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涉及5方面24條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資。江蘇太倉有著「德企之鄉」的稱號,德企進駐於此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1600余家外資企業中,德國企業就占了500家。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這裏的德企不僅在中國增資擴產,在整體吸引外資額度的比例中還在擴大。是什麽在吸引著德企?中德在太倉的合作,能成為【行動方案】的示範點位嗎?一起來看。
科瑞斯是一位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對技術和創新有著深厚的熱情。蔣筱樺是一位中國女性,對市場洞察和管理擁有獨到的見解。夫妻二人正在規劃著,去年6月開在江蘇太倉工廠的器材布局。
蔣筱樺畢業後一直從事著汽車制造相關工作,其丈夫科瑞斯在航空制造業工作,雖然領域不同,但是在制造上卻有許多方面有著交集。平日裏兩人交流中,對於現在的汽車制造業都很看好,於是萌生出了想要創業的想法。在對市場調研後,發現中國的汽車市場有著更不錯的創業空間。
小科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蔣筱樺: 國內乘用車占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國內車的品牌正在走向高端化和智能化,所以我在這裏看到了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蔣筱樺和科瑞斯結婚已有22年,此前一直生活在德國。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相關需求有所了解,但是對於國內政策並不了解,工廠究竟該設立在哪兒?一時間難住了夫妻二人,為此在德國和中國之間前後跑了3年。
小科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蔣筱樺: 我們第一次來到太倉之後,車子開進來之後是郁郁蔥蔥的感覺,非常生機勃勃的氣氛,讓我們會覺得這個城市很有活力,而且很幹凈很美麗。第二點我們去各個工業區轉了一下之後發現,各個德國的公司像我們之前的一些合作夥伴,刀具、機床的供應商非常多,供應鏈也非常足。之後我們去招商部門進行了第一圈的溝通,了解到這邊一些政策,覺得對於初創企業來說,這邊有非常多的資源以及政府的支持,能夠在這裏迅速開展公司的活動,所以我們就選擇了來這裏。
【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第十九條提出,最佳化外國人在華工作和居留特許管理。最佳化外國人來華工作特許和工作類居留特許辦理流程,采取「一口受理、並聯審批」的方式,形成更加快捷高效的審批機制。加強部門協同,為引進的外籍人才在華工作、停居留、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並且2023年,科瑞斯被評為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太倉科技領軍人才,如今夫妻二人帶著四個月大的孩子,被告知可以租住太倉的人才公寓,本周三,一家三口搬進了新家。
與平常不同的是,科瑞斯發現這裏可以用其德國的銀行卡進行刷卡支付,這讓科瑞斯非常興奮,因為之前來中國短暫出差的朋友因為無法刷其本國的銀行卡而後感覺到不便利。
對於今年3月1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專門介紹了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提升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有關情況。以及最新提出的24條措施,蔣筱樺和丈夫都感受到了政策實施所帶來的便利,但是對於更多沒有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如何吸引投資,蔣筱樺則表示應該讓他們同本地人一樣,擁有同樣的便利條件。
雙元制:搭建企業和學生雙向需求通道
去年,全國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長39.7%,數據背後說明外商對投資中國仍有信心。外商投資的增加其實不僅體現在就業和稅收上,還有不少溢位效應,中外企業之間,學技術、學管理、一起合作、同台競爭,將進一步推動我們與世界的接軌。
在江蘇太倉,大量德國企業落戶後,就帶動了六百多家與之配套的本地企業迅速發展,促進了當地產業鏈上下遊的完善,隨之而來的是急需適配的技術工人。過去德企來到太倉,要想找合適的技術工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德企與太倉合辦職業院校,企業有了更得心應手的人才之外,兩國企業的經濟合作也在往深層次發展。
在太倉一家生產軸承的德企內,一對一授課的德國老師杜文,既是企業骨幹,也要承擔太倉當地一所職校的教學工作。近期,各地應屆生都忙於參加春季招聘會,但杜文的中國學生顧昕毅,早已和一家德企簽訂了合約。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顧昕毅: 透過學徒這個模式,我可以快速掌握各種技能,能快速進入產線,學習三年,然後三年之後要按照合約是在公司裏工作。
顧昕毅當初正是看中了技術紮實、就業有保障的優勢,才選擇來太倉讀職校。之所以當地職校能發生改變,是因為十八年前,該校與德企之間進行過一次辦學探索。這樣的探索得到了當時教育部的肯定,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而在去年,國務院釋出的吸引外資24條意見中,也明確表示支持外企與職校開展職業培訓。
二十年前,落戶太倉的德企開始增多,為了解決企業缺技工的問題,太倉決定從2006年開始,引進德國的「雙元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蘇霄飛: 雙元制從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技術類別的人才由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培養,不是簡單的校企合作,是企業把學生當為未來的員工來培養。這樣就大大提升了企業參與我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實際上企業的質素要求比我們學校的要求,可能會顯得更加迫切。
雖然德企有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但合作辦學之初,仍面臨學生在校企銜接上的困難。對此,職校在「雙元制」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在學生學完理論進入企業前,會在學校設定的跨企業培訓中心內,提前熟悉同類別器材。
在三年的職校生涯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德企所需要的模具機械工、機電一體化工、工業商務師等專業工種相銜接,畢業前需要考取德國工商會頒發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證書,由此來獲得絕大多數德企的認可。
太倉職業教育的辦學探索,一方面讓德企的用工問題有了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當地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也得到提升。
2017年,張江輝完成「雙元制」培養後畢業,他沒像同學們一樣留在太倉的德企工作,而是進入太倉光電技術研究所,擔任電氣工程師。
太倉光電技術研究所電氣工程師 張江輝: 其實並不是說進入研究所跟我們太倉德資企業關系不大了,我在研究所工作的這幾年當中,其實還是有很緊密的聯系的,科研院所和德資企業可以進行一些創新合作,可以聯合一些課題。
本周二國務院釋出的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中,表示將支持國內外機構進行合作創新,張江輝供職的研究所就走在探索的路上。隨著德企落戶太倉形成了規模,當地的職業教育、上下遊產業鏈正因此發生著改變。
區位優勢是「招商法寶」
營商環境是「留人利器」
在太倉,德企已達到歷史新高的500家,據統計,向來謹慎的德國人開辦的企業,增資擴產的比例在增長,往年增資擴產占太倉整體吸引外資的三分之一,而去年招商引資和增資擴產的比例幾乎各占一半。許多在華德企負責人表示,太倉沿江臨滬、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固然是「招商法寶」,但這裏的營商環境才是「留人利器」。
曾有一家德企要舉辦市場交流論壇,需邀請一位外籍高管參加,由於邀請時間緊迫,無法短時間內完成簽證申請,企業聯系了太倉市公安局。
太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副大隊長 寧寶龍: 這個外籍高管來的話,行程可能也是臨時決定的,國外簽證審批下來可能要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現在有這種便利化舉措,三個工作日就幫助他們解決了。
簽證便捷通道只是太倉服務的一個縮影,這背後是德企共同體與太倉各政府部門碰撞磨合而形成共識的制度支撐。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歐商投資企業協會是2006年德企高管們自發建立的組織,如今有會員公司130多家,他們在此互通有無,豐富業余生活,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
巨浪凱龍機床(太倉)有限公司技術長 威利: 歐商協會分享一些求職資訊給我們,告訴我們去哪裏找員工,告訴我們可以在哪裏尋找供應商,以及提供給我們許多客戶資源,同時給我介紹相關聯的太倉營商環境。
太倉市高新區商會顧問馮玉良看到了TRT(歐商協會)在德企和政府間架設橋梁的作用:企業、家庭等疑難雜事的解決借此對接政府,而政策、法規也透過這裏被傳遞到企業。馮玉良從事招商工作三十余年,見證了太倉政府服務方式的變遷,雙方更多互動的可能還要追溯到更早階段的探索。他曾和同事們調研、學習德國,發現那裏的街道都是開放的,而太倉各政府部門卻壁壘森嚴,一場旨在打破圍墻,把各部門統一在一棟樓裏的改革開始了。按照企業聚集度、企業規模等因素,將全域劃分為12個網格,建立精準的服務機制。
企業相關人可與當地政府高層透過電話等方式,進行密切而頻繁的接觸,政府人員也都覺得服務德企義不容辭,但政府人員也保持著平時盡量少打擾企業的邊界感。
中國德國商會今年1月釋出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受訪德企計劃繼續紮根中國市場;過半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雙邊幾十年交流互動的信任,讓德企敢於投資中國未來。更為可貴的是,一路走來的親歷者知道,這份信任並非厚此薄彼的偏愛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