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自己競爭不過,怪中國產量太高?太陽能巨頭昔日輝煌如何敗北?

2024-10-11財經

如果你在跑步比賽中失利了,你會不會把輸給對手歸咎於對方的速度太快了呢?

正常人都不會這麽認為,但是美國卻幹過這樣的事情,他們以中國產能過剩為由,聲稱中國損害了世界利益,而他們比不過中國。

對此,近日有西方媒體發文稱:「中國不應為我們的工業失敗負責」。

產能過不過剩。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3月27日存取了一家光伏電池廠,並在眾多工人領導的圍觀下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

耶倫指出,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產能過剩導致全球價格下滑,這對美國新能源企業和工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產能過程」原本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指的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超過了需求。

然而,當美國掌握這一概念後,竟將其作為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借口。

對於耶倫的講話,當時在場的聽眾的表情不得而知,但是看到這件事的網友們卻紛紛展開了熱議。

有網友打了一個比方,指出美國只知道推卸責任的行為如同一個舉重運動員輸掉了比賽,不反思自己是否進行了充分的訓練,卻反而責備對手舉起的重量太重一樣。

還有網友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氣候變遷一直是美國的老生常談問題。

他們先前指責中國做得少,而現在中國在引領全球清潔能源發展時,他們又指責中國做得過多?

法國企業家阿諾·貝特朗一語中的,指出問題的根源並非產能,而是存在於雙方之間競爭的不公平性。

美國在競爭時失敗,便以產能過剩為借口。

那麽,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呢?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的光伏產量達到了499GW,而整個制造環節的產能則接近1000GW。

從需求角度來看,業界預計全球裝機容量的需求量難以超過500GW。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生產的光伏器材遠超世界市場需求,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然而,「產能過剩」的定義卻相當模糊。

這裏的產量計算方式是將替換掉的器材計算在內,並且將海外生產的器材也納入其中進行考量,因此歷史占比高達60%,即其中有600GW的產能是過去四年裏新增的。

在過去的幾年裏,中國光伏產業處於一個特殊的轉型階段,正從過去的存量產能向更高效率的產能轉變。

簡單地指著那些被淘汰的產品說存在產能過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對的,但卻不符合常理。

美國認為中國的產品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出口數量過多,他們將「出口多」與「產能過剩」視為同一回事,這違背了客觀規律。

市場本質上是一買一賣的交易,不能期待供需永遠保持平衡。

供需失衡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這實質上是一種淘汰機制,不適合市場的商品將會被淘汰,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然而,被淘汰者卻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因為對手生產得太多,這有何道理可言?

應多從自身尋找原因,而非一味地指責對手。

產品競爭力不足時,美國自身也應該反思,當年它可是太陽能領域的領先者,如今為什麽如此不堪一擊?

美國太陽能的失敗。

最初,太陽能是由美國人發明的。

美國科學家羅素·奧爾於1940年發明了固態二極管的基本結構——p-n結,這為太陽能電池的問世鋪平了道路。

1953年,美國科學家達利爾·查賓、傑拉爾德·皮爾森和卡爾文·紹瑟·福勒成功地研發出了晶體矽太陽能電池。

指甲蓋大小的電池,其生產效率為4%。

隨後,太陽能電池得到了廣泛套用,包括1958年美國發射的先鋒1號衛星,該衛星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太陽能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各大制造商擁有了眾多專利,占據了全球95%的市場份額。

70年代末,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主導成立了「能源部」,宣稱將大力推進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美國幾乎在太陽能領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然而隨之而來的經濟困境打亂了這一計劃。

美國財政狀況吃緊,不得不放松相關限制政策,新能源企業被華爾街交易員強行關閉,能源部也被解散。

與此同時,包括日本、德國、中國台灣在內的許多公司購買了美國太陽能專利,不斷擴大規模,逐漸超越了美國,占據了領先地位。

美國的太陽能為什麽會失敗?是因為經濟因素導致的。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然而即使美國度過了經濟衰退,許多方面依然領先,為什麽唯獨太陽能領域落後了呢?

是不是因為危機之後,對太陽能的研發投入不足?

從1980年到2001年,美國在太陽能領域獲得了大量專利,超過日本,成果顯著,這表明研發投入水平相當高。

導致美國太陽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研發投入的方向不對。

美國主要致力於技術研發,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旨在提升太陽能技術,重新奪取領先地位。

而日本政府則希望企業能夠盡快找到市場出路以盈利,他們願意為此提供財政支持。

在日本企業的政策激勵下,它們密切關註市場動態,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功。

美國研究院專家山緲·漢蒙德曾強調,套用科學與純粹科學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

為愛發電的研發工作雖有其價值,但將其與市場相結合更有意義,這樣不僅可以獲得收益,還可以促進技術進步。

拜登曾於2021年計劃投入350億美元用於清潔能源研發。

雖然350億美元未能使美國清潔能源產業復蘇,但這並非因為研發投入不足,而是因為政府未給予足夠支持以推動行業發展,並未采取正確的策略。

沒有正確的方向,即使投入再多資金也是徒勞。

中國太陽能。

中國正在努力透過提升生產技術來降低太陽能板的生產成本,以此實作目標。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中國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切割工具,以減少浪費並降低原材料損耗。

中國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創新技術,它們的持續發展為中國新能源產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目前,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制作成本已經降低了80%,這讓更多的國家能夠享受到便宜的太陽能。

銷售價格低廉,難免會引來紛爭。

目前,美國財務部部長指責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而早在美國總統加征關稅以阻止進口之時就已經如此。

奧巴馬曾在2012年突然宣布,將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249%,試圖阻止中國太陽能的發展,此時的美國總統正是第44任的奧巴馬。

在他增加關稅後,一些制造商實際上選擇前往中國,而另一些則在東南亞部署生產基地,以進行太陽能面板的組裝。

顯然,實際情況並未按他的預期發展。

美國的阻撓反而使中國變得更加強大。

根據英國伍德麥肯茲咨詢公司的報告,去年中國國內新增太陽能裝機量達到了歐美地區的兩倍,同時中國的制造能力占全球的80%。

該公司大膽預測,到2050年,中國新能源將在全球電力市場中占據一半的份額。

直到今天,中國在太陽能方面的價格優勢依然不可動搖。

今年1月7日,德國之聲報道指出,中國的太陽能元件生產成本降低了42%,無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都無法與之競爭。

根據去年12月的統計數據,中國的太陽能樣版生產成本為每瓦0.15美元,遠低於印度的每瓦0.22美元,更遠遠低於歐洲的每瓦0.3美元和美國的每瓦0.4美元。

伍德麥肯茲的副總裁內爾表示,中國的成本優勢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國際上的任何競爭對手企圖取代中國都是無濟於事的。

中國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

一篇題為【中國不應對中國的工業失敗負責】的文章,於10月7日在瑞士【日內瓦論壇】上發表,並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彭博社專欄作家戴維·菲古連在文章中分析了美國失敗的原因。

他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談起,當時歐洲和美國才是太陽能發展最為興盛的地區,而中國仍然從事手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許多光伏矽被歐洲和美國商人出口到中國,這些商人因此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然而,很快中國的小企業和老工廠相繼發力,光伏產業開始興起,歐洲和美國的失敗也接踵而至。

菲古連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光伏政府補貼、獨立研發密切相關,但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生產商的堅韌不拔,以及政府長期支持綠色生產事業的決心。

總之,中國光伏的成功在於一直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真正重視環保問題。

而美國一向只關註經濟,在有利可圖時,他們對環保的呼籲比任何人都高,但在認為無利可圖時,就會選擇沈默。

既然清潔能源本身就是為環保而誕生的,對環保缺乏信心,又怎能實作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