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賀雪峰 | 解讀鄉村振興的戰略本質

2024-03-23三農

三個角度:解讀鄉村振興的戰略本質

賀雪峰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的鄉村振興:從次要矛盾到成為目標本身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服務和服從於中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鄉村振興應當置於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之下進行分析討論。

中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是既定的,是必須實作的,且這個目標必然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全面振興鄉村。沒有全面振興鄉村,就不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 100 周年時建成了現代化強國。同時,中國要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是不容易的,要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要經歷偉大的鬥爭。

當前中國正處在中等收入階段,面臨國內國際兩方面的壓力。從國內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產生的增量減少,經濟剩余如何分配越來越受關註。國際經驗是,中等收入階段正是國內階層沖突甚至階級沖突加劇的階段。中國因為有農村這個現代化的穩定器,避免了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幾乎都存在的大規模城市貧民窟,從而大大降低了國內階層分配沖突的壓力。

從國際來看,地球資源是有限的,體量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會遭遇到西方國家的阻擾,中國必須集中資源進行突圍,尤其是透過科學進步、產業升級來突破西方科技圍堵,以及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來突破美國貿易孤立。

無疑,當前階段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主要矛盾和戰略重點在城市,在科技進步、突破西方圍堵中,順利進入高收入階段。按中央部署,這一階段大概要持續到2035年,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突圍還需要十多年時間。

在這個時期,鄉村振興的重點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透過鄉村振興緩解國內可能加劇的階層沖突矛盾,繼續讓農村充當中國式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二是將國家主要資源用於支持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以盡快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圍。

也就是說,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則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服務和服從以城市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到2035年,中國已經突破西方圍堵,現代化基本實作之後,以「強富美」為目標的鄉村振興將開始納入日程,鄉村全面振興將成為目標。

中央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將 2020~ 2050年分為兩個階段,2020~2035年為第一階段,2035~ 2050年為第二階段。這兩個階段不只是接續關系,更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行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服從不同邏輯、具有不同地位。第一階段,鄉村振興是配合以城市為主體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手段,是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次要矛盾。到了第二階段,鄉村振興本身成為目標,國家將強大經濟能力用於建設「強富美」的新鄉村,鄉村振興全面實作。到那時,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大局已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不可阻擋。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就是補鄉村振興的短板,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作。

(二)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從身份農民到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時「農民富」中的「農民」與當前時期的「農民」會有很大差異。主要差異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的差異是鄉村全面振興時的農民主要是指作為職業的農民,而目前農民更多是一種身份;第二個方面的差異是目前中國仍有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近8億農民,到2050年,職業農民人數也許只有不到 1億。

由身份農民到職業農民,從 8億農民到不足 1億農民,都與城市化有關。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快速城市化的行程中,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業進入二、三產業。不過,當前農民進城往往並非完全進城,而是表現出很強的半城半鄉特征 :年輕時進城,年老時返鄉;家庭中的年輕人進城,中老年人留村;經濟形勢景氣時進城,進城失敗返鄉。農民之所以進城不完全,與當前中國式現代化所處階段密切相關,即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進城農民很難在城市獲得體面的安居條件,農民又不願在城市漂泊,他們就保留了農村退路,而正是這種農村退路避免了中國城市出現大規模貧民窟。

2035年中國基本實作現代化以後,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的完成,中國產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城市可以提供更多高收入就業機會,國家也更有財力為所有進城農民提供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絕大多數進城農民都具有了在城市體面安居的就業收入與保障條件,他們也就不必再留下農村退路,也就從農業和農村中徹底結束來了。農村土地向少數職業農民集中,職業農民透過適度規模經營實作農業現代化,也可以做到靠農業致富。

農民進城是一個歷史性行程,不能急於求成。唯有透過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城市產業收入支撐得起龐大的高價值服務業,農民進城才可以安居,農民也才會真正從農業農村結束來。

在中國城市無法提供充分的、較高收入的就業機會之前,農民不會割斷與土地的聯系。土地和農業不僅要為全國人民提供農產品,還要為全國 8億農民提供農業收入、農業就業以及心理安全和社會保障。

至少在2035年中國式現代化基本實作之前,農業與作為身份的農民的關系是不可以割裂的。

(三)作為戰略的鄉村振興:兼有全域性、動態性和歷史性

基於上文的分析,我們要在中國式現代化與城市化背景下討論作為戰略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同於策略,就在於戰略具有全域性、歷史性。

作為戰略,鄉村振興應當在以下層次展開討論。

全域性。鄉村振興戰略要服務和服從於中國式現代化大局,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時期是有不同主要矛盾的。在基本實作現代化之前,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國際國內的各種復雜局面,主要矛盾是突破國際圍堵和實作產業升級,相對來講,農村應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穩定器。這個階段的鄉村振興,很大程度上要服務於以城市為基地開展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和以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為核心的大局。只有當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取得決定性進展,現代化已基本實作,國家才會將工作重點轉向重整山河,轉向鄉村振興,也才可能使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作。

動態性。不同階段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不同的邏輯,2035年前的鄉村振興服從於中國式現代化大局,2035年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在於鄉村振興。不同時期,鄉村振興遵循不同的邏輯,具有不同的重點,要滿足不同的要求,不可以將復雜的鄉村振興戰略簡單化。

歷史性。要站在歷史高度看待鄉村振興,遵循歷史規律。城市化是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體現,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城鄉關系正在重組,由8億身份農民到不足1億職業農民的轉變,將是極其巨大的歷史性過程,任何急躁情緒,任何想一天建成共產主義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緣於以上特性,鄉村振興應當避免線性思維、靜態思維、片面思維,而要真正在戰略層面思考。明確鄉村振興本身的戰略本質,最重要在於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當前鄉村振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不對其兩個不同階段做區分,從而形成了誤區。

按中央部署,2050年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作。2050年,中國城市化早已完成,絕大多數農民都已進城,並從城市二、三產業獲得就業與收入。他們不再從事農業或農業兼業,農村土地由留守農村的職業農民耕種,農業也變成職業農民的農業。職業農民透過農業現代化,實作較高農業生產率並因此可以獲得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實作「農民富」的目標。

「農民富」和「農業強」必須以 「農民少」為前提,如果到 2050 年仍然有數億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越來越少的農業 GDP是不可能為其提供高收入的,農業也是不可能強的。

「農村美」,一方面要重整山河,讓祖國每個地方都空氣清新、環境宜人;另一方面要讓農村「生態宜居」,對村莊進行規劃、整治、建設。問題是,2050年的農村,尤其是 2050年的村莊,與當前村莊可能不再是同一個概念。農民進城去了,很多村莊都會消逝,現在就要透過美麗村莊建設將「農村美」固定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

鄉村振興戰略 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能僅局限在農村,更不能局限在當下。當前農民正在進城,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在城市務工經商,因此,農民的生活富裕並不等於農民只能從農業獲得收入,也不等於農民主要靠農村產業獲得收入。農民進城了,有條件的農民才可能從農村完全結束,從而不再是身份農民了。正是有農民從農村結束去,留守農民才有擴大經營規模的可能,才有越來越多農民可能由兼業變成職業,真正做到適度經營,變成家庭農場主,從農業獲得收入就可以達到生活富裕。

農村中的「產業興旺」顯然不是要違背經濟規律,將本來應當在城市的產業搬到農村,而是發展農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總體來講,越是現代化,越是經濟發展,城市 GDP占比越高,農業 GDP 占比和農村 GDP占比就越低。無論如何,僅靠農村產業是不可能讓當前仍然有6 億之巨農村居民生活富裕的。農民生活富裕,就業和收入往往要來自城市,且正如前述,實際上目前農戶家庭收入最大部份已來自城市務工經商收入。這個意義上講,農村產業興旺並非要違背經濟規律在農村發展缺少比較優勢的產業,而是要遵循經濟規律,發展適合農村的產業。

而且,產業必須與特定階段相聯系。比如當前階段,中國還有 2億 多農戶,幾乎所有農戶家庭中都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模式。半耕是指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老年人留守務農,這導致中國絕大 多數耕地仍然由小農戶耕種,「老人農業」是當前農村最為普遍的情況。「產業興旺」顯然不是要消滅小農戶經濟和「老人農業」。反過來, 小農戶經濟和「老人農業」不僅為中國14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農產品,而且增加了農戶家庭收入,提供了農業就業,為農民保留了農村退路,從而起到了與農業產品供給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社會政治功能。

這樣的小農戶經濟和「老人農業」當屬「產業興旺」的一部份,我們不能以為只有現代大規模農業才是「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誰來居?這裏顯然是指仍然居住在農村的 6 億農民。問題是,農民正在進城且最終絕大多數農民都是要進城的,目前,農民家庭中的大多數年輕人早已進城務工經商,還有相當一部份已在城市買房。這時候的「生態宜居」究竟是為了誰?誰來建設「生態宜居」的環境?讓即將進城甚至正在進城的農戶投入資源建設「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他們既無積極性,也缺少資源,但如果他們不參與,那些不準備進城的農民怎麽可能參與到環境建設中來?如果農民都不參與,而是由國家來為農民提供「生態宜居」的環境,這似乎也不可想象。

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的「鄉村振興」,是一項重大戰略,其戰略本質來自全域性、歷史性,必須深入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規律,在城市化背景下,討論鄉村振興的策略或戰術問題。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矛盾是透過科技進步、產業升級來突破中等收入階段可能的困難,農村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助力,繼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只有當中國式現代化已經突破重重困難,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作現代化,國家才能重整河山,建設「強富美」的新鄉村。

從城鄉關系來看,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心在城市,經濟成長、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的關鍵在城市,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極,農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穩定器。城市快速發展、效率優先,農村相對穩定,在城市效率優先中保持更多底線公平,為占中國最大多數人口的相對弱勢農民提供農村基本保障的兜底與進城萬一失敗的退路。在這個階段,也就是現代化的第一階段,城鄉之間的關系更多是一快一慢、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一發展極一穩定器、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這個階段,往往是農村越慢、越靜、越穩定、越多公平與保障、越有退路,就越可以支撐起一個講求效率、快速發展與重點突破的城市,從而就越可以將中國推進到現代化的第二個階段,就越可以順利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的偉大目標。

當前鄉村振興實踐顯然應當服從第一階段的規律。具體來講,當前「三農」工作應當有以下四個共識。

第一,小農戶經濟很重要,「老人農業」很重要。中國農業不僅是要解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問題,而且要為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數億農民提供農業收入和農業就業。

第二,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瓶頸。在目前階段,農村不再有制造業發展的空間,農村產業主要依靠農業和以農業為基礎的鄉村旅遊。農業GDP占比還會持續下降,鄉村旅遊發展空間亦極為有限,且要以區位、環境條件為基礎,其對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

第三,保障比富裕更重要。在市場條件下,城市完全向農民開放,農民是市場中最積極的主體 , 在市場上尋找最大獲利機會,成功了他們獨享,失敗了責任自擔。當城市向農民開放,農民積極尋找市場機會時,富裕就是農民自己的事情。保障則是制度必須進行的安排。農民是弱勢群體,他們進城和進入市場可能會失敗,農村是農民進城失敗的退路,土地是農民的基本保障。正是有農村退路和土地保障,農民才敢於在市場上打拼,也才會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中最為活躍和最有主體性的力量。

第四,「生態宜居」不能由國家包辦代替。國家投資建設美麗鄉村,只應當為農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宜居條件應由農民自己來創造。在城市化背景下,要建設比在城市更好的農村宜居環境,很不現實。

摘自賀雪峰著【鄉村的視角】中央黨校出版集團 大有書局 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