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探秘!26層高樓養石斑,1立方水出魚70公斤

2024-07-13三農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在武昌區一棟大廈的26層,有一個小型高科技「空中魚廠」。

養魚,為何選在26層高樓?7月10日,長江日報記者帶著好奇和疑問一探究竟。

「瞧,這淡水池養的是銅魚小可愛,海水池是霸氣石斑魚……」「90後」劉帥抓起一把魚食,輕輕撒入藍色池子,水面瞬間沸騰,百余條魚兒跳躍不止。

場景恍然置身於海洋館的這一幕,出現在武昌區數創大廈的一個辦公區,距離地面近百米。建在雲端的這兩個魚池,是武漢中科瑞華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生態」)的迴圈水養殖池。

剛步入實驗室,一個金色牌匾就映入眼簾:湖北省水生物種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0後」劉帥有雙重身份,既是企業的技術員,也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

他說,高樓「養魚」實際上是企業的實驗,探索「工廠化水產養殖」「海鮮陸養」。記者在現場「看起了稀奇」,劉帥卻習以為常,「這裏的養殖池主要用來做實驗和參觀展示。科技養魚,在哪層樓都一樣」。

這兩個養殖魚池,每個直徑足有兩米,深達一米。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養殖池背後,多個大小各異的藍色「大罐子」有序排列。這些「大罐子」表面,嵌有顯示著紅色數碼的計時器,不時產生輕微的震動聲。

劉帥介紹,這些藍色容器分別是微濾機、蛋白分離器、生物床等器材,也是養殖池的水迴圈系統。

透過物理過濾、生物過濾以及紫外線殺菌等步驟,整個養殖系統中的水,能夠實作每小時迴圈並凈化一次,實作對水資源的重復利用達95%以上。

大屏上,兩套系統的執行狀態可即時監控、遠端監控,指標數據一目了然。水質一旦超標或者發生停電,儀器便會自動報警。

安裝這一裝備後,傳統的露天養殖場就變成了「整合工廠化養殖」。中科生態總裁楊琳介紹,透過在「空中魚廠」一年的實驗,1立方水體魚類產量達到70公斤以上,對比傳統水塘3到5公斤的產能,提升了20倍左右。規模化量產後,也實作了批次產出規格一致。

產能提升只是第一步。從前年開始,中科生態又開始了新嘗試:高樓裏的「海鮮陸養」實驗。

以往,在內陸環境下精準模擬海水的生態環境,企業需要從沿海地區購買海鹽富鹽水,再進行淡化處理,成本高昂不說,效率也不高。

中科生態破解了這一難題。科研團隊透過超膜過濾的純凈水,加上殺菌濃縮海鹽等,成功將內陸淡水轉化為與海水成分高度一致的環境。

「除了鹽度,水溫也是關鍵。」劉帥補充說,透過器材控制,空中魚池裏溫度穩定在28℃左右,為石斑魚這樣的海水魚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魚池裏有個「魚馬桶」,專門用來收集和分離魚的排泄物。研發人員進行了改造,把直角結構改成圓弧形或錐形,有效避免魚糞便的堆積,從而保持水質的清潔與穩定。

采用這樣的「海鮮陸養」,與傳統空運相比,海鮮無需經過長途運輸和暫養環節,新鮮度和口感得到了保障,成本降低近30%。新鮮活魚直送餐桌,全過程不超過2小時。

據介紹,中科生態是依托中國科學院系統改制成立的,曾先後發起省市三個創新平台,今年7月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湖北上市後備「金種子」企業,中科生態前幾年已掛牌新三板。

「節水、節地的一系列綠色發展實踐,不僅破解了‘海鮮陸養’難題,更讓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模式成為可能。」楊琳說,技術器材等已走出武漢,在貴州、都江堰等地產業化落地套用。

(文/圖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通訊員劉晉宏)

【編輯:丁翾】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