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兩年,湖州【看見】社會治理之變

2024-06-24三農

6月24日,【看見】欄目開播兩周年座談會現場。張劍/攝

一檔全媒體監督欄目,會為一座城市帶來什麽變化?

6月24日,是「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幹爭先主題實踐開展兩年,也是該市新聞傳媒中心的【看見】欄目開播兩年。

每周刊播5期,共475期,其中輿論監督233期,正面典型242期,推出「關註橋下的風景」「安全生產要時時放心不下」等17個重大主題,全網總閱讀量超3億。相關報道內參獲得市委主要領導批示二十多次,得到了新華社、央視、【南方周末】等多家媒體、平台的廣泛報道,兩件作品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

在一眾榮譽和成績背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兩年的節點關註【看見】,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因為「民生無小事」,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具體需求,一頭連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局,怎樣把民生小事解決好,不僅需要耐心和細心,同樣也考量著政府的能力和決心;二是因為這檔節目實則已超出媒體監督的範疇,展示出多維度的價值,成為主題實踐的一個標誌性載體,其創新的全媒體監督方式、與市民的深度互動以及與政府的有效協同,可以說找到了社會治理的密碼。

再深一層看,【看見】體現出的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與湖州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真抓實幹的城市特質是一脈相承的——小切口見大視角,小支點撬動社會治理大振興。

一、何為【看見】

在討論【看見】改變了什麽之前,我們先看【看見】做了什麽。

簡單來說,電視畫面的曝光,將城市存在的問題拉到了陽光底下,讓政府看見了老百姓的訴求,最終也促成了政府部門工作的改進。

市民觀察團。

不久前,透過市民觀察團二百二十多名市民觀察員的票選,【看見】選出了十個百姓印象最深刻、最有感的十佳案例。

一則是節目開播不久時立的「下馬威」。

2022年8月起,記者走訪調查後發現,不少廢棄線桿矗立湖州街頭多年,既影響市容市貌,又帶來安全隱患。報道播出後,全市迅速啟動廢棄線桿專項整治。到2023年2月24日,一場覆蓋湖州城鄉、被群眾稱為「拔刺」的廢棄線桿整治行動完成,湖州5820平方公裏全域範圍內,廢棄線桿實作了動態清零。

一則是在本次采訪中,多名受訪者都感受頗深的橋下空間治理問題。

2023年2月起,【看見】欄目聚焦中心城區橋下空間「臟亂差」的問題,播出【橋下空間竟是這般」風景】報道。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湖州全域地毯式排查整改,掀起了全市橋下空間的「一地曝光、全域整治」專項整治行動。目前,湖州全市有條件的橋梁橋下空間已實作90%以上貫通利用,「邊角料」的橋下空間正逐漸成為具有大用處的「金角銀角」。

節目一播出,政府馬上行動,是這檔節目的特點。【看見】欄目所有監督報道20時播出,有關責任部門21時必須研究怎麽整改,以「聞風而動、事不過夜」的作風推進問題解決。

在湖州,政府部門面對媒體監督的響應速度、回應積極度、後續整改力度等,都是政府職能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被納入部門考核中,從而使政府的「良政」「善治」得以落實,職責不清、回避推諉、懶政惰政等情況明顯扭轉,直面問題、支持監督、主動擔責漸成常態。

靠著這股勁,從廢棄線桿「拔刺」行動到橋下空間清理,從老舊小區「飛線」整治到「黑臭河」治理,隨著一個個群眾「急難愁盼」的解決,「有問題、找【看見】」已經成為湖州老百姓的共同心聲。

看見面對面。

二、不怕出醜

開播兩年,累計曝光問題235個,全網總閱讀量超3.4億人次,問題解決率達90%以上。數據很直接,但始終枯燥,不足以鮮活地說明【看見】的力量。

澎湃新聞采訪了三位不同身份的受眾,從他們的自述,立體地來看【看見】帶來了什麽變化。

基層幹部:從難受,到接受,再到享受

我是長興縣李家巷鎮黨委書記陳國慶。兩年的【看見】,從感受上來講是一種從難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過程;從心態上來講,是從忐忑到坦然到淡然的轉變。

兩年來,我們先後被曝光了7次,既有治氣、安全等方面的不足,也有環境、交通等方面的短板,每次都有學生犯錯的緊張和壓力。正是在一次次經歷這種慚愧、緊張和壓力之後,讓我們反思必須以問題的意識看待自己的工作、必須以更高的標準去開展工作,並警醒著我們以主動的自覺去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以高度的自覺力求少出問題、不出現問題。

每一期的【看見】,晚上8點收看、9點研究整改,展現了「聞風而動」的鮮明特征和導向。這種立行立改的要求,督促著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枕戈待旦的狀態,保持事不過夜的決心。

記者現場。

記得有次,我們老工業園區部份企業占用消防通道違建事項被曝光後,在面對歷史遺留問題面前,我們「退無可退」,當晚立即成立工作小組,連夜約談企業主,全面推進違建拆除,一夜間解決了多年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現在覺得,曝光不要緊、出醜不要緊、挨批也不要緊,關鍵是問題要解決。

當初橋下空間雜亂問題被曝光後,我們在立行立改後,積極借看見之力,加強與高速公司、交通部門對接,全面梳理、共同商討橋下空間的長效管理與有效利用問題,推動1.9萬㎡橋下空間利用,因地制宜建成公共停車場、籃球場、橋下KTV、集體經濟倉儲等一批民生專案,讓灰色空間蛻變成為生態空間、活力空間、經濟空間。不久之後,【看見】正面報道了我們的橋下空間成為網紅打卡點,群眾歡迎叫好。

我想,正是【看見】給予了我們強大的推勁,同時也讓我們懂得「正視問題,也是一種清醒、更是一種擔當」,【看見】教會了我們帶著思考去開展工作。

記者現場。

百姓視角:政府下決心管,沒有幹不成的事

我是湖州市政協委員柴利平。在【看見】報道後,2.5萬根廢棄線桿,在短短半年時間裏被一一拔除,堪稱奇跡。

在我父母居住的八裏店農民新村裏,從摸排到清除只用了一個星期。我爸是位老建築工人,深知工程施工的不易,他看著清爽潔凈的小區環境,時常說「只要政府下決心管,沒有幹不成的事兒!」

【看見】欄目自創辦以來,以媒體監督「小杠桿」撬動社會治理大效能,秉持真摯的為民情懷,把每件「小題」都「大做」,贏得群眾贊譽,帶動了湖州的加速蝶變。

比如,大橋下將原來的垃圾成堆、雞鴨成群,整改成為橋下停車場;規範農業看護房建設管理,搖身成為田野美麗風景等等,在【看見】推動下「變廢為寶」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這些都切實提升了城市品質。百姓對【看見】欄目推動下的幹部作風之變、城市環境之變,有了切身體會。

記者現場。

人大代表:城市治理的全新實踐

我是湖州市人大代表周漢文。在我看來,【看見】欄目作為湖州的輿論監督平台,架構了一種新型監督執行模式,探索了社會治理路徑。

【看見】的頂層設計充滿匠心。電視台的【看見】欄目直擊百姓急難愁盼,被譽為湖州的「焦點訪談」;【看見】透過南太湖號客戶端,設定了「我要曝光」等子欄目,使群眾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專家團、律師團等深度參與,今年又啟動探索「人大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深度互動模式。

客戶端。

【看見】欄目不僅僅是媒體監督的工具,更是政府堅持「執政為民」,解決群眾關心問題,強化執政能力建設的有力抓手。「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幹爭先主題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看見辦」),努力做到「聞風而動、事不過夜」,透過「問政到問責」「監督到溝通」,政府、企業、市民多元參與,探索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之間「曝光-回應-解決」的良性迴圈,開啟了一場城市治理的全新實踐,大幅提升了社會治理的效能。

三、敢於自我揭短

監督報道不是湖州獨有,最可貴的一點是,對於「自我揭短」式的媒體監督,湖州沒有避之不及,反而敞開大門,主動接受監督。這不僅是聞過則喜的一種胸襟,更是知短補短的一種自信。

澎湃新聞在采訪中發現,和同類媒體監督類節目相比,【看見】有三個特點:一是持之以恒,湖州不是把媒體監督當作權宜之計,而是久久為功一年一年做下去;二是即時整改,問題曝光後,事不過夜當晚研究整改舉措;三是閉環執行,構建「發現-曝光-整改-銷號-評價」全流程閉環。

可如果只把【看見】欄目比喻成一個展示湖州黨委政府自信的視窗,其實是不全面的,它更是當地黨委政府尋找問題的「眼睛」、推動工作的「手臂」、實幹爭先的「賽場」。

「我們相信監督不僅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我們相信問題是蓋不住的,只有亮出來才能解決掉;我們相信自己既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6月24日的座談會上,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表示。

在【看見】的推動下,一個個難點堵點被攻克解決,城市勢能加速匯聚。

看見面對面。

四、社會治理命題

「新聞媒體不僅要做宣揚主流價值觀的百靈鳥,還要做聯系群眾的觸角。」

當我們梳理【看見】的時代價值時,還要看到它所展示的新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體現在「社會公器」的擔當上,其依托主串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積極發揮「耳目、喉舌」作用,充分彰顯了輿論監督的力量;還體現在各方的評價上,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浙江日報】、【南方周末】等多家重量級媒體點贊,2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以及體現在外界的效仿上,全國各地二百多家省、市級媒體到湖州考察學習,鄂爾多斯、宣城等市級媒體專程跟班學習,【看見】為媒體融合下的輿論監督提供了「湖州經驗」。

【南方周末】對欄目有這樣一句評價:【看見】漸漸變成湖州市推動市域治理的基礎手段。

確實如此。從「一地曝光」到「全城整改」,從「個性問題整改」到「共性問題治理」,從「盯著面上問題」到「尋找背後作風」,【看見】欄目已經成為推動湖州市域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以【看見】欄目為基點,湖州不斷延伸觸角,打造了「監督+」的新模式,成為其創新社會治理、惠及千萬百姓的一大亮點。

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

五、【看見】背後,脈絡共通

湖州有【看見】,還有「看見辦」,全稱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幹爭先主題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

「看見」一詞,來源於「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這原是延續多年的城市標語。2022年,湖州市委系統謀劃實施「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幹爭先主題實踐,「看見辦」是實幹爭先主題實踐的發動機,【看見】欄目是其一個重要抓手。

上周,湖州剛舉行第90期周三政企懇談會,同樣也是堅持兩年,期期不落、雷打不動。

「湖州做什麽事,都是持之以恒,不換頻道一抓到底的。」陳浩在6月24日的座談會上擲地有聲。

當我們看【看見】的變化,其實是在看實幹爭先主題實踐的變化。擡升了改革發展的新勢能、激起了全市人民的精氣神、提高了城市形象的美譽度……2年來,看得見的變化,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化展示了「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

在2年的時間點,湖州提出,已初具品牌效應的【看見】仍要繼續「變」,真正把欄目辦成百姓問題的「搜集器」,黨心民意同頻共振的「轉化器」,城市發展「揚長補短」的「助推器」。

始終在叠代的,還有整座城市,「標準要再提高、狀態要再激揚、作風要更務實,要在實幹爭先、加壓奮進中創造更加優異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