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開催債行動啟動,誰會因此慌亂?
公開催債的首度亮相,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焦慮?
這則公告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長期以來,許多人或許認為地方財政局資金充裕、決策果斷,不至於在公共場合催收債務。然而,武漢市財政局和武漢長江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近期在【長江日報】刊登的聯合催款公告,打破了這一認知。透過報紙這種公開形式催收債務,在中國地方財政的操作歷史中十分少見,然而如今卻成為了武漢市財政局的現實手段。
公告中提及的債務單位多達259家,涵蓋範圍廣泛,從政府部門、國有科研機構到民營企業,涉及金額從數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這不禁讓人思考,到底是什麽原因讓這些單位長期欠款,甚至到了需要公開催債的地步。有評論指出,地方財政局選擇公開催債,恐怕是在資金壓力極大的背景下別無選擇的舉措。如此高調的行動,一方面顯示了財政緊張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體制內單位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或許也難以按時履行付款義務。
土地財政滑坡,債務問題浮出水面
有人分析,武漢的此次催債與中國多地財政困境息息相關。土地財政一直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近年來,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以武漢市為例,2019年的土地出讓收入為1766億元,2020年上升至1860億元,2021年進一步攀升至1945億元。然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碼驟降至906億元,幾乎減半。這一趨勢在全國範圍內同樣存在,據財政部數據,2022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6.68萬億元,同比下降23%,與前幾年的8.7萬億元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直接影響了地方財政收入,特別是在土地出讓金依賴較高的城市。隨著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持續推進和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地方財政在短期內面臨巨大壓力。由此,公開催債的舉動便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而武漢不過是這一現象的冰山一角。
樓市的寒潮不僅波及地方政府,還令相關行業感到擔憂。新房庫存同比增長、二手房掛牌量激增,顯示市場對房地產的需求疲軟。面對這種局面,行業人士開始頻頻發聲,希望透過政策幹預扭轉局勢。
房地產行業的救市建議:能否化解危機?
近期,「吳、劉獻策救樓市」的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財經作家吳曉波提出,房地產行業對地方政府、銀行及幾十個關聯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關系到上億人口的生計。他建議透過明確房產稅政策、調整產權年限、降低房貸利率等一系列措施來振興樓市,刺激內需。吳曉波的核心觀點在於,只有房地產市場恢復信心,地方財政和相關產業才能逐步走出困境。
另一位財經評論員劉曉博則直言,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他指出,房地產行業對全國財政收入的貢獻率接近40%,一旦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將對整體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主張透過貨幣政策支持、房地產稅試點等手段,進一步啟用樓市。此外,他還強調,盡快推進房地產稅試點方案,有助於消除市場對該政策的恐懼,穩定市場預期。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帶來的不僅僅是財政收入的減少,還意味著未來發展空間的壓縮。因此,無論是透過政策調整,還是透過債務催收,地方財政都在尋求解決目前財政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