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港媒:中國出口表現亮眼是由生產力推動

2024-05-08財經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5月6日文章,原題:揭穿中國產能過剩的謬論 過去4年,中國很多出口從發達市場轉移到了「全球南方」,同時在「全球南方」地區建設生產設施,再出口到發達市場——這樣做規避了美國對大部份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

西方經濟學家揣測,中國出口成就的背後一定有些不光彩的東西。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的一位負責人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人民幣的實際貶值「顯然促進了中國出口的增加」。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匯率)不降反升,其指數從1994年的50上升到現在的90。過去兩年,實際匯率有所下降,但下降振幅遠不及日元。

此外,盡管日元匯率大幅下跌,其出口卻停滯不前,而中國的出口大幅躍升。這樣的比較是合理的,因為中國和日本在汽車業直接競爭。

中國的電動汽車滿足了「全球南方」對便宜、可靠的小型汽車的需求。福特公司的T型車問世於1908年,售價為850美元,與美國當時的人均GDP大致相當——這正是普通民眾市場汽車的合適價位。在「全球南方」,中國的電動汽車也達到了類似的價位。電動汽車價格的大幅下降不是因為貨幣波動,而是因為汽車生產的規模效應。中國去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由於規模經濟,福特T型車在1925年售價僅250美元。中國在短短幾年就完成了福特所做的一切。

值得註意的是,過去4年,中國對發達市場的出口沒有太大變化,而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翻了一番。與此同時,美國從「全球南方」的進口與中國對「全球南方」的出口增長同步。顯然,中國對「全球南方」的出口推動了低收入國家建立生產能力,從而支持了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市場的出口增長。換句話說,中國不是簡單地向「全球南方」國家出口消費品,中國還在那裏建設基礎設施和制造業。

總之,所有的證據都表明,中國亮眼的出口表現是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套用投資所帶來的制造業生產力所推動的。(作者戴維·戈德曼,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