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每經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農發所所長魏後凱:縮小地區差距不是單純追求GDP的空間均衡,重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024-03-11三農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今年2月3日,中央一號檔對外釋出,提出了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學什麽?縣城在新型城鎮化中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應該怎麽看最佳化村莊布局?如何來激發農村的消費潛力?給農民發錢刺激消費是否可行?

帶著這些問題,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進行了專訪。

談及擴大農村消費,他認為擴大農村消費確實具有較大潛力,但是要合理評估這個潛力。而擴大農村消費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

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NBD:此前,中央一號檔強調要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但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明確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您認為這是否意味著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

魏後凱: 2020年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標誌著中國「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由脫貧攻堅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

2022和2023年中央一號檔的標題主要是針對當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來展開。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要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檔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兩個確保」即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是底線;「三個提升」就是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兩個強化」就是要強化科技跟改革的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這裏要強調的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檔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學習什麽?要學習它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這是第一點我們要把握的。

第二,過去我們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但是今年的提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裏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過去我們工作的重心是脫貧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我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轉移,但是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有了新的表述就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就不光是產業的振興,還包括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方面面。

另外,今年比較強調「有力有效」,也就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提高效果,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地來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要推動縣城向現代化小城市方向發展

NBD:中央一號檔提出,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當下,縣城在新型城鎮化中應該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魏後凱: 要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兩個「車輪子」。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縣城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縣鄉村之間的分工協作,因為縣城、鄉鎮跟村莊之間的功能定位不一樣。

縣城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縣城是一個縣域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是連線城跟鄉的紐帶和橋梁。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縣城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已經具有較好的基礎,在很多指標上跟城市逐步趨近。所以它是未來吸納新增城鎮人口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縣域範圍內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同時還是縣域內綜合性的服務中心和治理中心。

縣城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根據我們農村發展研究所對進城務工人員落戶意願進行的調查,排在首位的是縣級市和縣城。所以我們認為,未來新增加的城鎮人口中,有相當一部份需要依靠縣城來吸納。

下一步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要強化縣城的中心功能,提高它的綜合服務能力,包括對全縣域範圍內城鄉居民的綜合服務能力。同時,要按照現代化小城市的標準來對縣城進行規劃建設。現在有一些規模較大的縣城,其城區人口已經達到幾十萬,實際上平均規模10萬人就已經不小,因此要推動縣城向現代化小城市方向發展。

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 最佳化村莊布局

NBD: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您怎麽看對村莊布局進行最佳化調整?

魏後凱: 這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註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村莊布局進行最佳化調整是未來一個大的方向,現在的問題是怎麽把這件好事辦好。

為什麽要對村莊布局進行最佳化調整和引導,這與城鎮化有關。城鎮化是現代化的一個標誌,是不可阻擋的一個大趨勢。中國的城鎮化到目前為止還遠沒有完成。

根據相關研究,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有望達到74%左右,屆時鄉村人口將減少到約3.65億人;到2050年,城鎮化率將可能接近80%,屆時鄉村人口將進一步下降到2.8億人左右。

2023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 數據來源:同花順

正因為如此,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會不斷向城鎮包括縣城和建制鎮鎮區集中,鄉村人口趨於減少,意味著未來村莊數量也會減少。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行政村、自然村數量基本呈持續減少的趨勢。這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怎麽來避免投資的浪費,是按現有人口來進行公共資源、基礎設施的配置,還是根據城鄉人口的變化趨勢來最佳化村莊布局和公共資源配置。

今年的中央一號檔已經說得很明確了,要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最佳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

按照這一部署,在最佳化村莊布局的過程中,有的村莊可能要合並,有的村莊可能會成為城市的一部份,也有相當一大部份村莊會繼續保留為村莊。總體上講,我們要按照未來城鄉的常住人口來配置公共資源。

在最佳化村莊布局的過程中,要註意幾點:一是尊重農民的意願;二是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村莊跟城市不一樣,不能簡單照搬城市的模式;三是要把維護好農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在最佳化村莊布局的過程中,要保護好村莊傳統的優秀文化,不能大拆大建。

縮小地區差距要追求各地之間居民收入的相對均衡

NBD:今年春節,縣域經濟引發關註。有數據顯示,中國1800多個縣和縣級市,占據90%的國土面積、52%的人口規模,卻只貢獻了38%的經濟比重。您怎麽看這種空間規模、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不匹配的現象?

魏後凱: 對於這種不匹配現象,我覺得要客觀理性分析。這裏面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根據我們的測算,中國目前城市的建成區、縣城、建制鎮的鎮區建成區,這三塊加起來占陸地國土空間的1.3%左右。但是到2050年,預計有約80%的人口會集中在城鎮,經濟活動的規律就是向城鎮相對的集聚。

所以不能簡單地按面積、人口、GDP來進行匹配,因為城鄉功能定位不一樣,人口密度、產業發展特色也不一樣。但這裏人口、產業和經濟實際上有一個匹配性的問題,因為人口、產業、經濟活動向城鎮集聚是很正常的。

對於縣域52%的人口貢獻了38%的GDP,這個不匹配怎麽來看?首先,GDP是一個反映生產的指標,一二三產的增加值加在一起。但是中國有一個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全國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類別區域,有不少縣域屬於重點生態功能區,它的功能就是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好,而實作GDP增長更多要靠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等區域來貢獻,靠城鎮化地區來貢獻,所以我認為不能簡單地進行這種匹配。

其次,過去確實有部份地區更重視城區經濟的發展,導致城區跟縣域經濟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平衡,這在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表現更明顯。當然,也有一些地區對城區經濟與縣域經濟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比如江蘇和浙江,省域經濟比較強,有相當一部份就是靠縣域經濟來支撐的。

換一個角度來看,當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說明未來我們發展縣域經濟的潛力很大。

NBD:您認為發展縣域經濟有沒有比較好的抓手?

魏後凱: 剛才我說過縣域經濟差別比較大,我們對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區域類別。所以對縣域經濟不能一概而論,要分類別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比如前面談到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像大興安嶺、長白山區等,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比如會重點發展生態型的產業體系,可能GDP不高,但要求當地居民收入要均衡,也就是說,它的城鄉居民收入要跟別的地區差不多,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

2023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較上年增長7.7% 數據來源:同花順

我們說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但這裏的重點不是強調縮小GDP的差距,而是講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要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所以我們不是單純去追求GDP的空間均衡,而是追求各地區之間居民收入的相對均衡。這一點很重要。

至於發展縣域經濟好的抓手,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優勢產業。產業是縣域發展的關鍵,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機會,財政收入增長也會乏力。

但因為縣域之間差異太大,農林牧漁業型、工礦型、鄉村旅遊型、邊境貿易型……產業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籠統地說要發展哪個產業,但可以把縣域產業分為四種類別:一是縣域也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是從地區優勢出發發展一些特色產業;三是承接大中城市包括沿海的產業轉移;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

只要這四種類別的產業能夠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縣域經濟未來自然能夠壯大。

擴大農村消費不能單純依靠加大轉移支付

NBD:近年來,縣域農村消費快速增長,特別是追求極致性價比的產品。有專家表示,農村的消費傾向現在高於城市。您認為應該怎樣激發農村消費潛力?比如有人提出,加大轉移支付,透過給農民發錢來刺激消費是否可行?

魏後凱: 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高度重視激勵農村消費,並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

其中有兩方面情況需要引起重視:一方面,2015年以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大於收入差距,2015年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力促進農村消費,農村消費增長很快,由此城鄉之間消費差距已經低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023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8175元 數據來源:同花順

比如從去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至2.39,但是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差距比值是1.82,低於收入的差距。

另一方面,城鄉消費有它不同的地方,從農村的消費來看,人情消費比重往往大於城市。農村裏紅白喜事、小孩出生,甚至小孩考上大學通常都要辦酒席。假如某地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較低,在那種熟人社會攀比比較厲害的情況下,這可能成為一個較嚴重的問題。

另外,根據我們的研究,現在農村消費存在一個提前消費的傾向。受城市消費影響,在當前交通比較發達,資訊化、網絡化推進很快的情況下,過去我們沒有想到農村的手機能夠那麽快普及,我想過不了多久,農村的小汽車可能也會較快普及。

所以考慮這兩方面原因,我們認為擴大農村的消費確實具有較大的潛力,但需要合理地預判這個潛力。比如一個地方農村居民比例較小,簡單透過加大轉移支付或許就能夠解決問題。但我們國家有這麽大規模的農村居民,單純靠增大轉移支付不太現實。

所以我認為擴大農村消費,最關鍵最核心的還是要千方百計采取多種途徑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如果收入不提高,擴大農村消費的難度會相當大;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擴大農村內需才會落到實處。

NBD: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您今年帶來了哪方面的建議?

魏後凱: 在832個貧困縣2020年全部脫貧摘帽以後,國家設立了5年過渡期。到2025年,過渡期就要到期,我們認為要明確欠發達地區的標準、範圍,組織力量來研究制定「十五五」時期支持欠發達地區的政策體系。

對脫貧地區的政策不能長期固化。根據我們的研究,有一小部份脫貧縣的居民收入目前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也反映出我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取得了很大成效。與此同時,也有一小部份縣並不屬於這832個已脫貧摘帽的縣,但當地居民收入卻沒有達到這832個脫貧縣的平均水平,這就說明這些地方也需要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從政策公平角度來看,因為現在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所以我們認為,一定要促進脫貧地區政策順利轉向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政策。我今年提出的建議主要就涉及這一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