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宜興這所紅色橋梁——西鋤橋

2024-01-24三農

————西鋤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期,西鋤村在宜興農業上是很有名氣的,不僅田種的好,收成好,重要的是非常重視農村建設。農民的住房從那個時候就領先於宜興所有的鄉村,今天尚能看到那個年代有序安排的房子。集體化制度應該說在這個村得以充分體現出了優越性。

今天我們看到的橋就是1957的作品,雖不是古橋,但,它是在原古橋的地基上建造,而且因地制宜采用人工小窯燒制的青磚,作為拱券主材,真正的「土洋結合」,小橋既能走拖拉機,小汽車,更可以讓村民的單車,板車通行而不花太多氣力。

我在西鋤村為此橋作過一些走訪,據幾個老人回憶,原西鋤橋是石頭拱形橋,因為不能走拖拉機,加之老橋也需要徹底修建,所以才有今天的橋。當年的老橋是西側村的大戶以及全體村民捐資建造的,橋北留有功德碑(石碑),捐資者的姓名,捐款金額全刻在碑上,由於時間久已經很模糊了。問起他們是否對拆古橋有無意見或遺憾,他們幾乎都認為應該拆,現在的橋好。

我很能理解他們,畢竟橋是拿來走,給人省時省力的,好看或歷史與他們沒有關系。我想,這很現實,也很對。

什麽年代造什麽樣的橋,西鋤村就是最好寫照,老橋北岸,有昔日的蔣氏祠堂(老房子仍在),我想,這是西鋤人對老橋的念想,同時今天的橋算起來也已60多年了,它不僅仍然堅固,而且還在方便西鋤村人,並與他們一道朝朝暮暮,日出日落,見證西鋤村的歷史。

西鋤村在南新乃至宜興來說,一直是個出人才的地方,其中蔣姓據考證是東漢蔣澄、蔣默後人與蔣介石是同宗(也傳蔣默死後墓地在西鋤村)。另外,現江蘇省作協章建華是西鋤村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橋的沿革一定與時代相關,一定與人文相關。我們今天歡喜老橋,是因為我們有了新橋。老橋只是一種陪襯,一種視覺享受而已。

圖文原發表於20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