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綠色發展增強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

2024-05-11財經
近期,一些美西方國家、政客和媒體頻繁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就中國新能源產業尤其是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行業所謂「產能過剩」橫加指責。諷刺的是,這些國家一方面頻繁炒作、誇大事實,另一方面又不斷升級抹黑和遏制打壓中國科技創新;一方面指責中國政府發放補貼,另一方面卻加大對其國內新能源相關產業的補貼力度。這種「雙重標準」的論調和做法再次表明,同造謠、汙蔑、中傷中國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是轉移「過剩產能」的老腔調一樣,西方國家總是企圖既維持霸權主義觀念,永遠站在地球「食物鏈」頂端,又自詡站在道義制高點而凸顯其自大和狂妄。
必須深刻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是中國自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有利競爭進而實作高質素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做。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當;綠色低碳技術的劃時代變革、生態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增強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生態財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始終面臨人口規模巨大、人均資源少、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脆弱的現實國情,始終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弓境的雙重任務。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在根本上築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基,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性和韌性。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中國全面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這些戰略性舉措和偉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實作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財富、社會財富的結果,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不僅推動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還為中國實作高質素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一些西方國家曾以所謂「GDP-環境總損害=實際創造財富」質疑中國經濟增長,詆毀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現在,面對全球新增綠化面積1/4來自中國的事實,面對中國透過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打破西方工業文明數百年關於發展和保護的「二元悖論」,實作「越發展越保護,越保護越發展」這一理論邏輯和發展實踐相統一的事實,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則選擇了漠視和淡化。事實上,2012—2021年間,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單位本地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約34.4%,單位本地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生態紅利: 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標識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正是從以老百姓衣食住行為核心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出發,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作創新性突破,使生態環保產業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世界沒有想到,中國在為人民創造天藍、地綠、水清環境的過程中,實作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新舊動能轉換。為了實作精準治汙、科學治汙,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中國在諸如工業煙氣多汙染物協同深度治理、火電廠超低排放、水汙染全過程控制、環境監測自動化與智能化等方面,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帶動了智慧城市、綠色低碳建築、綠色交通、生態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特別是,中國主動將生態環境治理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甚至6G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開辟了數碼生態文明的新賽道,使生態環保產業成為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具示範性的增長點,令世界矚目。
21世紀最深層綠色變革在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出,中國倡導的生態文明是相較於工業文明更高級別的文明形態,是具有現代性概念的人類新文明。隨著工業文明引發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以及人類文明本身的歷史演進,特別是人類對於自然、整個地球和宇宙認識的深化,現代科學技術實作歷史性飛躍,中國倡導和大力實踐的「生態文明」本身既意味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與批判,同時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綠色發展將推動21世紀最大規模、最深層次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這場全面綠色轉型的核心,對新時代的中國而言,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為重要戰略路徑和發展引擎,引領和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本地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方面是透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改變過多依賴增加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實作了中國傳統重化工經濟的「軟著陸」,有力回擊了外界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的說法。另一方面,透過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特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綠色驅動重塑中國發展動力。2023年,中國本地生產總值達1260582億元,較2020年增長近25%。這一數據是中國在向世界鄭重宣告「雙碳」目標後,以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納的背景下實作的。
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偉大成就,是在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占世界近20%人口、擁有14億多人民的中國實作的;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歷史敘事下實作的。這種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的中國式現代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空前偉大的,必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可以說,中國既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國綠」,擴大了全球綠色版圖,又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傳統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軌域,引發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一輪變革。據國際能源署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為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於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超28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這表明,相較於工業文明發展之路,相較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和平崛起、綠色崛起的現代化。
西方國家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不外乎是翻版的「中國威脅論」,目的是抹黑中國、打壓中國、阻滯中國發展,背後的邏輯揭示出資本主義強迫、剝削的非正義性,以及刻意維護全球資本主義剝削體系的傲慢和愚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發端於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勢、新浪潮。誰主動擁抱人類新文明,誰就能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5月10日第2888期
作者:黃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