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再強調一下,新會陳皮:三分看皮品,七分靠陳化

2024-05-26三農

時至今日,雖然新會陳皮的名聲出圈了,但真正熟悉新會陳皮的消費者並不多。過去很多人了解新會陳皮,但也是僅限於知道新會陳皮的名字,大部份也是不知道「新會」在哪裏,所以在市場並不熟悉產品的前提下,大眾對其的定義也是「相對模糊的」。

這時候大眾對於新會陳皮的認識,無非就是攝取於行銷端的內容,也就是賣家的傳授。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會陳皮跟茶葉是混淆在一起,因為缺乏知識體系,大部份人只能根據茶行業的玩法去定義、去行銷、去倉儲,老李不能說其不對,只能說是套用不適合。

一片好品質的新會陳皮,應該具備幾個特點,首先是生柑皮時的品質要好,其次是陳化過程得當,第三是保存過程沒異常。但眾多消費者往往容易忽略陳化,而過分地看重柑皮產地,而選擇性地忽略陳化。

針對上面的一些市場觀點,老李提出了「三分看皮,七分靠陳」的觀點,本文將進行深入和認真的分析。

新會陳皮門店前的各年份陳皮

老李經常跟讀者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柑皮的品質重要還是新會裏面那個產區重要?其實這個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問題,即柑皮的產地其實也是決定品質的條件之一。

一線產區之所以是一線產區,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線產區的水土條件好,種植出來的柑皮品質,同樣一線產區的農業技術也沿襲了老一輩的耕作知識,所以綜合來說柑皮的品質會更優質。

但這裏需要前置一個條件,就是需要在二十年前,當一線產區還是農業主產區的時候,其水土、技術等優勢也是毋容置疑的,不過隨著近十多年來新會城市的擴張,一線產區的農田被高樓住宅取而代之,傳統紮根於一線的柑農也因為土地緊張問題紛紛外遷到二三線產區後,很多掛著一線產區的柑田已經名存實亡,甚至出現了掛著一線的名義銷售其他地區柑的行為。

人為造舊造假的陳皮

所以無論是一線還是二線三線,老李一直強調還是關註新會柑的品質。

新會柑在成為新會陳皮前,它先是一個生長在柑樹上的農產品。農產品就必然受到先天品種、水土和後天的種植技術等影響。老李認為只要符合新會三水通融的水土特征的、種植管理條件優質的、病蟲害少的柑園,不管是不是在「一線」的行政區裏面,都是優質的柑園,其出產的新會柑也必然是優質的。

因為陳皮的陳化,是需要柑皮自身來提供物質基礎的,如果用作陳化的柑皮本身就營養不良,那麽陳化出來的陳皮必然是品質不過關的陳皮了。

新會地區銷售的新會陳皮

許多朋友理解的「陳化」,就是把陳皮放好了,密封保存好了,陳皮就會自身氧化和陳化,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陳化」一詞對消費者的誤導。

陳皮的陳化,用科學的說法,就是透過控制其陳皮自身含水量,來達到氧化後物質轉化的目的。陳化環境簡單來說就是溫度在26℃左右,陳皮環境的相對濕度50%左右。如果陳皮長期處於這樣的濕度和溫度中,就可以達到持續陳化的效果。

經過3年到5年的陳化,陳皮的物理外觀和味道都會有顯著的變化,如新鮮的果香味會減退、糖分和甜度會降低、果皮質素變輕、香型從散發狀轉化為收斂的陳香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透過陳化來達到。

新會陳皮的斷面

當然,普通的讀者朋友們家庭中,是很難以達到至優 陳化條件的,那麽就需要改變思維,防止黴變等情況的出現,畢竟陳化可緩慢一些,但一旦陳皮蛀蟲或者發黴,就不可逆轉了。

所謂「三分看皮,七分靠陳」,陳皮的「陳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陳化把握到位的柑皮,即使「產區」不及核心的柑皮,也可以變得十分優質;相反,如果是不註重陳化的柑皮,哪怕是來自一線二線產區的柑皮,最後的陳化結果都不會理想。

目前很多讀者都是盯著新會的某個產區、某個產地、某個村落下手,當然這並不是「錯誤」的選項,相反,好的產區尤其先天水土優勢和種植經驗,可以帶來柑果品質的保證。

但從陳皮角度上看,新會柑從開花結果到采摘,前後經歷的一年時間,只是其需要多年陳化中的一小部份時間,因此在新會陳皮的整個生命線上,陳化對陳皮品質的影響占比就顯得更重要了。

當年新曬幹的新會陳皮

老李經常舉例說,新會陳皮是陳化的結果,而陳化的原材料就是柑皮,好比「面粉」和「麪包」的關系——柑皮是面粉,「好面粉」自然是做「好麪包」的關鍵,但麪包的烘焙也是重要的技術活,而陳化就是「烘焙」的環節。

柑皮(面粉)變成陳皮(麪包),中間烘焙制作的過程,就是「陳化」,這就是老李提出的「三分看果品,七分靠陳化」的觀點。

老李認為,陳化這門功夫的成本,往往比柑皮的成本要高,多年的控溫控濕度,到防黴防蟲,再到耗損分揀,翻曬搬運等等,各個環節都是陳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所謂「功夫皆藏於細節」,對於新會陳皮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希望讀者們不要再簡單地以為「陳皮就是堆在一起擺放就行了」,畢竟好的新會陳皮,的確是需要功夫去陳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