同時,依托青海豐富的鹽湖資源、光熱資源、自然資源及旅遊資源,積極培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數碼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大力發展光伏、風電、鋰電、氫能等新能源制造業,壯大輕合金、化工、光電等新材料產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提前謀劃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布局方向,青海要放眼世界、面向未來,要依托現有的產業體系和資源能源優勢,以未來技術為支撐,提前謀劃和分析未來市場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深空、深海、深地、儲能等有新材料、新能源需求的未來產業,布局氫儲能、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未來產業。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高端引才聚智平台的打造。新質生產力更多地依賴於技術創新和高素質人才,新質生產力要求培育一批具備創新思維、跨學科知識和適應力強的人才,以適應數碼經濟時代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要引進和培育本地急需高端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聚焦產業「四地」建設,透過深入實施「昆侖英才」行動計劃,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做好「對口支援」和博士服務團工作,創新「專案+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等途徑吸引和留住來青高端人才。同時,要持續加大【青海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2023-2025年)】的推介宣傳,吸引國內外急需優秀人才來青留青工作,讓人才「軟實力」成為青海產業「四地」高質素發展的「強動力」。要打造面向產業「四地」建設的高端智庫。要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和教育部【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及【進一步加強青海省科協科技創新智庫建設方案】的要求,依托青海省科協科技創新戰略研究中心、省級各學會、市(自治州)科協、高校和企業(園區)科協、科研院所,加大產業「四地」智庫建設,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要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原始創新、源頭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作為底層支撐,要圍繞國家戰略和青海區域發展需求,精準辨識和布局產業「四地」建設需要的科技創新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積極申報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讓「人才+專案」建立工作「落地生根」並「開花結果」。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要堅持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對產業「四地」建設急需突破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進行積極探索,將原始理論成果轉化為青海產業高質素發展的生動實踐和競爭新優勢。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素發展營商環境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產業變革離不開社會經濟大環境,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也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營商環境和管理制度。要最佳化營商環境。在中國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和【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幹措施】的要求,樹牢品牌意識,嚴守市場準入規則,分級分類高標準建設有利於鹽湖資源開發、清潔能源輸送、有機農畜產品出口及生態旅遊國際化的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產業「四地」高質素發展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效能,促進形成內外迴圈一體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精準對接,實施全產業鏈系統化開放,持續提升先進制造業水平,引進產業鏈高端環節、高端要素,推進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建設,實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前瞻性開放。要創新產業制度。要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突出問題導向,加強產業政策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動態性,立足青海資源稟賦和戰略定位,全力用好對口援建、省部共建及黃河流域科技創新聯盟等政策和平台,提升產業「四地」建設的規模、效率、質素。同時要加大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套用,推動智慧鹽湖生產數智化升級、智慧能源綠色融合發展、智慧生態創新引領、智慧農畜縱深發展,搭建產業互聯網,形成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要創新管理制度。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圍繞產業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從規則、標準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敢於突進「深水區」,突破產業發展面臨的制度瓶頸約束,加快釋放青海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和改革紅利,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同時,還要探索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為產業「四地」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尤其民營企業要最佳化人才成長環境,透過職稱評審等「綠色通道」,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最活躍、最寶貴的智力支撐,助力民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和產業升級的排頭兵,賦能青海產業「四地」高質素可持續發展。
(作者分別為青海大學研究生院講師、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博士生)
【青海日報】(2024年06月04日 第8版:實踐)
聲明:以上內容除註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特許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