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商務部等三部門公布了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的通知。在獨資醫院領域,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紅星資本局也從商務部獲悉,下一步,商務部將與衛生健康、藥品監管等相關部門支持引導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依法積極參與試點,並指導試點地區加強服務保障。
「外資醫院」在國內並非新鮮事物,外資辦醫歷經十年,已在中國開啟了一個近200億元的市場,紅星資本局采訪發現,如今,其中多數「外資背景」已淡化。
此次類似政策的重申,「外商獨資」被重點提及。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會帶來一些良性競爭,促進醫療技術水平升級換代,同時也期待會帶來醫療領域的更多創新。
外資醫療機構
10年前迎來落地中國的機會
2014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上海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的31條措施,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的最低投資總額和經營年限的限制。這是醫療服務領域的一個重大政策突破,很多外資醫療機構也是在那段時間迎來了落地中國的機會。
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的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僅有一家,即上海永遠幸婦科醫院,也是全國首家外商獨資醫院。2015年,上海永遠幸婦科醫院落戶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於2016年5月正式營業。深耕上海整整8年後,上海永遠幸婦科醫院已融入本土,與上海多家醫院均有學術合作。紅星資本局采訪了解到,上海永遠幸婦科醫院目前並不支持醫保。
截至今年5月3日,上海市衛健委公示了29家外資醫療機構名單。紅星資本局註意到,其中綜合醫院/綜合門診部占比69%。在國家醫保服務平台上,這29家外資機構中可以查詢到的「異地聯網定點醫藥機構」只有5家,包括上海阿特蒙醫院、上海德達醫院,還有上海伽瑪醫院、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和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除阿特蒙醫院醫保結算等級為二級外,其他均為三級。
2018年,上海首次將國際醫院納入醫保,首批高水平社會辦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就包括上海德達醫院和上海嘉會國際醫院。
9月11日,紅星資本局分別致電上海阿特蒙醫院和上海嘉會國際醫院。
阿特蒙醫院工作人員告訴紅星資本局,該院報銷比例大概在70%—80%左右。醫保結算等級二級與三級的區別是,三級報銷範圍相對更廣,但報銷比例偏低,二級則相反。「比如二級的掛號費是18元,個人承擔3元,剩下醫保承擔;三級的掛號費則是25元,個人承擔6元,剩下醫保承擔。」該工作人員解釋,阿特蒙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報銷範圍、報銷比例一致,不同點在於住院的床位費以及特需門診掛號費不同。
嘉會國際醫院工作人員告訴紅星資本局,該院醫保報銷比例大概為5%,絕大部份金額仍需自費。比如1000元的就診費用中,大概只有50元可以醫保報銷。異地醫保雖然可以用,但報銷比例也不高,本質上還是私立醫院。
多數外資醫療機構
「外資背景」並不明顯
關於外商獨資醫院的討論並非「突然才有」,早在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聯合釋出【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透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2015年,政策出現轉變。同年3月13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修訂並釋出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醫療機構列入限制類。2017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醫療機構的參與形式僅限於合資或合作。
關於「合資」情況,2017年8月,國家衛健委在【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中提出進一步提升醫療領域對外開放水平,設立中外合資、合作診所的,放寬外方投資股權比例不超過70%的限制。
紅星資本局查詢發現,國家衛健委官網於2021年釋出的一份函件中顯示,「目前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中,外資所占股權比例或者權益最高可達70%。」
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準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台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
紅星資本局註意到,以上海為例,多數外資醫療機構的「外資背景」並不明顯。
上海阿特蒙醫院是上海自貿區首家中德合作的國際化高品質綜合醫院。資料顯示,2014年3月,阿特蒙醫院從23家國際高端醫療機構中脫穎而出,進入自貿區專案候選名單。同年7月,德國阿特蒙集團、高瓴資本與外高橋保稅區三聯發展有限公司和外高橋醫保中心,就設立上海自貿區阿特蒙醫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天眼查顯示,上海阿特蒙醫院有限公司有兩大股東,分別是上海裴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9.23%)、阿特蒙中國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77%)。上海裴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為Starnberg Medical Management Limited的全資子公司。
目前阿特蒙醫院掛有「高博醫療集團」的擡頭,據高博醫療集團官網,上海阿特蒙醫院與上海高博腫瘤醫院、北京高博醫院等均為集團業務板塊。而高博醫療集團,於2017年成立於北京,天眼查顯示並無外資背景。
上海德達醫院於2016年開業,由斯道資本投資。2021年9月,德達醫療完成了超1億美元的融資,太古股份有限公司(00019.HK)成為德達醫療第二大投資方。今年5月,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增持德達醫療。
再如1997年成立的國內第一家外資醫院和睦家,由美中互利工業公司投資控股,中國醫學科學院旗下的北京協和醫藥科技開發總公司協作發起。前者是一家美國醫療健康企業,1993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後幾年和睦家先後與復星集團、新風天域聯手,經歷了兩度私有化。
新一輪訊號再起
或發展更迅猛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14年放寬外資辦醫訊號發出後,2015年~2021年,中國外資醫療機構的收入從約100億元增至190.18億元。
同時外資醫療機構數量逐年遞增,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1年外資醫療機構達到302個,其中外資醫院為114個,占比37.75%;以輕資產模式營運的外資診所/門診部為188個,占62.65%。
這一次外資醫院的訊號再起,訊息釋出後首個交易日,醫療、醫藥板塊多股漲停。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增長, 到2025年有望突破12萬億元人民幣。
在業內看來,此次政策出台,無疑是一個積極訊號。外商獨資醫院不僅可以引入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還能彌補當前國內醫療服務的不足。以北京為例,作為全國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之一,外商獨資醫院勢必將提供不同於公立醫院的特色服務,為患者帶來更多選擇。
事實上,北京市首個外資獨資的國際化三級綜合醫院——北京嘉會國際醫院專案一期工程已於去年底開工,預計2027年竣工投入使用。據官方介紹,建成全面營運後,醫院將面向全球招聘優秀外籍醫生,外籍醫生占比不低於全職醫生的20%。同時引入國際一流醫療機構,開展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化的診療流程及臨床標準,提高基礎研究向套用研究的轉化效率,讓患者享受到國際一流的醫療科技成果。
一名曾在和睦家工作的醫生告訴紅星資本局,上一輪時間線裏,外資醫院還算新生事物,外界在思想、配套政策上都差很遠。現在這些都已到位,且隨著這幾年集采、DRG / DIP(指兩種醫保支付改革策略)、醫療反腐全面鋪開,原來的「以藥養醫」越來越難,公立醫療甚至部份普通私立醫療要摸索新的生存之道。所以這一輪「外資醫院」的發展應該會比上一次更迅猛。
紅星資本局註意到,此次三個部門聯合釋出的通知顯示,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具體條件、要求和程式等將另行通知。
有業內人士告訴紅星資本局,外商獨資醫院的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外商獨資」,關鍵是看能不能借引入外商獨資醫院的契機,在醫保和盈利模式上、人才引進和流通上、創新藥和器械的使用特許上能有更多寬松政策。這些無論是對患者還是從業人員來說都是好事。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政吸引國際醫療機構的同時,也將帶動一批國外患者來華,這會給現有國內醫療市場帶來一定沖擊。這就要求國內醫療機構軟硬件設施,乃至整個管理模式都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良性競爭後促進醫療技術水平升級換代。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淩瑤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