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山東培育世界一流化工企業,2027年過千億元化工園區達10家

2024-02-05財經
記者 楊璐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動全省化工園區高質素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山東將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以高質素發展為主題,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著力打造化工產業高能階載體平台,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化工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意見】明確,到2027年,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達到10家,7家園區進入全國30強,應入園化工企業入園率提升至60%左右,園區營業收入占化工行業比重提高到75%左右,90%以上的化工園區達到較低安全風險等級(D級),園區一般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不低於92%,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
支持產業集聚等園區適當擴容
【意見】提出,最佳化拓展發展空間。落實【山東省化工園區擴區管理辦法(試行)】,嚴把標準程式,嚴格擴區條件,強化業務指導,規範實施園區擴區,支持布局合理、管理規範、產業集聚、安全環保水平高、開發面積占比高的園區適當擴容,為專案落地提供承載空間。創新園區管理方式,將化工重點監控點逐步納入園區,加強並點擴區後統一規範管理。
山東化工園區將實施封閉化管理,建立完善的門禁和影片監控系統,對出入園區的人員、物流、車輛行駛路徑實施全過程監管。
同時,完善治汙設施配套,園區內廢水做到應納盡納、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實施線上監測監控和遠端閥門控制。新建專案按照雨汙分流、「一企一管」有關規定建設排汙管道,已建成專案按照「一企一管」或「同類共管」加快改造提升。鼓勵同步建設再生水回用設施,提升再生水回用率。強化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建立完善的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管控體系。
產業鏈「建延補強」,加快產業高端發展
【意見】推動產業鏈「建延補強」,加強園區企業梯度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加快產業協同鏈式發展。
對標一流化工園區,每個園區確定1—2個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產業鏈條,構建「產業有主導、園區有特色」的發展新格局。支持擁有兩個化工園區的縣(市、區)對園區進行整合,實作資源最佳化配置,並按照國家園區管理政策進行規範。
山東將實施園區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培育更多「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和產業鏈領航企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塑強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提升集聚力和引領力。
同時,按照「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要求,建立園區重點專案庫,加強動態管理,實行梯次推進。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強化產業鏈縱向銜接配套和橫向協同聯動,重點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高能階專案。實行全過程跟蹤服務,積極協調要素指標保障,推動專案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
園區內規上企業研發投入
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左右
【意見】提出,力爭建立5個以上高端化工領域省級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
山東鼓勵園區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投入增長機制,園區內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左右。支持「鏈主」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透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深化產學研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礎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支持高端化工產業鏈打造全省統一的質素基礎設施建設體系,集聚優勢資源,推動企業在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
引育高端產業人才方面,拓寬高水平人才引育渠道,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不斷提高技能人員能力素質。探索建立園區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環境。
推進智慧化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智能工廠、數碼化車間建設,提高園區內企業智能制造水平。啟動建設一批智能化改造專案,加快數碼賦能。深入開展智能化改造標桿選樹活動,實施「智改數轉」對標提升行動,優選對標園區,聚焦短板弱項,逐項改造提升,提高園區智能化整體水平。
加快企業入園,促進集約集聚發展
【意見】提出,采取標準倒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措施,加快園區外化工生產企業進區入園,推動化工行業集約集聚高質素發展。
山東將嚴控園區外新建化工專案。嚴格執行【山東省化工行業投資專案管理規定】,除有機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化妝品制造、口腔清潔用品制造、橡膠制品業以及環評類別為報告表、登記表的非危險化學品專案、海水或富鹽水提取溴素、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等領域外,原則上不得在化工園區和化工重點監控點外新建、擴建、改建化工生產專案,新建化工專案必須在化工園區內進行選址布局。園區外非重點監控點化工企業,可以在原廠區就地實施環境汙染治理、安全隱患整治、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改造專案,不受投資額限制,原則上不得新增產能。
同時,建立健全園區內企業結束機制,推動園區內勞動密集型和產業鏈關聯度低的非化工生產企業逐步遷出或轉產。推動園區內非化工企業與優質化工企業開展合作,實作園區內非化工專案向化工專案轉型。支持優質企業整合重組低效產能,推動存量最佳化,提升發展質素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