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打造百億級糧油食品產業鏈,將「通道經濟」轉化為「產業經濟」

2024-01-16三農

匡科 瀘州觀察 郭蕎璐

近日,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廠區大門,一輛輛貨車裝著豆粕滿載而出,隨即又有一輛輛貨車空廂而進。

瀘州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一輛輛裝著豆粕的貨車正在排隊過磅。(郭蕎璐 攝)

與此同時,裝載著約5000噸進口大豆的貨船「吉祥919」從江蘇揚中抵達瀘州港。這批大豆將很快投入生產,加工出新的豆粕和豆油。

貨車貨船,往來不息。「目前公司每天豆粕發貨量是50至60車次,油脂是15至20車次。由於年底畜牧業備貨量大,2023年10月以來,我們每個月的加工量是6萬噸,比淡季增長了一倍。」瀘州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永述說,自2020年正式投產以來,公司共加工進口大豆150萬噸,每年加工進口大豆的數據均在遞增。

近年來,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積極打造百億級糧油食品產業鏈,充分利用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的優勢,圍繞糧食儲備加工產業做文章,吸引一批龍頭企業落戶,相關產業專案陸續建成投產,一個集糧油加工、倉儲、物流、貿易於一體的大糧油產業鏈正在形成並不斷完善,將「通道經濟」轉化為「產業經濟」。

完善產業鏈條

促進糧油食品產業高質素發展

自2023年11月28日開園以來,瀘州港鴻雲糧食產業園瀘州鴻雲大米加工廠的機械化制米生產線一直繁忙,去石、篩分、碾米、拋光、色選……各個工序全部自動化完成,各生產環節緊緊相扣,稻谷源源不斷地被加工成大米。

瀘州港鴻雲糧食產業園瀘州鴻雲大米加工廠。(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 供圖)

「我們的品牌大米口感好,顧客回購率比較高。截至目前,加工廠已加工大米近600噸,第一批次的成品將運到重百超市和周邊一線經銷商處進行銷售。」談起當初選擇落戶瀘州的初衷,瀘州鴻雲大米加工廠廠長張連仲表示,瀘州港鴻雲糧食產業園依托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便利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資源優勢,吸引一批具有共同發展願景和市場競爭力的糧食企業,提高糧食產業附加值,透過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提升整體競爭力,帶動四川及周邊地區糧食加工產業轉型升級。

打造百億級糧油食品產業鏈,中海糧油專案的投產和瀘州港鴻雲糧食產業園的開園,讓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有了產業鏈的頭部企業和關鍵節點企業,而糧食儲備也是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12個高20米、單體儲糧可達8000噸的淺圓倉整齊排開,數萬噸小麥、玉米和稻谷靜靜躺在倉內,享受著18℃至24℃的恒溫……作為省級最大儲備糧倉,四川糧油西南食谷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建成20萬噸糧食倉庫,現已承儲省級儲備糧10萬噸。該公司董事長文恬武嬉介紹,公司處於糧食產業鏈的中間環節,負責承接中央、省級及其他地方政府功能性糧油儲備及相關的糧油輪換,輪換出去的糧食分別運往周邊酒廠、飼料加工企業,由於大部份是外地入川糧食,輪換出去的糧食本地只能消化一部份,瀘州港鴻雲糧食產業園建成後,在原糧供應方面能為公司提供貨源。同時,輪換糧食就近在本地進行轉換和消化,對企業來說可以節省物流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做大產業體量

建設長江上遊最大進口糧食加工貿易中心

為了提升產業價值鏈,近年來,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一體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增加多元化糧油產品供給,建成並投產了中海糧油70萬噸進口大豆加工、中信建設150萬噸進口糧食加工等專案;新引進鑫渺森1萬噸進口牛肉加工專案、芯元一12萬噸進口原糖加工專案。

四川糧油西南食谷有限責任公司糧筒倉。(郭蕎璐 攝)

目前,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糧食加工產能已突破200萬噸,專用糧油倉儲規模達50萬噸以上,吸引了廈門建發、華西希望等20余家糧油貿易企業紮根開展業務。2023年1至11月,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糧油食品產業營業收入48億元、同比增長17%。

「我們從2015年開始進口糧食,2019年進口糧食達到15萬噸、2020年進口糧食達到42.5萬噸、2021年進口糧食達到77.1萬噸、2022年進口糧食突破百萬噸大關,達到104.65萬噸、同比增長35.8%,瀘州進口糧食量常年穩居長江上遊港口第一位。2023年1至11月,已實作進口糧食116.6萬噸、同比增長27.8%,預計全年進口糧食將突破130萬噸。」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經濟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有信心在「十四五」期間實作進口糧食突破200萬噸,在長江上遊乃至全國各個進境糧食口岸都位居前列,建設長江上遊最大進口糧食加工貿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