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透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從2025年開始到2039年,用15年的時間,將法定退休年齡調整到男職工63周歲,女職工58周歲、55周歲,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具體來說,從2025年1月1日起,男職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齡為55周歲的女職工,每4個月延1個月。原法定退休年齡為50周歲的女職工,每2個月延1個月。
同時逐步提高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即從2030年1月1日起,用10年時間,將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目前的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個月。
中國在官方層面首次提出延遲退休,是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當時的表述是「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其間多次提及,2024年終於落地。
中國推出延遲退休的初衷,主要是為了緩解養老金的缺口壓力。 尤其是近幾年,養老金缺口壓力開始越來越大。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曾指出,到2035年,中國的養老金將耗盡累計結余。
養老金的缺口來自國家層面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中國的退休年齡(男職工60周歲,女職工55周歲、50周歲)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當時的具體國情確定的。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當時的40多歲,提高到目前的78.6歲,並且整體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2023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逼近3億。而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總人口也就5.5億左右。如此巨大變化,造成的養老金缺口是全面性的。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養老金缺口還會擴大。
要彌補養老金的收支缺口,無外乎開源節流。
開源就是提高繳費率,但目前中國的繳費率已經很高了,再一直提高下去,將會顯著增加打工人的壓力,甚至阻礙社會經濟發展。
中國企業就業人員 2023 年全年的周平均工作時間已經接近 49 小時了。放眼全球,能比中國打工人更勤奮的地方,已經沒有幾個了。中國打工人工作1年,約等於歐美人工作1.25年,還有調休,還做不到普及年假。不能再給這樣的打工人加壓了……
開源的辦法,還有持續增加財政投入,但在房地產熄火、財政收入面臨困難的當下,也不現實。至於將國企股份劃轉充實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已經做過了。
而且養老金制度還有不足,還要調節城鄉體制內外的不平衡,推進農村養老改革……
這意味著更大的資金缺口。
在這種背景下,延遲退休是必然選擇。延遲退休既是開源,又是節流。
從個人角度來說,延遲退休意味著交的更多,領的更少,從養老金體系來看,意味著收入更多,支出更少,將有效地緩解資金的缺口壓力。
但下定延遲退休的決心也很難,因為這可能會沖擊就業市場,還可能遭遇輿論反彈。
如果老人占據工作崗位,意味著年輕人找工作的難度將會提高。
不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表示,由於目前的政策是漸進式延遲退休,總的來看,對青年就業的影響是平緩的。人社部將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不斷拓展青年就業渠道,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代表頂層在權衡輕重緩急之後,最終下定決心。
至於輿論場,沒有出現太大的浪花。畢竟已經鋪墊了11年,形成了一定共識。大家都明白,有養老保險,總比整個盤子垮掉要好。
但是,延遲退休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中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人均壽命繼續大振幅增加,養老金缺口壓力再次到達臨界點,再次實行新的延遲退休也有一定可能。
換言之,這屆打工人63歲不一定能夠順利退休。
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的缺口,需要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結構,緩解老齡化程度。 這是大工程,需要大決心,大力度,才能扭轉人口變化的勢頭。
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加大產業升級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突破歐美對中國高科技等多領域的封鎖,出口高附加值等商品,提高中國制造的利潤率,使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獲取的利益大振幅提升。
但這條路具有不確定性。
202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占全球比重的約30%,連續14年居全球第一,而且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越來越高,已經達到15.7%,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出口產品的價值進一步擴張上升,會加劇與歐美日韓等已開發國家在經濟上的摩擦,引發更激烈的貿易戰,甚至是地緣沖突。
時間站在中國一邊,但現在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貨幣還不夠強,火力還不太足,航母還不夠多。
與短期內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劇烈動蕩相比,與近期經濟下行的壓力相比,延遲退休對大多數打工人來說,其實是一個遠期問題。不用考慮是不是斷繳,在人均壽命越來越長的21世紀,有養老金,就比沒有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