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經濟「熬」時代來臨,以後「大環境不好」才是常態!

2024-07-21財經

專欄 | 政經觀察

上周二文章分析完,說今年要實作GDP增長目標5%有點難,很多人憂心忡忡問我: 2024過半,經濟增長速度還在下滑,中國經濟這趟車還能不能繼續往前沖了?

確實,對於大多數經濟體來說,如果在短期內遭遇危機或受到外部沖擊,經濟多半會出現負增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衰退」,如果長時期得不到扭轉,就可能演變成「蕭條」。三十年前,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就是在實施了激進的休克療法之後出現了大振幅下降,經濟學家把這個現象定義成「L型」的衰退。

不過, 中國現在每年還有5%-6%左右的經濟增長,所以我們不是在衰退,只是增速放緩,這點大家要搞明白。

過去中國經濟就像跑車一樣高速增長,但現在要換成中高速,在速度上就下了一個台階,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大環境變差」雲雲,其實就是我們近幾年常說的經濟新常態。

這是中國模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表現,我們無法改變,就只能與之鬥爭,與之和解。

而且, 這不是一場短暫的風暴,而是一場可能長期持續的「氣候變遷」, 每一個人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01 認清形勢,中國早已進入經濟新常態

自從「大環境變差」以來,很多人在懷念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覺得過去那套經濟增長模式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金鑰匙。

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投資驅動,大幹快上,把資源往幾個熱門領域一砸,GDP就呼呼往上躥,這種大兵團粗放型作戰確實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但現在已經玩不轉了——時代變了,國內資源緊張,國際形勢也在變,咱們再這麽幹,那就是自掘墳墓。

什麽是高質素的發展?簡單說,就是 投資得有回報,產品得有市場,企業得有利潤,員工得有收入,政府得有稅收,環境還得越變越好。

但咱們跑了幾十年,現在 資源不夠用了,傳統產業和房地產投資到頭了,環境汙染也受不了了,特別是產能過剩 ,鋼鐵產能12億噸,產量才8億噸,現有房屋存量能滿足10億人的住房需求,但我們的城鎮人口只有7億多,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市場的失衡。

此外,我們還 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百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停滯不前,還有生產率增長放緩、資本分配效率低下、資源錯配 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今天就不展開了。

外界說咱們是「路徑依賴」,這詞兒其實用得不對,真正的「路徑依賴」是指目前的路徑實行成本低,可 咱們過去的發展模式其實是有很高成本的。

加上國際形勢也在變,外需萎縮,得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過去由於WTO、全球化,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現在資訊革命一來,生產和消費模式都變了,不再是全球生產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生產跟著市場走的分布性生產,這對我們也是個巨大的挑戰。

所以說, 我們必須得換一種活法了, 以前咱們是「大幹快上」,拼速度,拼規模,像個小夥子渾身使不完的勁兒。但現在,我們從毛頭小子變成年人了,得更註重內涵,更註重質素,更註重可持續性。 就像一個人以前靠吃快餐長大,現在要開始註重健康飲食了。

其實 2008年金融危機就給了咱們一個反思改革的良機, 可當時「中國模式」響當當,大家覺得中國能取代美國。

在2008年以前,我們還不怎麽鼓吹「中國模式」,而是強調自己的獨特性,你們走你們的,我們走我們的。可惜後來自信過頭, 錯失了改革的黃金時期——在本該進行改革的時候沒改革,反而加強了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

所以那4萬億刺激政策,一開始看著效果不錯,可到了2010年,「藥效」就越來越弱。

因為說白了,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慢性病,目前的問題也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透過短期刺激實作反彈, 而將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

這不是打一針雞血就能好的,必須透過改革體制慢慢調理,從深層次反思和改革中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 不能再簡單以生產總值論英雄,而要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依賴投資到激發市場活力。否則,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

02 經濟新常態之下,得學會做「加減乘除」法

做加法·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

國家層面,要抓緊時間調整經濟結構,給經濟註入新的活力。 政策要寬,讓市場活起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唱主角。 現在那些火得一塌糊塗的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哪個是政府坐在辦公室裏想出來的?都是市場競爭逼出來的,是「放」出來的結果。

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而不是經常像天氣一樣突變,比如前陣子 忽然就說要成立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讓民營企業把30年的稅單都翻出來曬太陽。 有的五個億的賬,三個億的罰單就飛過來了,這還讓人活嗎?30年前的政策、經濟環境、法律制度,現在翻出來還能當真嗎?

那些手裏有權的、執法的、當官的,他們自己能不能經得起30年的倒查?有些 自己屁股不幹凈的貪官汙吏反過來查辛苦打拼的企業家 &交了中國59%稅收的中小民企,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真正有錢的既得利益者早就跑到國外去了 ,反而是人出不去,錢也出不去的民企,本就已經風雨飄搖,沒得到扶持就算了,還要雪上加霜。這種政策必須得好琢磨琢磨,別讓辛苦幹事業的人成了經濟寒冬的犧牲品。

企業層面,得有點兒「變廢為寶」的巧思和「見縫插針」的機智, 抓住數碼經濟的脈搏 ,但也 別光喊創新,得真刀真槍幹起來, 多嘗試新方法、新技術,哪怕是小改進,也可能帶來大變化。

就像那句老話:「樹挪死,人挪活」,這時候就得有點兒「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

做減法·壓縮落後過剩產能

國家層面, 必須來個大掃除,把那些落後的產能給清理出去,把過剩的差能給最佳化了。

以前是政府覺得哪個行業投資過熱了,就伸手去調;覺得哪個領域投資不足,就大手筆投入。A幹不了,就讓B去幹。從來沒想過,A和B該不該做,這就是為啥咱們一直在這個怪圈裏打轉。

因為 政府總想做那些能體現政府優勢的事情 ,雖然到處在講「調結構」,但調結構的主角也不是市場,而是政府。比如大規模城市化、強調國企, 因為做這些事情更能體現政府的優勢。

殊不知, 生產之所以過剩就是沒按市場規矩出牌,放水養魚不如放權給市場, 透過兼並重組主動減量,把那些過剩的產能給壓下去,讓市場來決定誰上誰下,讓該結束的結束,該破產的破產,實作優勝劣汰。政府要做的不是規定哪些行業和具體企業應該結束破產,而是要確保企業破產後,社會不會出大亂子。

企業層面,要學會給自個兒的背包減重, 扁平化管理,砍掉那些不賺錢、沒前景的業務,或者創新業務模式,比如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用共享經濟模式減少投入,總之在各個環節降本增效,最佳化資產配置,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長的,其他的可以外包或合作,把資金投到回報率高的地方。

就像那句話, 「少即是多」,有時候減法做得好,收獲反而會更多。

做乘法·全面推進模式創新

國家層面, 產業鏈得最佳化升級,新興產業得發展,數碼經濟也得創新。

以前咱們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推動經濟,重工業、低端制造業唱主角,現在得轉向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得靠科技創新驅動。

但一直以來, 創新都是「高冷神秘」科研機構的專利, 高高在上,封閉得很。殊不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單靠某些國家、政府或企業單打獨鬥是解決不了的,現在得玩點大的,把過去那套高冷的創新模式給翻新一遍,也就是 所謂「創新的創新」,它必須是開放的,是自下而上的,是大家一塊兒玩的社會創新模式。

企業層面,要有點兒「借東風」的智慧,把政策用活用好,給自己的發展加把火。 國家支持的科研專案,設立的創新基金,建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企業都得積極用起來,就像找金主一樣,抓住一切機會。就像那句老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做除法·擴大分子、縮小分母

說白了,就是 把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提上去,這才是咱們的終極目標。

作為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民眾,還是要維護少數人的權力?其他問題都是技術性的,但這大前提要是弄錯了,那後面的都白搭。

制定經濟政策不應該以官員升遷為重,而應該看13億人的生活是否提高。

首先得 解決國民收入問題,讓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的錢包鼓起來 ,讓他們敢花錢,願意花錢,其次,教育、醫療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素得提上去,教育公平得推進,這是咱們的根基。

企業也得有點兒大局觀,不能光看眼前的小利 ,首先得讓員工的錢包鼓起來,讓員工更有幹勁兒,更有創造力,其次得註重員工教育和培訓。此外,企業也可以和政府合作,提升企業形象。總之,得有點兒「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有點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遠見。

說到底,全國上下必須要有一個共識: 我們現在要的是長遠發展,要持續繁榮,而不是一時的痛快。 這過程中,得有點兒耐心,提高換擋降速的容忍度,先築底、後回升。

/

中國經濟現在有點像長跑運動員,速度雖然慢了點,但還在跑道上穩穩地跑著。要想再加速,不是簡單吃點興奮劑(刺激經濟)就行,得從根本上提高體能(改革結構),調整呼吸節奏(改善資本分配),這樣才能跑得更長遠。

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不是一個周期的結束,而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在這個大背景下, 企業和個人要放平心態,同時也得有點兒新招數來應對。

特別是企業,必須把創新當作家常便飯,同時學會轉型升級,緊跟市場需求找新的增長點,比如從制造轉向服務,或者從線下轉到線上,多聽聽市場的聲音,多看看外面的機會,別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閉門造車。

就像一個果園,早期好摘的果子都被摘得差不多了,現在要摘更高、更密的果子,自然要多費些勁, 我們要開始學會用梯子,甚至發明新的采摘工具來應對這個新常態。

我們要做的,不是懷念過去那些容易摘的果子,而是學會和這些風險共存。只有這樣,才能 像沖浪一樣,不論經濟大浪如何起伏,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穩穩地站在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