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中國的「偽國貨」! 打著國貨幌子在中國撈金。
這6個品牌, 在中國的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你買過嗎?
01 哈爾濱啤酒
對於很多人來說, 哈爾濱啤酒 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從小喝到大的「老牌子」,是國貨的代表。
但是,當你真的了解完哈爾濱啤酒的歷史,或許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如今的它是「偽國貨」!
哈爾濱啤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當時,一個名叫 烏盧布列夫斯基 的俄羅斯商人來到哈爾濱,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家啤酒廠。
這家啤酒廠幾經轉手, 最終在1937年被日本人接管,建立了"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分廠"。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啤酒廠收歸國有,成為了東北地區最重要的啤酒生產企業之一。
憑借著獨特的釀造工藝和清爽的口感,哈爾濱啤酒迅速征服了消費者的味蕾,銷量一路攀升,成為了東北地區的「啤酒之王」。
對於很多東北人來說,哈爾濱啤酒不僅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象征。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 也為哈爾濱啤酒帶來了新的機遇。
1993年,哈爾濱啤酒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了當時最風光的啤酒品牌之一,鋪天蓋地的廣告,絡繹不絕的訂單,哈爾濱啤酒似乎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好景不長,由於經營不善,管理混亂, 哈爾濱啤酒集團的效益開始下滑,規模也大幅縮減。
2002年,為了挽救這家百年老廠,哈爾濱啤酒集團開始與國際啤酒巨頭百威英博(當時為安海斯公司)進行合作。
2004年,哈爾濱啤酒被百威英博完全收購,這家曾經的民族品牌,就這樣變成了外資企業。
訊息一出,輿論嘩然,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 他們認為哈爾濱啤酒是國貨的象征,是民族的驕傲,怎麽能輕易地賣給外國人呢?
可是,商業的邏輯往往是殘酷的。
對於百威英博來說,收購哈爾濱啤酒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可以幫助其迅速開啟中國市場。
而對於當時的哈爾濱啤酒來說,被收購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支持,避免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如今,哈爾濱啤酒作為百威英博旗下的一員,依然活躍在中國市場上。
02 大寶SOD蜜
「大寶,天天見」, 這句廣告語你肯定聽過。
在上世紀90年代,大寶SOD蜜火遍大江南北,幾乎家家戶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便宜好用,是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可是,這個曾經的「國民品牌」,卻在21世紀初逐漸走下坡路,最終被美國強生公司收購。
大寶的崛起,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當時,北京三露廠開始生產「大寶」系列化妝品, 憑借著親民的價格和不錯的效果,迅速贏得了市場。
產品線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SOD蜜,擴充套件到洗面奶、護手霜等多個品類,成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國貨之光」。
進入21世紀,外資品牌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憑借著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行銷手段,迅速占領了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大寶的產品創新不足, 行銷策略也相對落後,銷量開始下滑。
強生正是看到了大寶品牌價值和市場潛力,於2008年將其全資收購。
當時,很多人擔心大寶會被「雪藏」,但強生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對大寶產品線進行了更新和最佳化,包裝更現代化,成分也進行了調整。
市場行銷方面,強生減少了廣告投放, 但保留了大寶SOD蜜的親民價格。
不過,有人認為, 強生對大寶采取的是「邊緣化」處理, 他們沒有對大寶品牌形象進行重塑,也沒有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發。
大寶SOD蜜雖然保留了原有配方和親民價格,但在包裝和行銷上缺乏新意,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
03 「中華牙膏」
早起洗漱,隨手拿起一支中華牙膏,熟悉的紅白包裝,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從小到大,中華牙膏似乎一直都在,它就像一位老朋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夠擁有一支中華牙膏,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
那時候, "中華"二字 ,代表著品質,更承載著國人對民族品牌的期待。
中華牙膏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54年,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
上海牙膏廠 ,肩負著振興民族工業的使命,推出了這款名為"中華"的牙膏。
憑借著過硬的品質和親民的價格,中華牙膏迅速開啟了市場,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民牙膏",也成為了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而來,外資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面對著外資品牌的強大攻勢,許多民族品牌措手不及,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中華牙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994年,一個訊息震驚了整個行業: 中華牙膏被聯合利華收購。
訊息一出,輿論嘩然。
有人惋惜,曾經的"國貨之光"就這樣被外資巨頭收入囊中;也有人擔憂,中華牙膏還能否保持初心,繼續為國人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事實證明, 聯合利華的收購,並沒有讓中華牙膏"沈淪" ,反而為其註入了新的活力。
在聯合利華的助力下,中華牙膏不斷推陳出新,產品線不斷豐富。
從最初的單一品種,發展到如今涵蓋美白、口氣清新、全效、中草藥、防蛀以及抗敏等多個系列、十多個品種,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同時,中華牙膏還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並借助新媒體平台進行品牌推廣,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如今,中華牙膏依然活躍在中國市場,並保持著穩定的市場份額。
04 汰漬
曾經,一包紅色的 「活力28」 幾乎是每個中國家庭的標配,它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也是那個年代國貨品牌的驕傲。
幾十年後的今天,走進超市的洗滌用品貨架,琳瑯滿目的品牌中,你鮮少能找到「活力28」的身影。
這其中,汰漬的「入侵」之路尤為典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洗衣粉市場還是一片藍海, 汰漬正是看到了這個機會,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實力,汰漬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廣告攻勢,鋪天蓋地的廣告充斥著 電視、廣播、報紙 等各大媒體。
幾乎一夜之間, 「汰漬到,汙漬逃」 的廣告語傳遍大街小巷,深深地印刻在了中國消費者的腦海中。
更「高明」的是,在早期的宣傳中,汰漬刻意弱化了自己的外資背景,模糊的國貨身份, 讓很多中國消費者誤以為它就是本土品牌, 這也為它日後搶占市場份額埋下了伏筆。
除了在品牌行銷上先聲奪人,汰漬在產品策略上也十分老道。
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多樣化的洗滌需求,汰漬不斷推出新品,從最初的強效去漬洗衣粉,到後來針對不同衣物材質、香味、功效的 洗衣液、洗衣凝珠 ,幾乎涵蓋了所有細分市場。
這種「多品牌策略」不僅讓汰漬的產品線更加豐富,也避免了內部競爭,牢牢地掌控了市場主動權。
不僅如此,汰漬還深諳「入鄉隨俗」之道,無論是產品包裝還是廣告設計,都力求本土化,盡可能地貼近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和文化。
當然,要想真正打動中國消費者的心, 僅僅依靠產品和行銷上的「本土化」還遠遠不夠。
汰漬深知,明星代言在中國市場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於是,他們不惜重金,邀請了一線中國明星為其代言,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這種「明星效應」確實立竿見影, 汰漬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銷量也一路攀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的「國民品牌」活力28卻在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
外資品牌的強勢入侵,無疑擠壓了國貨品牌的生存空間,但活力28自身的品牌老化和行銷策略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難以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目光。
不過,近年來,隨著「國潮」的興起,國民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 消費者對國貨品牌的認可度不斷提升 ,這為像活力28這樣的老品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1年,一則活力28力挺國貨的影片在網絡上走紅,喚醒了無數人對這個國民品牌的記憶,也讓活力28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
05 徐福記
糖果,似乎天生就和喜悅繫結在一起,逢年過節,餐桌上、茶幾上總少不了糖果的身影。
在五彩斑斕的糖果世界裏, 徐福記 ,無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這家從台灣走向大陸,最終成為雀巢帝國一員的糖果巨頭, 其發展歷程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業傳奇。
徐福記的故事,要從台灣徐家四兄弟的創業夢想說起。
上世紀90年代初, 台灣的糖果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徐家兄弟敏銳地意識到,必須另謀出路才能突破瓶頸。
彼時,大陸市場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消費潛力巨大。
徐家兄弟果斷決定,將目光投向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
他們給自己的品牌起名為「徐福記」, 「徐」是家族姓氏,「福」則寓意著吉祥如意 ,也寄托著他們對事業成功的期盼。
1992年,徐家兄弟在廣東東莞建立了第一個生產基地,正式吹響了進軍大陸市場的號角。
憑借著穩定的品質、豐富的產品線以及親民的價格, 徐福記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從「酥心糖」到「沙琪瑪」,再到「新年糖」,徐福記的產品線不斷豐富,幾乎覆蓋了糖果市場的各個細分領域。
徐家兄弟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在穩固了大陸市場後,他們開始嘗試將徐福記的甜蜜帶向世界。
不過,國際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口味差異、品牌認知度低等問題 ,成為橫亙在徐福記面前的巨大挑戰。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徐福記積極調整產品定位,開發更符合國際市場口味的新產品。
同時,他們也開始尋求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希望能借助外部力量加速國際化行程。
2011年, 徐福記與雀巢的「聯姻」震驚了整個行業。
雀巢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徐福記 60%的股份 ,成為其控股股東,這筆交易,讓徐福記失去了家族企業的身份,但也為其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借助雀巢的全球網絡和技術實力,徐福記的產品得以進入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同時,雀巢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品牌營運理念, 也為徐福記註入了新的活力。
06 辣醬「味好美」
「味好美」,這名字朗朗上口,一聽就感覺是咱中國本土品牌,接地氣,沒毛病。
你要是去超市,看到貨架上擺著紅彤彤的味好美辣椒醬,是不是下意識就覺得這是國貨之光?
味好美,其實是個美國公司, 它的英文名叫McCormick,妥妥的外國血統。
這就好比一個外國人,起了個中國名字,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然後混進了你的朋友圈,每天跟你稱兄道弟, 還時不時給你點贊評論,讓你覺得他比你還懂中國文化。
味好美在中國市場已經潛伏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它悶聲發大財,靠的就是偽裝成國貨,打感情牌。
它把自己包裝成一個中國品牌,用本土化的命名、設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者的認知。
很多消費者壓根就不知道味好美是美國公司,還以為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老牌子。
這種「瞞天過海」的策略,讓味好美賺得盆滿缽滿, 甚至超過了老幹媽,成了中國調味品市場的「扛把子」。
味好美的成功,當然不僅僅是靠「偽裝」,它深諳中國市場的玩法,懂得如何抓住中國消費者的胃。
早在1970年代,味好美就透過與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巨頭合作,以餐飲供應鏈的形式悄悄進入中國市場。
除了早期布局,味好美的產品策略也相當高明,它深入研究中國人的口味偏好,發現中國市場上 缺少甜辣口味的醬料 ,於是推出了甜辣醬,一炮而紅。
隨後,味好美又不斷拓展產品線,從單一醬料發展到 香辛料、復合調料 等多個領域,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當然,行銷也是味好美成功的關鍵,它深諳中國消費者的審美,設計出符合中國審美的包裝,強化「國貨」認知。
同時,它還積極贊助奧運會等重大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未來,中國市場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國產品牌需要不斷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 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信源
360百科:哈爾濱啤酒
360百科:汰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