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重整田疇織錦繡——張掖市建設管理高標準農田觀察

2024-06-07三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於曉明

夏日的河西走廊,陽光熱烈,草木葳蕤,處處欣欣向榮的景象。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的數百畝平整開闊的高標準農田上,一行行制種玉米苗破土而出,成為這片熱土上的新希望。

「以前都是小塊田,犁地、播種、覆膜只能使用小型農機。現在是一整塊大田,從春耕春播到秋季收獲,大型農業機械可以盡情馳騁,效率大大提升。」37歲的五個墩村種植大戶陳雪琴說。這是張掖市建設高標準農田帶來的益處。

良田染新綠

「現在多省心呀,全是機器幹活,要省多少工呢。」陳雪琴邊檢視機器播種效果邊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前,犁地、播種、施肥、覆膜、澆灌每道程式都需要親力親為,500畝地完成春播任務,至少需要大半個月。如今智慧化農機開進農田,耗時低,工作效率成倍提升。五個墩村村支書兼村主任王新宏說:「農民勞動強度下降了,實作了從自己種地到機器協助種地的轉變。」

農民的工作強度降下來了,收入效益卻大大提高。以往,陳雪琴一家三口勞動力全年只能耕作30畝的自家田,畝均年收益2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六七萬元。現在,陳雪琴一家的30畝地透過流轉,每畝地收益1700元。不僅如此,她還主動承攬200畝制種玉米田的農業生產管理,僅這項工作她一年收入15萬元。

「以前,機井少,矮矮的田壟將田地分割開,每次澆地都要排隊搶機井,一戶灌完、另一戶才能灌。如今,有了高標準農田,大家能同時澆地。」陳雪琴說。

2021年至2022年,沙井鎮爭取專案資金,透過修路、推平、壓土、打機井、鋪管道,全鎮16萬畝農田打造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為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沙井鎮27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500萬元,成立了旺和新玉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從種到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為提高玉米制種生產資訊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在建成的2萬畝高標準農田基礎上,試點建設玉米種源擴繁基地智慧管控平台,建設智慧管控系統、電磁閥、電磁閥控制器和各類田間檢測器材,並設定智能氣象站、土壤墑情站,透過4G網絡,搭建出一套智能農業大數據分析展示平台,指導田間水肥智能作業。「智能化農情監測,為高標準農田穩產高產護航。」張掖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基建科負責人、耕地質素建設站長毛濤說。

「手機是我們農民的新農具。」五個墩村六社社長郭建旭說,他利用手機小程式可以遠端一鍵開啟全社700多畝地的輪灌作業,農田水肥可透過滴灌帶進入大田,完成施肥。平台還即時監控水肥使用數據,自動形成日誌,方便調取查閱。

「試點區實作了水肥一體化、管控智能化、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托管社會化。」沙井鎮副鎮長盧自秀介紹,如今在智慧管控系統控制下,高標準農田實作了精準施肥、節水節電、提高地力、節勞增效、管控智能,畝均減少耕作成本300元至500元。

提質擴良田

在甘州區新墩鎮雙堡村的地頭上,一整塊平整開闊的高標準農田已見雛形。雙堡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徐旭和幾個種糧大戶說:「建成了高標準農田,我們多種糧、種好糧的信心更足了。」

要想一年收成好,農田喝水得管飽。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處7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剛剛修建完畢,工作人員加緊搭設水肥一體化操作間,該蓄水池將保障3300畝的農田灌溉用水需求。

「我們安排了大型電腦械和工人共同施工,這處專案已經施工40多天了,3300畝的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基本完成。」甘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付小斌介紹,今年以來,在國家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的支持下,投資大幅增加,甘州區加快建設,確保「建一畝、成一畝、切實發揮效益一畝」。

近年來,張掖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以來,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180.59萬畝,累計建成356.94萬畝,占全市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76.13%,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我們突出小塊並大塊、水肥一體化、地力提升等三項關鍵措施,把發展水肥一體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融合推進、一體實施,實施‘田、土、水、路、林、電、機、管’綜合配套。」張掖市委副書記柴向前介紹。

截至去年底,張掖市建成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192.4萬畝,提高了水肥資源利用效率,農田灌溉保證率達90%以上,糧食畝均產量提高8%以上,較傳統大水漫灌畝均節水200立方米、全市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3.8億立方米以上,為農業節水和農民增收「雙贏」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