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從百億估值到破產清算,斯微生物遭遇資金困境、實驗停滯雙重承壓,國產mRNA疫苗三劍客走向沒落?

2024-10-19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於娜 北京報道

從估值百億跌到1億無人接盤,斯微生物正式開始走入破產程式。

日前,曾經的mRNA疫苗明星公司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斯微生物」),被裁定進入破產程式。公開檔顯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釋出公告稱,本院據債權人申請於9月20日裁定受理斯微生物破產清算一案,並於2024年9月24日,指定北京金誠同達(上海)律師事務所為斯微生物管理人。

然而,斯微生物創始人以及財務負責人李航文目前人在國外,並且有可能帶走了公章。對此,10月12日,斯微生物時任董事長兼CEO沈海法對外界表示,「(破產)管理人進來了,我們目前在積極協助管理人做工作。我一直對拯救斯微有信心,希望公司能重新站起來。」但對於公司公章等情況,其表示不清楚。斯微生物之所以開啟破產程式,是因為其暫無財產可供執行此前的判決。

【華夏時報】記者隨即撥打斯微生物公司電話求證,截至發稿,始終無人接聽。

Biotech創新藥醫學顧問曹博對本報記者分析稱,「斯微生物作為國內較早開展mRNA技術研發的企業,其發展歷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mRNA企業的一些共性問題和挑戰。而導致斯微生物走入破產程式的,是前雇員提起的勞動仲裁。」

壓垮斯微生物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破產清算申請裁定書,斯微生物走上破產清算的道路,主要是因為公司無力償還前期裁決中的勞動仲裁款項以及其他債務。

2023年11月,上海市浦東新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終局裁決,要求斯微生物支付111名員工的薪金、經濟補償金等。其中包括袁強、戴張祺兩人的薪金、年假及調休折薪薪金等。2024年4月,債權人袁強和戴張祺因斯微生物未能清償到期債務,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在袁強向法院申請執行期間,浦東法院認為斯微公司暫無財產可供執行,經強制執行程式仍未清償,認定斯微生物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法院於2024年4月24日做出執行裁定書,裁定終結此次執行程式,並接受了袁強和戴張祺的破產清算申請。

據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公告,指定北京金誠同達(上海)律師事務所為斯微生物管理人,要求斯微生物的債權人在2024年12月20日前,向金誠同達申報債權。

據了解,上述仲裁涉及袁強及戴張祺的薪金、經濟補償金、年假及調休折薪薪金,合計約8.4萬元。事實上,對斯微生物而言,累累負債致無力支付補充。天眼查顯示,斯微生物涉及47筆債務,總計6382.68萬元。其中自然人債權占比26.5%,企業債權占比6.2%,其他類別債權人占比67.3%。

對此,知名刑事辯護律師、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表示,「據【破產法】第二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 因此公司破產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資產不能清償債務,第二個是公司喪失清償債務的能力。通常法院受理公司破產申請的,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破產,在破產流程中如果出現了債權人和解或者持股10%以上的股東申請破產重整並成功的,公司都會存續;進入破產流程後,破產管理人將會接管公司事務,清算債權債務,而李航文帶走公章可能會給破產管理人帶來挑戰,但破產管理人有權請求法院采取其他替代方式來確保公司事務的正常進行。」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斯微生物走向破產重組,斯微生物旗下的臨床批件、專利和工廠等最終歸屬權將被關註。公司官網顯示,斯微生物擁有LPP的技術優勢和專利壁壘,旗下各類別管線曾在全球範圍內的推進工作仍然在開展中。例如2023年3月,由斯微生物自主研發的mRNA腫瘤藥物SW0715的新藥臨床試驗(IND)獲CDE受理。2023年10月,曾公布狂犬mRNA疫苗的研發進展。今年3月,斯微生物公布關於滯留型mRNA疫苗增強對新冠變異株的免疫應答的最新研究進展。

沒落的「國產mRNA疫苗三劍客」

天眼查顯示,斯微生物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首批開展mRNA藥物研發和mRNA腫瘤精準疫苗人體臨床試驗的創新型企業之一。不過直到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暴發,mRNA疫苗才成功破圈進入公眾視野,斯微生物也逐漸成為眾多明星資本加碼的物件。

據悉,斯微生物一共完成了七輪融資,截至2023年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3億元人民幣。公司在上海建立了5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年產能達到4億劑,覆蓋多達20余條產品管線。產品涉及腫瘤疫苗和傳染病疫苗等多個領域。

直至2023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因外部客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已無新冠疫苗需求,為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天慈工廠已暫停試執行,相關人員待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員維持工廠的基本營運、現場看護等工作。

對此,曹博指出,斯微生物在研發和商業化階段之前,過度投資於大型工廠建設,這可能加劇了其財務困境,同時公司一直未能實作產品的商業化。而在相似的商業邏輯下,「國產mRNA疫苗三劍客」幾乎同時走向沒落。

2020年6月,沃森生物/艾博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成為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mRNA疫苗;第二家即為斯微生物;第三家獲批的是艾美疫苗旗下的麗凡達生物,獲批時間為2021年3月。在此背景下,業內將首批試水國產mRNA疫苗的企業,即斯微生物、艾博生物、麗凡達生物,並稱「國產mRNA疫苗三劍客」。

但遺憾的是,國內首款獲批的新冠mRNA疫苗花落石藥集團。在2023年3月22日,石藥集團宣布新冠mRNA疫苗(SYS6006)在中國獲納入緊急使用。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始終未能獲得批文也為三劍客的沒落埋下伏筆。

據悉,艾博生物沃艾可欣(ARCoVax)作為首個獲批臨床的mRNA新冠疫苗最被業內看好,和斯微生物一樣,在2020—2021年間,經歷了多輪融資,其投後估值達到約190億元。自2020年9月,沃艾可欣獲得印度尼西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批準的緊急使用授權後,艾博生物的合作方沃森生物就再未披露過該疫苗的臨床進展。

隨著獲批進展停滯不前,2024年6月25日晚間,沃森生物宣布終止與艾博生物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和帶狀皰疹mRNA疫苗的技術開發合作,並簽署【終止協定】。從艾博生物的官網資訊顯示,其管線中,除了新冠mRNA疫苗進展較快,其它相關管線最快只到I期臨床階段,這意味著即使艾博生物想要掉頭轉型也頗為乏力。

而「三劍客」中的第三家企業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三個獲批臨床試驗的mRNA新冠疫苗。2021年3月,麗凡達生物研發的mRNA新冠疫苗獲臨床試驗。2021年5月底,艾美疫苗完成收購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控股50.1546%,交易總額達到10.43億元。但在2024年3月,艾美疫苗釋出的業績預告中指出,2023年凈虧損可達到18.1億元至19.9億元,較2022年2.3億元凈虧損擴大了數倍。

對於虧損的主要原因,艾美疫苗指出,鑒於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重大變化,在2023年度結合產品研發進度、市場環境變化及銷售預測等綜合因素對收購控股子公司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形成的無形資產及商譽計提減值損失,介乎人民幣16.5億元至18億元。

對於首批下註mRNA新冠疫苗的資本和企業都並不成功,曹博分析認為,「mRNA疫苗賽道企業的首要價值是產品,而其產品遲遲未能搶占市場先機。此外,mRNA產品的上市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從產品研發到上市需要很長時間,因此資金需求較高,且市場風險較大,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三劍客走向沒落。」

見習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