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賺錢是分層的:這就是你又累又窮的原因

2024-10-17財經
財經大學教授李國平曾說:想要積聚財富,單靠努力是不行的,你得看懂賺錢機會背後的邏輯。
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勞累了一輩子,兜裏還是比臉幹凈。
另外一些人,他們吸引著錢來,錢追著他們跑。
賺錢是分層的,一個人幹得累不累、賺得多不多,就看他處於什麽層次。
01
鋼鐵大王卡耐基曾在紐約街頭散步時,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的年輕人。
年輕人請教卡耐基,如何才能變得像他一樣富有。
卡耐基對他印象不錯,於是說道:「你先用一年時間認真學習建築學,到時我應該能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
卡耐基還給了他一個地址,方便他找到自己。
結果一年後,年輕人並沒有來找卡耐基。
打聽後才知道,年輕人根本沒有照他說的去做。
而是經朋友介紹,跑去碼頭做了一個散工。
讀到這個故事時,我不禁為這位年輕人惋惜起來:
一個人或許能透過販賣體力換取溫飽,但是永遠不能透過販賣體力實作逆襲。
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
吃苦受累,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牽重力。
說白了,勤勞致富,不等於體力致富。
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Working Poor」(窮忙族)。
指有一些人每天勞碌奔波,只會出力氣,卻不會思考,一輩子都混跡在底層。
紀錄片【窮忙族】中的青年小山,從保安公司離職後,便一直在打零工。
他經常身兼多職,可沒日沒夜地幹了四年,賺到的錢也只是勉強維持日常生活。
掙紮到最後,他也只能無奈地感嘆:「再怎樣拼命幹,依舊得不到安定生活。對於未來毫無期待,也不能有什麽期待。」
許多人為了生計,每天都像陀螺一樣打轉,卻不知不覺中陷入一種死迴圈: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人,永遠不要賺太辛苦的錢。
畢竟單純吃體力的苦有用,那如今的首富只會是一頭拉磨的驢。
那些能賺到大錢的人,一定不是只會埋頭苦幹,而是靠技能、資源、認知去積攢財富。
02
張藝謀的【滿江紅】出來時,很多人留意到海報上的「滿江紅」三個字。
豪放之氣、狂狷之意,從字裏行間撲面而來。
每一個人心裏都有個疑問:這三字出自誰人之手。
2007年,張藝謀在一家餐廳吃飯,不經意間看到了墻上的一幅書法作品,頓時被深深吸引。
為此,他多方打聽,得知這幅作品出自剛畢業不久的許靜,從此,許靜就成了他的禦用書法家,身價蹭蹭上漲。
有人都覺得許靜運氣好,恰好被張藝謀看見。
但運氣的背後,是實力。許靜4歲開始練習書法,在父親的要求下,練字和吃飯、睡覺一樣,成了每天必須做的事。
九歲那年,她去西安看碑林,看到【多寶塔碑】就吐了。
為什麽會吐?許靜說:練太多了,大腦還沒來得及反應,小腦先反應,就吐了。
但也正因那些年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她才有機會被人賞識,才有了如今號稱「俠派」書法家的許靜。
許靜也表示,那時的自己,不是沒想過偷懶和懈怠,但她還是更相信持之以恒的意義。
很贊同一句話:一個人圍著一件事轉,最後全世界都可能圍著你轉,一個人圍著全世界轉,最後全世界都拋棄你。
有多大本事,就能吃多大碗飯,這是社會共識,也是非常樸素的道理。
物以稀為貴,人以才出眾。
今天比昨天多熟練一分,明天比今天更精通一點。
努力把技能打磨到極致,成為那20%,這才是普通人的變富秘訣。
03
咨詢師里察與投資人格雷格合著了一本很火的書【破圈】,開篇就問了一個很紮心的話題:你為什麽那麽窮?
他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社會實驗。
2000年,巴黎大學舉辦了一場「創業遊戲」。
參加遊戲的1000人,被分配同樣數額的原始資金,授予完全一樣的賺錢技能。
然而,僅僅兩周後,「二八定律」就開始顯現——20%的人,賺走了80%的錢。
那80%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厭惡社交,花大力氣到處尋找資訊,也不好意思問問專業領域的朋友。
他們排斥他人,花大把時間試錯,也不願向外尋求合作。
結果,孤軍奮戰到最後,只能以失敗收尾。
里察與格雷格這時才揭開財富的答案:人脈,就是最好的資源。
人脈不通,許多路就不通。
你找不到的機會,朋友可能為你爭取到;你想不通的問題,別人那裏可能有答案。
處於資源層次的人,會懂得借助別人的力量撬動自己的人生。
有這樣一句說法,在北京做記者很容易發大財。因為認識的圈子廣,積攢的資源多。
跟大家說兩個人。
第一個是摩拜的胡瑋煒,他給李斌天天做采訪,混了個臉熟。
然後李斌說:「你去創業吧,我來投錢」。
後來胡瑋煒做成了摩拜單車,賣了 38 億美金。
還有一個是 YY 的李學林,他原來在網易當總編,天天采訪雷軍。
采訪來采訪去,雷軍覺得這個人靠譜,說「你做遊戲主播這個賽道吧」,並投資了幾百萬。
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
如果朋友少,圈子結構越單一,自己所能獲得的機會也會很少。
在當今社會,人與人的連結更加廣泛,那些能把關系網織密的人,往往能擁有更多的賺錢資訊與渠道。
04
我很贊同洛克菲勒說的一句話,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對勤奮的獎賞。
口袋裏的錢,是腦袋裏認知的變現。
經歷過門戶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網站的資訊分發方式是,人找資訊。
通俗點,你得自己去搜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張一鳴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做「資訊找人」的嘗試了。
當時他在酷訊工作,有一次過年回家想買火車票,買火車票非常難,他就寫了一個軟件,讓軟件自動搜尋,如果有火車票出來就通知他。
半小時以後,他收到資訊,已下單買到火車票了。
「不是讓人找資訊,而是讓資訊找人。」在別人還在考慮如何最佳化搜尋方式時,張一鳴已經有了這種顛覆性洞見。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張一鳴利用推薦演算法很快打造出了自己的商業版圖。
一個人的認知邊界,就是財富的邊界。
這是一個「認知為王」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較量,更多的是對事情的理解力、洞察力。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窮,往往不是口袋裏沒錢,而是腦袋裏思想貧瘠、知識匱乏。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曾問馬斯克:你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就,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馬斯克回答:給頭腦花錢,讀很多的書。
馬斯克讀書的涉獵範圍除了科幻、哲學、宗教外,還擴充套件到物理、工程學、能源等領域。
因為閱讀,他擁有了對商業的獨特理解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四個不同領域,都建立了估值數十億的企業。
致富的路,要靠認知來打通。
努力投資自己的大腦,當你比別人看得更深,看得更遠,自然也會離財富更近。
企業培訓師劉豐說,人在財富面前有兩重境界:
第一個境界, 拼命掙錢,用生命能量交換財富;
第二個境界, 吸引財富,用一些方法或智慧讓財富向自己靠攏。
以前我篤信,埋頭苦幹就掙到錢。
現在才知這是最低層次的賺錢方式。
高層次的人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修煉技能、提高認知上,到了一定時候,錢自然會流向自己。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