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何以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強國建設十年調查

2024-07-23財經

編者按: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重要指示,為中國汽車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謀劃了路徑。十年來,中國緊抓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不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新能源汽車高質素發展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也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本報與人民日報記者共同組成特別報道小組,由點到面,從微觀到宏觀,立足國情,放眼全球,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展開深度調研。從本期開始推出「新能源汽車國家名片是如何打造的」系列報道,挖掘經驗、總結啟示,探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密碼。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好用活政策,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使之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開啟了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建設汽車強國之路。

十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從不足10萬輛到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問鼎世界第一;

十年來,中國出台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政策措施70余項,構建起全方位、系統化的支持體系;

十年來,中國形成了自主可控、結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主流車企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90%;

十年來,中國車企自主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多元化技術模式不斷湧現,中國技術開始「反哺」全球;

十年來,中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超1000萬台;

…………

從無到有、由弱漸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何以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強國背後離不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質素強國建設支撐。記者調查發現,「引」「全」「新」「用」「活」五個關鍵詞透視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密碼。

「引」:

用好用活政策,引領產業發展

現代產業的培育壯大,離不開企業參與、市場推動,也離不開戰略引領、政策支持。

20多年前,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正式啟動,在「三縱三橫」研釋出局政策指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蹣跚起步。

2014年開始,中國在前期試點示範基礎上,將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政策擴大到全國實施,涵蓋補貼、稅收、技術創新、投資管理等幾乎所有領域……政策打底、企業築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雙重奏,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回溯政策變遷的脈絡,看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

回到2014年這個關鍵節點,那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只是一株小樹,新枝雖已冒尖,但遠未長成參天大樹。面對徘徊觀望的企業、猶豫不定的市場,如何凝聚共識,堅定信心?

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考察時關於「必由之路」的重要論述一錘定音,從根本上指明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自此,產業上下再無疑慮,市場內外再無顧慮,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宏觀布局,加速鋪展開來:

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的指導意見】,首次系統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體系;

2017年4月,【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占比20%、2035年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中遠期目標;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要求;

…………

產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2016年前後,部份新能源汽車企業被曝「騙補」,引發社會公眾強烈質疑。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公開通報騙補企業,嚴肅整頓行業風氣,但並未中斷扶持政策,而是根據發展情況動態調整,順勢推動補貼政策由普惠式轉向扶優式。

政策的引領和堅守,讓一個新興產業渡過難關,也吸引更多優質經營主體加速入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換來無數弄潮兒破浪奮楫、揚帆遠航。

——梳理政策覆蓋的領域,看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從戰略擘畫到產業生根,需要可執行、可落地的政策體系。新能源汽車產業涉及領域多、覆蓋範圍廣,政策研究與制定「千頭萬緒」,如何統籌協調各部門權責,確保政策務實管用?

2013年,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8部門參加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應運而生,構建起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工作推進機制。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獲得更大力度、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一個全方位、系統化,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體系雛形漸顯:

技術研發端,先後釋出100余項新能源汽車國家和行業標準,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等專項工程,明確研發方向,提供技術支持;

投資生產端,先後釋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關於完善汽車投資專案管理的意見】等檔,新能源汽車投資審批和生產準入管理制度日漸完善;

消費使用端,從減免車船稅、免征購置稅,到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出台電價優惠政策,再到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消費者購車意願更強,使用體驗更優。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累計制定出台70余項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措施,涵蓋戰略規劃、科技創新、投資管理、生產準入、財政補貼、基礎設施等10多個方面。

——沿著政策更新的方向,看到「與時俱進促發展」的改革決心。

戰略定力不等於僵化不變。新產業常常伴隨著新問題,新賽道必然需要新規則。具體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如何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如何滿足日益多元的企業訴求?

答案惟有改革。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大勢所趨。但同時,部份企業智能駕駛等功能失控,引起消費者對安全問題的關註。面對新的治理課題,國家層面陸續釋出【關於加強車聯網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工作的通知】【關於試行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等政策標準,及時規範產業發展。

十年來,改革不停步、發展不停步,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更新修訂也從未停步:

為探索正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路徑,中國從「十城千輛」開始逐步積累經驗,隨著產業技術的提升和規模的擴大,不斷提高補貼門檻,並將補貼標準與產品技術水平掛鉤,推動企業加快技術創新;

為解決傳統汽車產業管理方式不完全適應新能源汽車的問題,中國專門制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政策,在車輛分類、生產資格、企業及產品管理方法上進行詳細部署;

為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中國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套用試點工作,力求透過試點示範工作加速新技術、新模式在地方先行先試,為產業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

隨著與產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調整機制的建立,相關政策更加深入務實、更加精細可操作。政策護航下,一個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拔節成長!

「全」:

以全產業鏈條鍛造全領域優勢

在長三角「造車版圖」中,分工合作的格局加速形成:在上海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設計,並聚集一批芯片、軟件等「車輛大腦」相關企業;在安徽桐城,堪稱「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產量逐步提升;在江蘇南京,新能源汽車完成組裝、走下生產線;在浙江永康,對車內的智能軟件進行測試……伴隨著產量的快速增長,長三角形成了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一輛汽車從硬件到軟件、從設計到生產,都可以在「包郵區」完成。

再將視線投向使用端。安徽長豐縣一名村民算出自家「綠牌車」的「性價比」:每晚11點預約充電,每公裏電費成本不到1角錢,比燃油車的8角錢便宜了不少。支撐「性價比」的,是該縣的「一網一圈」——網是縣有充電港、鎮有充電站、村有充電樁的充換電設施「一張網」,圈是縣域「5分鐘充電圈」。

汽車強國先強基,強基之本,就在產業鏈。

經過這十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貫通了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裝備、補能設施等關鍵環節,產業鏈的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獨步全球。

「全」的背後,是雄厚的制造業托舉。中國是惟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群,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帶動了新能源產業上下遊投資,一個種類齊全、配套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全」的背後,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2023年純電動汽車銷量達668.5萬輛,增長24.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280.4萬輛,增長84.7%……供應多元、開放包容的超大規模市場,為產業發展和新技術落地提供了豐富的套用環境,一個豐富多樣、上下協同、穩定完善的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全」的背後,是開放包容的前瞻布局。對內,放開新能源汽車投資準入管理;對外,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推動產業發展、謀劃產業布局,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努力促成「百花齊放」。隨著跨領域融合、國內外融合持續推進,一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鼓勵創新的產業格局加速形成。

以全產業鏈條鍛造全領域優勢。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制造,再到銷售和售後服務,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本、效率、發展模式和創新能力,在每一個環節實作優勢整合。

——以「全」增效,鞏固有利競爭。

瑞銀證券研究部拆解比亞迪一款電動車型發現,即使將日益嚴峻的貿易壁壘納入考量,比亞迪較傳統競爭對手仍有成本優勢,這得益於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鏈條布局。

行業研究單位數據顯示,依托於產業鏈之「全」,中國主流新能源車企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90%,部份企業超過95%。零部件一站式配齊,大大降低了往來穿梭的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了漂洋過海的未知因素,汽車制造的經濟性、可控性進一步提升。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一成本優勢迅速轉化為有利競爭。在中國產業生態下成長起來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成為特斯拉旗下綜合生產成本最低的工廠。以熱銷車型Model 3為例,其基礎款(後輪驅動版)在中國市場售價不足24萬元,而在同樣建有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德國,售價超過4萬歐元,折合人民幣超過31萬元。

——以「全」塑形,推動集群發展。

安徽合肥,在國軒高科、大眾(安徽)、蔚來汽車等一批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的龍頭企業帶動下,配套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逐步聚集。如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三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在這座城市均有布局,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實作營收近3000億元。

圍繞廣汽埃安一家龍頭企業,廣州番禺區聚集了40多個零配件及相關專案,基本建立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三電」關鍵技術、數碼化智能座艙等領域的數十家上下遊配套企業聚集在周邊,形成了龐大產業集群,也成為番禺首個產值突破千億元的產業。

隨著產業體系日臻完善,集群發展成為鮮明特征。在長三角、珠三角之外,京津冀、西南、中部等多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集群正在形成。聚鏈成群,企業可以共建創新平台、共同攻堅「卡脖子」技術,共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放大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效能。

——以「全」提質,助力產業升級。

從「電動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下半場,汽車也正從移動工具向能源終端和數碼空間轉變,逐漸成為構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關鍵要素。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為這樣的創新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要素和場景,培育出大量優質的創新成果,更為創新成果轉化與套用創造了空間。

在北京亦莊,「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即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五大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正致力於以自動駕駛技術叠代升級助力汽車產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

在河北雄安新區,低碳智能的交通路網雛形漸顯,全國首個規模化區域級數碼化道路已建成153公裏,智能網聯巴士安全(試驗)營運裏程接近20萬公裏。

站在全產業鏈基礎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與能源、交通、資訊通訊等領域技術加速融合,「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將實作新的躍升!

「新」:

以自主創新開啟汽車強國建設大門

十年磨一劍。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汽集團10周年之際,上汽集團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新能源汽車創新「答卷」。5月24日,上汽集團釋出新一代技術底座的創新研發成果:成本降低40%的全固態電池,電耗12千瓦時/百公裏的純電整車,「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電子電器和全棧軟件架構……七大技術底座全面進入2.0時代。

5月28日,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釋出,實作全球最高量產發動機熱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裏虧電油耗2.9升和全球最長綜合續駛裏程2100公裏。在插電式混合動力(以下簡稱「插混」)技術上,中國汽車產業已走在了世界前列。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現在全球每賣出4輛插混車型,就有3輛來自中國品牌」。

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為企業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車銷量較2014年增長280倍,海外銷量較2014年增長13倍。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反超特斯拉,登上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寶座;2023年,比亞迪蟬聯「銷冠」並成為首個躋身全球汽車銷量前十的中國品牌。今年1~6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494.4萬輛,其中比亞迪以161.3萬輛占比將近1/3。

從燃油車時代的跟隨和追趕,到新能源汽車領先全球,上汽、比亞迪的創新發展實踐是個例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如果說新能源汽車是一把開啟汽車強國建設大門的「金鑰匙」,那麽持之以恒、矢誌不渝的創新則是「核心密碼」。

十年來,中國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利時機,在持續深入的創新路上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在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等方面掌握了越來越多的關鍵核心技術,打通基礎材料、零部件、制造裝備、基礎設施及服務等關鍵環節,建成了全球領先的產業鏈供應鏈,為實作「換道超車」積蓄了磅礴力量。

在「三電」技術領域,中國在世界上實作了局部領先。2023年,全球裝車量前10名的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中檔以上主流純電動乘用車車型續駛裏程普遍超過600公裏、行業平均百公裏電耗下降至12千瓦時左右。電機技術從傳統繞組向扁線技術的轉變,碳化矽(SiC)等先進材料在電控系統中的套用,也為提升新能源汽車的能效和續駛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4日,國家首批自動駕駛L3/L4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名單揭曉;6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印發通知,要求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營運,打造高階智能駕駛新場景;7月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五部門公布20個城市(聯合體)為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首批套用試點……這些密集的舉措為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按下「加速鍵」。2023年底,在廣州汽車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表示,當下全球高級別自動駕駛專利中國占比超過50%,中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42%,在智能化、網聯化新賽道取得先發優勢。

「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創新,中國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體系,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產業中心。」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

不只是整車核心技術的創新,圍繞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生產方式可持續創新也在向縱深推進。

長安汽車數智工廠將數碼化的「虛擬工廠」與現實工廠並列管理,部份關鍵制造工藝自動化率已達100%,一分鐘可造完一輛車的所有零件,一小時下線65輛車。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惟一的「燈塔工廠」,其全自動生產線支持混合生產模式,實作生產效率提高50%,交付時間縮短33%,一次驗收合格率提高8%,以及制造成本降低58%。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風向標。」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吳松泉表示,領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正在反哺全球。

前沿創新技術走向世界。在鋰電池特別是固態電池領域,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技術來源國之一。寧德時代,這家從福建寧德走向世界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目前已擁有全球最全的電池技術路線布局。2023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使用量市占率達36.8%,連續7年穩居全球榜首。

技術反向輸出日益增多。大眾集團「牽手」小鵬汽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擁抱」零跑汽車,上汽集團和奧迪聯合開發全新電動汽車……海外車企和供應鏈企業大幅增加在華研發投入,並擴大和中國車企合作,以期補齊在智能、電動等領域的短板。

貢獻汽車標準「中國方案」。在國際汽車標準的起草和制定中,中國憑借在電動汽車和智能網聯領域積累的創新優勢,以及在標準制定層面的豐富經驗,為國際新能源汽車標準法規協調貢獻了出色的「中國方案」。創新的中國標準也在與全球汽車產業互融互通中實作全球引領。

「用」:

以好用耐用激發產業內生動力

第2000萬輛!2023年7月3日,一輛銀色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緩緩駛下生產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步入新階段,從產業化、市場化向規模化、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

從中國第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到產量突破1000萬輛,用了整整27年的時間,而從第1000萬輛到第2000萬輛下線,只花了短短1年零5個月時間。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

從「身在鬧市無人問」到「一朝成名天下知」,這背後是產品的日益豐富、使用環境的持續改善。

目前,中國在售新能源乘用車品牌數量過百,在售車型更是達到幾百款。這些車型覆蓋了從10萬元以下到百萬元以上的不同價格區間,從微型、小型、緊湊型到中型、中大型車,不一而足,涉及純電動、增程式、插混等不同補能形式。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市場上推出的新能源車型日益豐富,消費者的選擇更加多元化。

有得用是前提,用得好才能贏得市場。十年來,全產業鏈協同作戰,高比能量、長續駛裏程的車型不斷面世,充電、換電兩大補能模式競速奔跑,逐步打消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顧慮。

2021年,廣汽埃安AION LX Plus閃亮登場,成為全球首款純電續駛裏程超過1000公裏的量產車。如今,續駛裏程超過1000公裏的純電車型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的焦慮加速破局。

充電方面,一批從800伏特高壓平台誕生的新車型密集亮相,最新超充技術正讓充電時長縮短至15分鐘、10分鐘。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滿電出發,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真實體驗。

換電領域,蔚來也在牽頭逐步拓寬「朋友圈」,探索跨品牌服務。截至目前,蔚來已分別與廣汽、路特斯、吉利、長安、江汽集團、奇瑞、中國一汽、鴻蒙智行等達成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車補能的更多可能性。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釋出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024.3萬台,同比增長54%。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類別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充電便利性提升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容,構建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

新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斷提檔升級,在滿足消費者已有需求的同時不斷創造新的需求,共同促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開拓市場藍海的強大磁場。從夾縫中頑強生存,在市場中完成蛻變,靠品質贏得消費者,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掀起新的國潮熱,更開啟了壯麗的「品牌出海」征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而2014年,這一數據還不到8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超過30%,相比2014年的0.32%,增長了近百倍;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

技術向新,品牌向好,產業向強。十年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經歷了從「置身事外」到「喜出望外」的轉變。新能源汽車市場認可度顯著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成本也得以在大規模套用叠代中快速下降。中國新能源汽車逐漸擺脫政策依賴,不斷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據統計,中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占比已超80%,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足。

「活」:

以開放競爭催生市場生機活力

開放與競爭,演繹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交響曲。十年來,在開放的市場機制和良性的競爭生態共同推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企業「動」了起來,市場也「活」了起來。

隨著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全面開放發展的新時期。

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特斯拉成為第一個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當年12月第一輛整車下線。

特斯拉猶如一條重磅「鯰魚」,攪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池春水」。不僅帶動中國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快速發展,也倒逼本土企業在新技術和新產品上不斷更新叠代。

開放帶來競爭,激發活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你追我趕」的發展熱潮。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傳統車企奮起直追,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百舸爭流、多元競爭、不斷湧現各種可能性的生動圖景。

一批批造車新勢力應運而生,為市場註入新鮮血液。蔚來、小鵬、理想、哪咤……部份造車新勢力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捷足先登、攻城略地,其高科技內容與跨界交融、快速叠代能力,給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蔚來「換電」模式、小鵬自動駕駛……新思維顛覆了傳統造車邏輯,開啟了從產品到服務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

面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大趨勢,傳統車企積極擁抱變化,實作快速轉型。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上汽、廣汽等自主品牌迅速成長、趕超,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生力軍,完成從傳統車企到新能源車企的蝶變。

百舸爭流、充分競爭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了一場「淘汰賽」。落後產能逐漸結束,優質產能加速釋放。

2020年,造車新勢力博駿最先出局,由此拉開新能源汽車產業「淘汰賽」的大幕。這些年,在優勝劣汰這一市場機制作用下,不少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外資企業先後結束。

如今,競爭不斷升級,強度、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競爭在給車企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加快了技術升級、產品更新以及服務的進一步提升。在企業看來,良性競爭既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產業發展的原動力。「競爭將繼續倒逼企業更為深刻地洞察消費者需求,不斷創新,推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東風汽車集團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盧放表示。

中國新能源汽車日益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持續滿足世界各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想象和需求。苗圩表示:「從全球維度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並不過剩。一個名副其實的汽車強國,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一定要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優勢是在開放競爭中錘煉出的真功夫、真本事,從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還遠未達到‘過剩’的程度。」

新征程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正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推動中國實作汽車強國夢,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為全球經濟發展註入更加充沛的「中國驅動力」。

訊息來源:中國汽車報記者 胡軼坤 馬鑫 王璞 孫煥玉

人民日報記者 鄧曉霞 侯雲晨

End

編輯丨閆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