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丟下就能長大,果實咬不動,曾經被大量種植,到現在卻銷聲匿跡

2024-01-20三農

童年的記憶總是夾雜著無數美好,我的老家位於安徽北部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村,那裏有著與城市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觀,一排排梯田沿著群山切割出形狀,一眼望去滿是翠綠。

村子周邊沒有工廠,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青草的芬芳,記憶中總能看到耕作的水牛和辛勤勞作的村民。

村子裏有很多常見的作物,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刀巴豆」這種植物。刀巴豆不是作為糧食種植的,而是以經濟性為目的進行栽培。

它最大的特征就是那碩大如同彎刀的豆莢,沈甸甸的,堅硬無比,即便大人們使勁咬也離不開一個牙印。不過這對我們放牛的孩子們來說,那往往是絕佳的玩具和「武器」。

「刀巴豆生命力好強,根本不用人工輔助,扔到地裏自己就能生長得郁郁蔥蔥。」村裏老人常這麽和我們描述。聽聞這樣神奇的生命力,加上刀巴豆的獨特形態,我們更加喜歡到田間地頭尋找刀巴豆的身影。

有了它們,我們可以玩扮演戰場遊戲,也會拿來制作各種口哨或是做裝飾。只是每次帶回家,媽媽都會一邊誇我們「折騰的能力越來越強」,一邊嚴肅批評我們不該碰那「有毒」的東西。

我至今難忘童年對刀巴豆那份新奇與熟稔,它曾經是村子裏再普通不過的底層群眾,卻因為神奇的生命力和標誌性的獨特形態,在兒時記憶裏占據著特殊的位置。

如今回想起它們,仿佛一陣久違的鄉野芳香又縈繞鼻端,那是屬於童年的饋贈。

記憶中的80年代,正值村子迎來一輪快速的經濟發展浪潮。這場浪潮推動了許多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新作物的引入。

其中,一種名為刀巴豆的植物正迅速成為家家戶戶種植的模式和樂此不疲的衷腸。

刀巴豆豐產性和抗逆性都優於大豆等其他傳統作物,幾乎不會受到病蟲害的挑戰,甚至旱澇保收。這使得村裏的大多數農戶都願意去一試它的種植。

何況,刀豆的市場價格也不菲,深受糧食收購站的歡迎,幾乎是原有豆類產品價格的1-2倍。「今年必須抓緊時間種上刀豆,要是能豐收就是發了」。

這是當時村民們普遍的觀點。

果不其然,在地理位置和土壤條件優越的村子裏,第一年高密度試種刀豆很快迎來了開花結果、豐收的好訊息。當秋風送爽,巨大的銀白色彎刀狀莢果開始從灌木枝頭紛紛墜落時,眾人眼中均放射著欣喜的光。

盛產的刀豆擔架車也不停穿梭至糧食收購站,如數套現的收益足以令村民信心倍增。自此之後,刀豆的種植熱潮便在本地村莊迅速彌漫開來。

刀巴豆曾一度成為我們村第一大經濟作物,近乎家家戶戶都栽培這一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植物。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中後期開始,這種景象漸漸被打破。

隨著種子公司不斷推出更高產的超級雜交稻和一些耐旱害的經濟作物,它們很快在村裏流行開來。這些新品種大多抗性更強,單產豐厚,且市場銷路更佳。

漸漸地,村民們開始轉為這些更值錢的作物。再加上那時正值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高峰期,刀巴豆的人工成本相對更高一些,這也是農戶減少栽培的一個原因。

拋棄的不僅是刀巴豆,就連過去飼料作物也開始被取代。大豆、花生等大宗經濟作物帶來的實際收益更高,很多農戶為脫貧致富的心理而選擇了放棄刀巴豆。

「以前種它是沒別的選擇,現在有更好的,何必再紮堆搞它呢。」村裏一位老農這麽解釋著過去幾年作物結構調整的動機。

其他更值錢作物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刀巴豆的優勢地位。逐漸地,它在土地利用率上被擠到了邊緣,成為被「優勝劣汰」的一員。

盡管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刀巴豆已在村子裏明顯少見,但它仍保留著重要的藥用價值和種植意義。

據記載,刀巴豆中的刀豆堿、刀扁豆硝等成分,能起到溫中下氣、健脾益腎的藥效。在中醫理論看來,它屬於較溫和的補藥,可用於腹瀉久泄的癥狀,也可調理腎陽不足。

所以,刀巴豆仍是許多中藥單方和復方的常見組成。

為滿足中藥配料企業的采購需求,村子裏保留了小片刀巴豆種植基地。這些作物大都會在秋天采收曬幹,部份直接賣給藥材商,也有部份經過制劑加工後再出售。

「它現在不是什麽大宗,但至少還有藥用這條路。質素好的刀豆每斤也能賣到十幾塊錢。」村裏973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如此解釋道。

所以從本質上,刀巴豆並沒有被完全拋棄,它以另一種形象繼續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如今,當我回到故鄉村子探親時,幾乎已經無法找到刀巴豆的身影了。過去視野中那成片開花結果的刀巴豆灌木,已經在鄉村大地上消失殆盡。

取而代之的是高粱、玉米等更具價值的糧食作物。

隨著城市化行程加速,村子裏不少年輕力壯的勞動群體紛紛外出打工。剩下耕種土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沒有精力和動力再去照料刀巴豆那復雜的播種和整枝作業。

種植這類非必需的經濟作物,已經被淘汰出主要的生產計劃。

「也就前面山溝溝裏那幾畝,還有些老農堅持種著。大部份打工的回來了,也都是培植點菜地,沒人再搭理它。」村裏一位老人告訴我,如今刀巴豆已成為鄉土記憶中的瀕危物種。

它的消失,恰如村落生態中許多元素的消逝,在時代洪流下不復存在。我不禁感嘆,它已然成為一種僅存於記憶的懷舊產物。

細數刀巴豆的種植歷程,它曾一度輝煌,後來又隱去身影,這其中飽含著時代發展的滋味。

上世紀80年代,在我的家鄉,刀巴豆無疑是最令農民津津樂道的明星作物。它單產高、耐惡劣環境,種植回報率高,一時間家家戶戶無不沈迷其中。

那個年代,它是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邁向小康的重要推手。

但是歷史終究會決定一個物種的歸宿。當21世紀初更優質高效的作物加入競爭,刀巴豆逐漸失去了在種植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資格。

它曾經風光無限的盛世,隨著村落年輕勞動力外流,以及耕作模式轉型,已經成為了歷史。

興盛後衰落,是刀巴豆種植歷程的真實寫照。它出現得恰如其時,又在失去優勢後無聲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其中提醒我們,變遷是世間的常理。

我們不應過分懷念過往,也不應貪戀現狀,而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才是王道。