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呢,對於源自中國的投資呀,甭管是像正被美國各種抹黑宣傳的中國寧德時代(CATL)這類電池生產商,還是已然在匈牙利建起大型工廠的中國比亞迪汽車(BYD),以及正在西班牙生產汽車的奇瑞汽車(Chery Automobile)等新能源汽車廠商,歐洲大體上是來一個就接納一個,沒啥拒絕的。
其實呢,這跟歐盟委員會剛弄出來的那個跟著美國走、針對中國汽車進口加征更高關稅的政策,那可是完全相反的呀。
歐盟的監管部門在這個月已經作出決定啦,打算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不算太狠」的關稅呢,他們針對中國上汽汽車產品征收的最高關稅,會是美國總統拜登最近宣布的 102%關稅的一半喲。盡管中國這邊馬上就對歐盟的這個決定表示抗議啦,不過呢,有些歐洲的分析師覺得呀,這其實是歐洲在偷偷地鼓勵中國車企把它們新的汽車工廠轉移到歐洲去呢,而且已經有一些中國生產商開始這麽幹啦。
因為呢,自從美國搞極化煽動和激化了俄烏沖突,導致這沖突難以收場之後,歐洲由於失去了俄羅斯長期且廉價的能源供應,就把好多歐洲本土的制造業投資給逼到了美國市場。不知不覺間,現在的歐洲好像有了一種用中國投資來報復美國的跡象。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上周六跟歐盟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開展了一次影片交流。雙方達成一致,準備針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案啟動協商。看樣子,中歐之間不太可能因為汽車關稅的糾紛而引發貿易戰。
並且呀,對於歐洲和中國而言,更緊密的市場合作肯定能降低杜林普明年 1 月 20 日很可能重返白宮後帶來的全球經濟風險呢。因為杜林普在競選時已經答應了,要對所有進口產品都全面征收 10%的關稅,好扶持「美國制造」。這種帶有政治性質的威脅,對曾經一直跟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的歐洲那可完全不利呀,也會讓歐洲不得不跟中國緩和緊張關系,還能增加進入中國這個全球利潤最豐厚市場的好機會呢。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雅各布·科爾克高爾德(Jacob Kirkegaard)可誇張了,他說歐盟現在的舉動呀,就相當於承認了「中歐工業綜合體」的存在呢,並且還在用明確的方式盼著能鼓勵「中歐工業綜合體」進一步發展呢。
不過呢,榮鼎集團的歐中問題專家 Noah Barkin 講啦,這可能會給歐洲帶來風險哦,「要是歐洲汽車業一直跟中國深度融合,可美國汽車業卻跟中國完全脫鉤了,那很有可能會讓歐盟和美國之間的雙邊關系變得緊張呢。」實際上呀,自從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因為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而被嚴重削弱之後,歐洲對美國的出口可是中國出口的兩倍呢。
不管咋說呀,歐洲那最有全球競爭力的傳統汽車產業,現在透過合資企業跟中國汽車業那可是緊密地交織到一塊兒啦,根本就很難脫離出去。就像咱中國人常念叨的 BBA,奔馳、寶馬和奧迪,它們其實都是歐洲超暢銷的汽車品牌呢。現在在中國市場上,這些品牌那可是最受歡迎的啦,它們在中國市場上占了很大的份額,還獲得了長期的利益呢。就比如說奧迪汽車的母公司大眾汽車(Volkswagen),它大概三分之一的銷售以及很大一部份利潤都來自中國呢。
另外呢,在新能源汽車逐漸崛起的這個大趨勢裏,BBA 已經把最大的那筆投資都押在了中國市場上,他們的意圖就是想在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競爭的時候,能夠獲得全球性的產業方面的優勢。
這裏面還有一個更關鍵的緣由,那就是歐洲人對於現代化工業技術的理解更為深刻。
制造業在歐洲經濟總產值裏占 15%呢,在德國經濟總產值裏占 18%呀,可在美國經濟總產值中制造業才占 11%,這就體現出現在中國在高科技工程工具和機械方面那可是很專業的啦,這些工具和機械對中國的崛起幫助可大啦。中國企業的工業機械和器材產量都超過美國、德國和日本對手的總和啦,像 30 年前的美國那樣的對手,歐洲怎麽能忽視呢?
現在的美國哪能跟這比呀?
德國汽車業的 Ferdin and Dudenhoeffer 專家講哈,咱中國今年的電動汽車產量有可能達到 700 萬輛嘞,比去年的 500 萬輛那可是高多啦,可歐洲今年大概就只能生產 120 萬輛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明顯比去年的 150 萬輛要低。這種規模上的優勢呢,已經讓中國生產商在像電池技術這類電動汽車技術方面,比國際競爭對手明顯要領先啦。
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呢,因為技術跟不上,還受著貿易保護,價格又高,所以美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以後肯定會比中國落後,也會比歐洲落後,這對歐洲的電動汽車來說依舊是個大機遇;過去,中國一直很歡迎外國投資這種引進新技術的方式,不過現在呢,越來越多的歐洲專家都覺得,現在的情況是:歐洲特別渴望(從中國得到)反向的技術轉讓。
要是杜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那對歐洲制造業而言,絕對是個大風險呀,所以呢,歐洲就不得不對中國更開放些,好去對沖這種風險。就像 Ferdinand Dudenhoeffer 講的那樣:「中國制造商能幫我們更快邁向未來……增長迅猛的大市場是亞洲,而非美國。」
在利潤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這也將是歐洲人和中國人最終的共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